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文献综述
“校本课程开发”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于欧美课程领域的新术语。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和思想引起台湾和香港部分学者的关注。

在我国,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始于九十年代中后期,具体来看,直到1999年,才有比较系统的相关学术论文出现。

我国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成为三级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以说,在这十来年,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一直是国内课程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目前收录学术文章比较齐全,权威性较高的学术资源库,通过查阅此三种数据库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某一学术问题的研究脉络和研究主题。

为了文献检索的全面性,本研究以“校本课程”为关键词及主题,选定上述三种数据库进行在线检索,共得到相关研究文献5769 篇,其中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595 篇,占相关研究文献总量的10.3%。

本综述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以检索到的、并且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符合研究目的的每篇文献为单位,宏观上进行文献数量的分析、研究内容的分析。

研究内容方面,根据学者张铭凯观点分内涵、特点、条件及影响因素、类别、策略和评价等六个考察点详细展开。

( 一) 文献数量逐年变化情况
由图1 可以看出,十来年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量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在2010年之后略有下降,其中,2009 年文献量( 838 篇) 较之上年( 557篇) 增加篇,增幅50. 45%。

十多年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献分年统计
(截止2012 年11月30日)
这标志着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然而,文献数量在2010 年出现回落,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项研究冰点变化的特征校本课程开发从产生到发展,学者探讨理论问题逐步形成理论化。

( 二) 研究内容分析
张铭凯在其论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_回视与审思_基于文献内容分析的视角》中从内涵、特点、条件及影响因素、类别、策略和评价等六个方面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展开分析,如表1 示:
(数据来源自其论文)
表明,从“类别”的角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数量最为丰富,为了深入探讨这一内容的研究状况,就此进行进一步分析,按其研究主题绘制表格,如表2所示:
在研究内容层面上,就“类别”的研究文献数量最多,其次是就“评价”和“条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余下的研究较少。

研究重在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体( 各级各类教育,各级各类学校) ,而非本体( 是什么的问题) 。

在对“类别”的分主题研究层面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献量在总量中占相当比例
( 40.51%) ,这与学前教育中的1.79%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对少数
民族和农村学校的研究虽然比例不大,但也可以从一定意义上表明研究在面上已有的拓展。

国外研究现状:
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是1973年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

英文表述为“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缩写词为“SBCD”。

埃格尔斯顿总结了英国的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主要形式。

一种形式是外部驱动的校本课程开发,既来自国家的要求、任务或规定,但学校以自己所独有的方式来接受、完成校外的任务;另一种形式是内部驱动的校本课程开发,即校本课程开发完全是由于学校内部发动的,而且是学校自身所独有的。

图表内容摘自: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及现状》,《比较教育研究》,2001(8)美国课程论学者肖特构建一个用以识别课程开发策略的三维模式。

第一个纬度是课程开发的活动场所:外部机构,或特定场所;第二个纬度是课程开发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学者占主导或课程专业工作者占主导,或内环境专家(如教师、学生、校长、家长的等)占主导,或各方面人员的平衡协作;第三个纬度是对课程实施所持有的观念:直接的实施,有限的改编,完全开放的改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