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香港城市大学程星协理副校长的话来说,就是 学生上耶鲁是冲着耶鲁的特色去的,上哥伦比亚 大学也是冲着哥大的特色去的,不是盲目的; 而不是像国内,先对考生和学校进行两个排序, 成绩最好的上排名最高的学校,成绩稍次一点的 上排名稍次的学校,再次一点再上什么。 这恰恰说明中国的大学比较千校一面。




据我所知,华中科大李培根校长是和学生对话最多 的校长之一。 他说,这样做,不仅是关心学生,也希望通过这种 形式,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他们的质 疑精神,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因此,“善待学生”更深层的意思就是重视教学和 人才培养。




第二,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我就在思考关于课程改革的问题 。 但是我也知道,哈佛大学曾有因为人才培养的改革没被大家接 受导致校长辞职的案例。 因此,特别对于人才培养的改革,不能声大势猛,要小心翼翼 ,因为学生不能成为改革的试验品,学生培养的过程是不可逆 的。 对此,我也很谨慎。 在正式访谈启动前,专门请教了厦门大学潘懋元老先生以及从 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些学者,他们给了我很多启发,使我 有信心把这件事做下去。


我认为,给这部分同学留空间,其实就是给他们 留一条活路。 曹明慧的例子。

主要与这些学校任副校长以上的大学领导就现代大学
制度这个主题进行访谈。

书稿正在整理的过程中,书名暂定《大学的制度》,
预计暑假前可以面世。

今年,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主题,开始新一轮的访谈 。昨天,专程访问西北工业大学汪劲松校长。




关注人才培养问题,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无论是谈理念还是讲制度,人才培养永远 是大学的管理者所关注的焦点。 我们学校把“善待学生”作为三个核心理念之一 。 其实很多优秀的大学校长、书记都在这方面下了 功夫。
关于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卸任以来,自认为做了一件蛮有意思的事。 迄今为止,与近100位国内外大学的校长、书记进 行了深入的交流。 每次谈话都超过2个小时。 感悟多多。


副产品是出了两本访谈录:《大学的声音》和《高职
的前程》。

去年一年,访问了新加坡、日本、美国以及港澳台地
区等境外近二十所大学。



来自百度文库
不同的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不一样。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陈建新院长有一个说法,他认为:按职业 岗位来分,从低级到高级,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工、员、匠 、师、家。 第一个层次是工,指的是普通职工; 第二个层次是员,是指有资质的员工,比方说施工员、监理 员等等; 再往上是匠,不仅有资质,而且做得巧; 然后是师,不仅有实践,还有理论; 最后是家,有自己思想的独到之处。



香港大学李焯芬副校长提醒我,香港的大学在国 际的排行榜中之所以比内地大学排名靠前,除了 实力的因素外,还沾了其国际化这一指标分数比 较高的光。 因为在香港,国际化衡量的范围也包括了从内地 到港的老师和学生。 如果一味强调国际生源的数量而不是从提高学生 国际交往能力的角度出发,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虽然美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很高,但是根据马里兰 大学刘全生副校长的说法,全美4000多余大学里 也有只有60多所是研究型大学; 麻省州立大学夏宗国副校长告诉我,中国这些年 很注意学习美国经验,但是他发现国内访美的高 教代表团大多盯着哈佛等个别学校,而不是美国 整体的教育体系;

尤西纽斯文理学院黄伊侣校长也对我说,文理学 院的优势在于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着重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就连他自己的小孩 ,也优先选择到文理学院读本科。
一、人才培养要尊重差异性





在和校长们的交谈过程中,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 是:“学生”。 大学为什么而存在?大学的理想又是什么?这些关于大 学最基本的问题,在我做中大校长的十二年里却很少有 时间会去考虑。 每天,我们要面对很多很具体的问题。“无奈”这个词 ,是事实,不是托词。 但这并不代表可以不去思考这些问题。 正是因为学生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大学的理想是让每一 个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西北工业大学汪劲松校长提出衡量国际化的一个 重要标志的是交流性。 通俗来说,就是跟谁玩。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有在世界上 行走的能力;我们的老师是否能与世界上最好的 科学家进行平等的交流。 对此,我也很欣赏。




第二,要关注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很多地方会适用二八理论,我们的教学计划是不是也 有这样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是针对大部分学生 而言的。 但在大学里,总有那么几个天才的学生以及一些成绩 不那么好的学生。 是否可以考虑,不要因为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有一 些小问题就动不动地一棒子打死,认为是差学生,做 出退学的处分。




我觉得,陈建新院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类,可以 作为不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参考。 对于研究型大学,应该定位在“师”和“家”,进 行精英人才培养。 对于应用性本科学校,应该定位在“匠”和“师” ,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像卓越工程师计划,也应该向应用型本科学校倾斜 。


因此,大学的管理者要有定位的意识。 同时,也不能被社会上的大学排行榜指标牵着鼻 子走。 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如果很在意在排行榜上的位 置,一味追求某些量化的指标,就会导致政策变 形。





第一,学校定位的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一样 。 去年十月份,我到美国访问了六所大学,在学校的 选择上尽量保持多样化。 有公立的赠地大学,有教会背景的私立学校,有研 究型大学,也有文理学院。 即使如此,我也不敢说对美国的高等教育有所了解 。 我只是了解这六所学校,因为每所学校的特色都不 一样。




今天,教育行政学院的领导要我来讲大学的人才培 养。 我认为,对于人才培养,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 定位。 不同的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不一样。在 座诸位,有来自“985”、“211”大学的,也有来自 地方院校的,还有来自行业高校的。 我愿意结合工作和访问的体会,谈一谈不同的学校 在人才培养这方面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