地域刻板印象研究综述_杨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刻板印象概述
Greenwald 和 Banaji 认为刻板印象是 : “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 。 从认知 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 或不能准确辨别) 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 : “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 理论的角度出发, 把刻板印象定义为 ” 。《心理学大词典》 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将刻板印象 类群体的知识、 对一个群体或一群人的一套相对固定的 、 简单化的、 过分普遍 界定为, 刻板印象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质: ( 1 ) 属于认知范 的看法。综上所述, 畴; ( 2 ) 是对社会某一类群体的认知; ( 3 ) 是一种概括化的认知; ( 4 ) 存 在一定的主观偏见 。
经济论丛
地域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杨 益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摘 要】 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 性别刻板印ຫໍສະໝຸດ Baidu、 种族刻板印象、 地域刻板印象、 年龄刻板印象、 容貌刻板印象等。本文从刻板印象的定义和 测量方法入手, 主要探讨了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现状以及刻板印象的改变技术 。 【关键词】 刻板印象 地域刻板印象 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 评价性条件反射 刻板印象( stereotype) 是社会心理学领域长期令人瞩目的研究焦点 刻板印象研究得比较多的有: 性别刻板印象、 种族刻板印 之一。目前, 象、 地域刻板印象 、 年龄刻板印象、 容貌刻板印象等。 测量方法也可以 —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 直接测量主要包括自由反应 概括为两大类— Katz - Braly 法、 Gadener 法、 Bighham 法、 法、 特质评定法; 间接测量主要 SEB 测量法以及一些基于反应时范式的测 加工分离法、 包括投射测验 、 直到上个世纪后 量方法。早期的研究基本上都使用直接测量的方法, 期, 研究的视角慢慢转向其内部的加工机制以及内隐层面的深入分析 上来。
二、 地域刻板印象概述
地域刻板印象( regional stereotype ) 是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 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有关地域刻板印象的 地区人群群体的知识 、 研究在国内外 并 不多 见 。1991 年 Gilbert 和 Hixon 用 词 干 补 笔 ( Word fragment completion) 任务 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 见过一名亚洲女性之 后, 个体更倾向于带着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填空( 例如, 礼貌( polite ) ) , 而不是以反刻板印象的倾向进行填 空 ( 例如, 警察 ( police ) ) 。 Stanley B. Woll 在 2004 年采取在线调查的方式, 对 400 多名居住在不同城市的 美国人进行了访问, 结果显示出不同城市的居民存在着迥然不同的刻 对上海地区地域刻板 板印象。国内学者邹庆宇从社会认知角度出发, 印象的存在性、 稳定性以及深层次的归因方向进行了探讨, 得出以下结 论: 地域刻板印象广泛地存在于人群中, 并且这种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 在不同的加工水平下, 激活程度有明显的不同 。 连淑芳以地域 内隐的, 刻板印象和地域内 —外群体偏爱的两种 IAT 为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 通过它们之间的相关研究进行实验 。 研究表明, 刻板印象和内群体偏 爱的内隐效应明显存在, 上海人与外地人存在着内群体偏爱, 值得注意 的是, 外地人还有一定的对弱势的认同, 具有外群体偏爱。地域刻板印 随群体融合的时间增加而变化缓慢 。 地域刻板印象具有 象是稳定的, 不同群体对于自身群体都表现出一定的偏好, 但对 内群体偏爱的特点, 其归因偏向存 于对方群体的态度则有所差异 。 不同地域来源的被试, 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地群体更倾向于做出内归因,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基 本归因偏向。任婕苏南苏北地区刻板印象的研究表明, 人们对于苏南 习惯于用褒义词来形容苏南地区, 用贬义词形容苏 苏北存在刻板印象, 北地区。 但是相对来说, 国内的地域刻板印象研究比较少, 过去有关地域刻 板印象的研究大多见于人口学及社会学领域, 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一般 也仅限于访谈法或者问卷调查法 。 256
三、 刻板印象的改变技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研究者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对态度的 形成和改变过程进行探讨, 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 称为评价性条 简称 EC ) 。 Levey 和 Martin 首先提出了 件反射( Evaluative Conditioning, 评价性条件反射( EC) 的概念, 它是经典条件反射( PC ) 的一个变式, 具 评价性条件反射( EC ) 指的是, 通过将一个中性的刺激与一个 体的说, 已经可以激发一定情绪性反应的刺激连续性地配对, 就可以使得这一 中性刺激获得一种与相配对的刺激相同的情感评价 。 用条件反射术语 来说, 情感上中性的刺激是条件化的刺激( CS) , 将它与一个喜欢的或者 不喜欢的无条件刺激( US ) 相配对, 导致了 CS 会激发出一个与它所配 将一个情感上中性的图片( 也就是既无 对的 US 相一致的反应。例如, 喜欢也无不喜欢) 与一个喜欢的 / 不喜欢的图片重复地配对, 将会使得 起初中性的图片变得更正性 / 负性。 评价性条件反射具体可以分为两 CS 先于 UCS 呈现, 种: 一是, 称为前行条件反射程序( Forward ConditionUCS 先于 CS 呈现, ing Procedure) ; 二是, 称为后行条件反射程序( Backward Conditioning Procedure) 。有证据表明, 即使当 CS 或 US 以阈下方 式呈现时, 仍然可以探测到 EC 效应。与此相一致, 研究发现, 个体长期 接触反刻板印象信息可以有效地降低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 即内隐态 EC 可以成功应用于个体 度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上述研究表明, 已有的态度对象上。 参考文献: [ 1]杜秀芳. 国外刻板印象研究新进展[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 2004 , 6 ( 6 ) : 105 - 108. 育科学版) , [ 2] [ M ]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林崇德, 黄希庭, 杨治良. 心理学大词典 [ 3]王沛. 刻板印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0. [ 4]连淑芳. 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4 , 27 ( 1 ) : 95 - 96. [ 5]邹庆宇. 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D]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 6]王沛. 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论[J]. 心理科学, 1999 , 4: 342 - 245. [ 7]仇妙 芹. 城 乡 大 学 生 内 隐 刻 板 印 象 及 行 为 效 应 的 实 验 研 究 [ D] . 广州: 广州大学, 2005. [ 8]任婕. 苏南苏北地域刻板印象及其干预[D]. 苏州: 苏州大学, 2008. [ 9]仇妙芹, . 广州大学学 应湘. 城乡刻板印象激活的实验研究[J] 2008 ( 6 ) . 报( 社会科学版) , [ 10] Greenward A G, Banaji M R.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 self - esteem, and stereotypes[J] .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5 , 102 ( 1 ) : 4 - 27. [ 11] Banaji M R, Greenwald A O. Implicit gender stereotyping in judgments of fam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 68 : 181 - 198. [ 12] Greenwald A G, McGhee E, Schwartz J L 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 , 74 ( 5 ) : 181 -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