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当代高僧——寂度老和尚传奇一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台山当代高僧——寂度老和尚传奇一生
X寂度老和尚法相,令人肃然起敬!
五台山盛名已久,偕同观世音菩萨之道场普陀山,地藏王菩萨之道场九华山,普贤菩萨之道场峨眉山同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此中以五台山居首。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於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斯言犹漫”。

又《文殊宝藏陀罗尼经》云:“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於此南瞻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旦,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於中说法”。

这都是佛经对五顶山的授记。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或五顶山。

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名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五台山因为是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而闻名於世,文殊菩萨梵语曼殊师利,即妙吉祥之意,乃七佛之师,无量劫前早已成佛,号龙种上尊王佛,为利益众生故现菩萨身,应化十方,此五台山即是一处,此中东台供奉聪明文殊,南台供奉智慧文殊,西台供奉狮子文殊,北台供奉无垢文殊,中台供奉孺童文殊,合称五方文殊。

五台山的教法在近两千年的传演中形成了以汉藏蒙满等多种民族风格,也因为民族的多样化,教法也分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律宗和藏传佛教
等。

融此诸多教流为一处,这在佛教的流传中实属少有。

东汉永平年间,孝明帝刘庄派大臣蔡、秦景等人向西寻求佛法,於大月氏(相当於今伊朗一带),遇印度高僧摩腾与竺法兰,相邀回国。

永平十年至洛阳,建白马寺,是为中国寺庙之滥觞。

第二年,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来到五台山,见其五座台顶围护之腹地台怀,形貌极似释迦佛说法之灵鹫山,加之有阿育王所置之佛舍利塔,遂奏汉明帝建大孚灵鹫寺,帝因初受教法,特加“大孚”二字,“大孚”即弘信之意,这就是今显通寺的前身。

五台山是佛教的缩影,是一部流动的中国佛教史。

或许是因文殊菩萨特别加被,故五台山人杰地亦灵,千百年来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大德,从摩腾与竺法兰到唯识二祖的窥基大师,从道宣律师到赵州祖师,从紫柏老人到著述等身的莲池大师,清凉国师妙峰祖师以及憨山大师,还有世人共知的章嘉活佛等。

这些大师们确立了五台山在佛教史上的殊胜地位,使整个佛教的辉煌在五台山,在这些大师身上成为活生生的历史,就是在今日来朝山礼佛的海内外信徒络绎不绝,摩肩接踵,感人至深。

五台山现仍有不少高僧大德在演扬清静妙法,为了如来正教的住持,更为末世沉眠众生,慈悲喜舍无量。

现世众大德中,唯显一位显密通融,学修皆成的老人--寂度老和尚。

走进他,你能够感觉到他的威严与仁慈,也
能感觉他的性格与气息,站立在他身边自然有无边喜悦与相识已久之感,他之一言一行,首先是以一位平凡的出家人,一位持律精严的比丘为准,更以悲智施以权巧,使亲近他的人莫不受益,他就是山西省佛教协会顾问、五台山佛教功德慈善总会名誉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原副会长、五台山塔院寺退居方丈——寂度法师。

寂度法师生于辛亥革命前一年。

他跨越了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很不简单,有这个缘份的人不多啊!他虔诚事佛。

佛给了他高寿
91岁的老法师人很清瘦。

但他精神矍铄,仍按往常的习惯坚持晨练。

可一般人见不到他晨练的身影。

为什么?他起得很早。

当一般人起床之后,他晨练完毕,转入研读经书的生活节奏中去了。

五台山各寺庙的僧人都起得很早,一般是凌晨3点或3点半起床。

可寂度法师不到三点就起床了。

这倒不是说,他人老睡少的缘故,关键是多少年来养成的习惯。

他说,古人闻鸡起舞,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也应该认真珍惜时间。

近年来,他锻炼身体的主要形式是散步。

从塔院寺出来,绕显通寺前门向西行,再向南、向东拐,经殊像寺北行,然后从二招附近穿行人街,经台怀镇中心地带再踅向原路,循环反复,要走5—7圈。

一圈以三华里算,他每天清晨散步在15—20华里之间。

这对于一位耄耄老人来说,是一件很不简
单的事情。

他散步,一开始比较慢,处于热身阶段。

走过一圈多之后,他走得就比较快了。

脚步轻盈,步步踏得都很稳,就像他所走过的人生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脚印里都写着执著与奋进。

寂度法师是目前五台山僧人中的一位大家公认的饱学高僧。

他博采众长,显密双修,深钻细研,佛理精通,是一代高僧能海上师生前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得道高僧,在90岁以前,依然每天跟普通僧人一样,坚持上殿做功课,没有一点特殊。

笔者曾就此事请教过寂度法师,他说,活到老,学到老,古人老早就这样教导我们。

他特别强调说,上了年岁的僧人,决不能倚老卖老。

在学佛的路上,是没有老小可分的。

他说,有的人虽年岁不大,但很有学问,满腹经纶,百岁老人也应尊其为师。

一个人如果虚度百年,没有一点追求和理想,那是十分可悲的。

他的短短数语,若要细细品味,那可真够人享用一生的了。

这些话不仅对出家人来说充满了禅机佛理,就对普通红尘中人来讲,也是金玉良言啊!
深入浅出几句话道尽了他毕生的追求和理想,体现了他对人生的彻悟。

多么虚怀若谷的一位大德高僧哟。

寂度法师生于四川重庆铜梁县平滩乡新华村。

因家境贫寒,
他小时候虽也读过“四书”、“五经”,但却实在没念几天书。

他的好多学问都是靠勤奋自学得来的。

寂度法师生来不爱热闹,而爱清静独处。

在家时劳作之余,一个人或看书,或思索些问题,是他最大的乐趣。

在知识的逐渐增长和对人生的逐渐感悟中,他渐渐地看破了红尘,于28岁时毅然出家。

刚开始在峨嵋山万佛顶寺,以海静法师为剃度师。

当年又到了成都市近慈寺,拜能海上师为师,受具足戒。

从此,他便与一代高僧能海上师相依相伴数十年,直到能海上师去世。

能海法师是建国以来我国最著名的高僧之一。

他显密双修,佛理精湛,持戒之严,世属罕见。

他高瞻远瞩,充满高度的爱国之情。

对和平解放西藏有积极贡献。

生前,作为和平使者,曾随郭沫若、宋庆龄两度出国参加世界和平大会,为祖国安定,为世界和平,做为一名僧人,他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名师出高徒。

寂度法师所以能成为当今五台山一名高僧,与能海上师生前对他的精心培养是分不开的。

1949年全国解放,寂度法师随能海上师移住四川省绵竹县云悟寺。

1953年,他又随能海上师来到五台山清凉桥,即吉祥寺。

在学经和为人处世等方面,他深得能海上师真传,故在1954年,他便担任了能海上师驻锡的清凉桥的知客。

四年后,又担任了该寺的当家师。

由此可见,他深得能海上师的赏识
与信赖。

在能海上师的带领下,为修缮清凉桥,为绿化清凉桥周围的坡梁沟壑,为僧人参加生产劳动实行生产自救,寂度法师均做出了自己应做的贡献。

历史的发展有时很像天气的变化,让人捉摸不透。

谁能想到,当时间推进到1966年的时候,极度贫穷的中国像发了疯一样,举国上下闹开了“文革”,揭开了人类历史上极为荒唐的一幕。

为害所及,连佛门圣地五台山也不能幸免。

德高望重的能海法师在1967年元旦节被迫害身亡。

寂度法师面对能海上师的遭遇,他感到极度的悲痛和困惑。

他想不通,像师父这样举世闻名的大德高僧所犯何罪,竟遭到如此的迫害?他想不通,他想不通啊!他怀着悲愤和无奈,在师父去世一年后,即1968年也被迫离开五台山,被赶回四川原籍去种田。

这时,他已年近花甲。

有好多像他这般年岁的僧人被赶回老家去种地为生时,因心灵空虚和为生活所计,都娶妻成家,打算苟且余生。

而寂度不然。

他虽恢复了出家前的俗名黄裕昆,但心里想的依然是佛的教义和几十年相濡以沫的能海恩师的教诲。

为世所迫,他不能像以往在寺庙中一样潜心学佛了,他必须面对现实,参加农业劳动和当时必须参与的一些社会活动。

但时局没法剥夺他菩萨一般的心肠。

他看到特别贫苦的人家,不仅从道义上给予支持,鼓励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想办
法摆脱窘境,而且从经济上力所能及给予关照。

常常以佛的教导开启一些对生活失去信念的人们的心扉,使他们断除烦恼,不断清除生活道路上的一些障碍。

劳动之余,回到家里,将门一关,他便翻开经卷,认真温习功课。

每当此时,他感到浑身轻爽,快乐无比。

他想,也许这一辈子我再无缘出家了,但我对佛的情缘无论怎样都是无法斩断的。

他发誓说,我将以此心走完我未来的人生之路。

不管前程怎样坎坷,佛永远在我心中。

在对佛门生活无限的怀恋和向往中,他在故乡的土地上摸爬滚打了整整十年。

1978年,国家拨乱反正,落实宗教政策,他又被请回了他梦魂索绕的五台山,任十方丛林碧山寺当家师。

是时,他已年近古稀。

1981年,71岁的寂度法师受五台山佛教协会委派,移锡塔院寺,担任住持。

多少年人去寺空,原先香火隆盛的千年古刹如今是破败荒凉、杂草丛生,风过处尘土漫天,使寂度老法师嗟叹不已。

看到围墙上依稀留存着文革中的极左标语,诸如“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刺人心目的东西,他连连摇头,不住地说:“罪过,罪过!”
他到塔院寺时,已先他有五位僧人到了塔院寺。

偌大的寺院只有五、六位僧人,寺庙东院还被外单位工作人员临时占用着,法师心中真说不上是种什么滋味。

他发誓要重修寺庙,扩大僧团,使荒凉破败的古刹重新变成文殊菩萨的清静道场,并逐步将其变为十方丛林,为五湖四海而来的僧众提供
良好的修持拜佛的场所。

正好,当时任山西省副省长的卫逢祺到五台山视察,寂度法师抓住机会找到卫副省长,结果得到大力支持,才使外单位工作人员退出寺院,为设清静道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形势越转越好,塔院寺在寂度法师领导下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又一步步兴旺起来。

1985年、1986年国家几度为塔院寺拨款维修寺院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和藏经殿。

之后,寂度法师又自筹资金揭瓦翻修了山海楼,落架维修了东西配楼以及东西两排僧舍。

另外,还安装了锅炉,为各僧舍输送暖气,改善了僧侣们的住宿条件。

在维修藏经楼的同时,他又重塑了八大菩萨像,并于华藏世界转轮藏内安装了1000尊小佛像。

对于塑像的每一个细节,寂度法师都要进行认真鉴别,致使1000尊小佛像每尊都神采各异,栩栩如生。

谈到寂度法师对寺庙的修缮,特别应该提及的是对大白塔的两次维修。

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

由于年久失修,外表斑斑驳驳,一派容颜不振的样子。

巍峨高峻的大白塔呈佛瓶状。

就在那“瓶颈”上居然就长出两棵树来。

一棵是杨树,另一棵是榆树。

那杨树稍小点,那榆树长得特茂盛,从下望上去,凌空出世,酷像一只振翅欲飞的仙鹤。

据一位老者讲,说那榆树长在几十丈之高处,看去有碗口般粗细,如落到地面,足可以做模子用了。

他说,清朝末年,这白塔的“瓶颈”上
也曾长过一棵树,是杨树。

后来被一场大风将那树从中刮断了,你猜怎么着?仅掉到地面上的一截主干就做了一条梁,粗点的树枝都做了椽。

那树冠上掉下的三个喜鹊窝,让塔院寺二百多僧人烧了半个月。

老汉的话可能有点夸张,但白塔之高是人们都知道的。

这么高的塔要进行从上到下的维修可不是一件简单事情。

然而,寂度法师发誓要维修白塔,要维护五台山的形像,重振文殊菩萨道场,要给香客游人一个美好的印象。

寂度法师说,一进五台山首先跃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塔院寺的大白塔。

这白塔怎么可以容颜不振呢!1988年,投资35万元,对大白塔初步进行了一次维修。

这其间,仅塔院寺就投资20万元。

这一次维修有好多方面不尽人意,使寂度法师甚感遗憾。

待到1995年,寂度师经过多方努力,筹集资金100万元,又一次对大白塔进行了彻底的维修。

这次由山西省古建研究所施工,从1995年7月开始,到1996年8月竣工,历时一年零一个月。

第二次维修过的大白塔,白洁无瑕,较过去更加英姿勃发,巍峨壮观。

其后不久,寂度法师在山西省佛协常务副会长根通法师的大力帮助下,又将白塔下的四个大转轮和123个小转轮都由木质的改成了铜质的。

这一改,古老的转轮旧貌变新颜,香客游人转动起来也兴趣倍增。

经无数双祈求佛陀保佑的人们的手的触摸,那铜质的转轮锃明彻亮,金光耀眼,显得高贵,
精神,神秘。

然而,寂度法师真正的功德还在于对经学的深钻细研,对僧众的悉心培养和自身严守戒律的感人事迹上。

对潜心研学经卷的寂度法师来说,对经书的热爱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隔一段时间,他就让弟子们将藏经楼里存放的经卷搬出来晾晒。

他对弟子们说,误下什么,也不敢误下定期翻晒经书。

他说,五台山地处高寒区,阴晴不定,片云可以致雨,湿度较大,空气潮湿,若不经常翻晒,经书就可因潮而发霉。

连经书都发霉了,你们能吃得下饭,睡得好觉吗?他说,当一天和尚念一天经。

如果你念的经书都发霉了,你说你能对得住谁?
对于怎样翻晒经书,寂度法师要求极细。

晾晒经卷的地方打扫得必须净而又净。

然后再铺上一层纸。

在铺纸前必须先检查地面晒热了没有。

要多少有点热度才好。

把经卷轻轻慢慢搬了来,再轻轻慢慢一排排摆好,之后打开经卷细心翻晒。

所谓翻晒,关键在一个“翻”字。

为避免将经书弄脏,翻晒时必先将手洗干净。

在翻的时候,用手先将书页捻起来,然后用光光的细竹棍挑住,使两面登空,通风。

一次,一位小和尚正按照师父指教认真翻晒经书,不想一阵风来,将竹棍儿挑着的一页经书给刮破了。

小和尚很着急。

他急忙跑去将此事告给了寂度法师。

正在念经的寂度法师一听经书破了,很不高兴。

但念及小和尚来寺庙不久,经验不够,而且能主
动来承担错误,寂度法师也没过多怪怨他,只说:“把那被风刮破的经书拿来我看。

”跟着又问了一句,“还有风吗?”小和尚说:“刚才就刮了一股,现在没风。

”寂度法师透过窗玻璃向外看了一下,说从现在起,再晒上一个小时,赶快往回搬。

一小时后起风了。

小和尚怎么也弄不清,老法师咋就连风也预测的这么准呢?
寂度法师将那被风刮破的一页经书认真进行了糊补。

那小和尚看见老法师如此爱书如命,心中既钦佩而又惭愧。

寂度法师研读经书同样也到了痴迷的程度。

在90岁以前,他一直同寺庙其它僧人一样,坚持上殿按时诵经,不以寺庙住持的身份搞特殊,更不倚老卖老。

他说,在学佛的路上,无论谁都是个小学生,不管你官职多大,也不管你年龄多高。

在他的带头下,塔院寺的僧人上殿诵经那就成了天经地义之事,雷打不动。

除了上殿诵经之外,寂度法师一般用于学经的时间,甭说在塔院寺,就是在五台山的众多僧众中,也是最多的。

老法师除了锻炼身体和少量的睡眠时间之外,其余时间基本都用在了学习经卷方面。

有的经书他可以说不是诵念了几十次、几百次,而是成千上万次了,但他依然兴趣不减。

有时看得眼花了,他就闭上眼睛默诵。

整部《华严经》60多万字,寂度法师基本上可以从头至尾背下来。

其它短一点的经文就甭说了。

试想,若没有对佛经浓厚的兴趣,若没
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谁能做到这一点?!
有位五台山的僧人以不无崇敬的心情告诉我这样一件事。

他说,有一次他从龙泉寺到塔院寺去向寂度法师请教佛学上的问题,其中有一段经书他读了多少次了,已经能背诵如流,但就是始终没有弄懂其意思,他曾分别问过几个人,却是一人一个理解法,使其感到很困惑。

找到寂度法师之后,他把他的疑难问题一讲,寂度法师马上就说,你所不明白的这段经文出自什么经第几卷第几页,其意思是说什么。

当时88
岁高龄的寂度法师惊人的记忆力和精湛的理解力使这位小
和尚感到既钦佩而又惊讶。

他说,相形之下,我感到自己太浮浅太渺小了。

他下定决心要向寂度法师学习并赶上他。

有一次,寂度法师生病了,病得较重,故打断了他正常的学习。

他几次想坐起来看看经书,但头晕身软,几次都没能坐起来。

他让人将一位他最喜欢同时也是学经学得最好的徒弟如空叫到身边,说你给我补课吧,我已有好几天没能上殿诵经了。

寂度法师这一说,差点让如空当时就落下泪来。

看着师父清瘦的面孔,面对一位90高龄的老者,如空真为其治学严谨的精神又一次深深地打动了。

他眼含热泪满含深情地给师父念诵早、晚上殿必诵之经,念着念着泪水就长长地淌了下来。

在他激情的诵经声中寂度法师好像挽回了损失,心灵得到慰藉一样,终于在得病几天来第一次安详地睡着了。

在学经方面如此,在持戒方面也始终一丝不苟。

在文革初期,
五台山的僧人大都被赶回原籍。

寂度法师也于1968年被赶回了四川老家,当了十年实实在在的农民。

那时,有不少僧人在被赶回原籍之后找了对象结了婚。

寂度法师回原籍之后,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也相当大。

他每天需坚持上地劳动;收工后还需自己做饭和处理家务。

当时他就是七十来岁的人了,实在需要一个人来关照生活,而且有不少上了年岁的孤寡妇人想跟他,可寂度法师始终在逆境中尽可能地以佛门戒律严格要求自己,守身如玉,不近女色,表现了对佛陀的无限忠诚。

寂度法师在远离女色这一方面,也是他受人尊重的一大原因。

在持戒方面他自身能起到表帅作用,要求弟子也十分严格。

1992年夏,一日,塔院寺一位年轻和尚带着一位女居士进入寮房闲谈,按戒律这是不允许的。

他们正谈得热火,不想被寂度法师从玻璃窗中看见了。

为清净戒律,老法师当下就把那个和尚喊了出来,给予其不客气的批评,并告诫他以后不可再犯。

在维修寺院中,寂度法师不顾年迈体弱经常同全寺年轻僧人一道参加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一次在搬水泥时,一位年轻和尚不慎将袋子掉在地上,摔开一个大口子,撒出十多斤洋灰。

事后,那位和尚始终也没清扫那撒下的洋灰。

寂度法师看在眼里,命令那位和尚把那洋灰全铲回来。

不仅如此,他还在
全寺僧人会议上就此事告诫大家,浪费是可耻的,懒惰同样是不好的,我们都应当好自为之。

由于寂度法师行持极好,又具有渊博的佛学知识,且显密双修,佛理精通,故在五台山僧界威望很高。

普寿寺、七佛寺、集福寺、善财洞、普化寺等好多寺院的僧尼都来塔院寺依止寂度法师学法、安居、自恣。

而他传戒收徒,都要给他们认真讲授佛经,并不是一收了之。

由于仰慕他的僧众太多,他还多次开办“僧伽培训班”,为弘扬佛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由于年事已高,1995年他辞去了塔院寺住持的职务,由弟子如空担起了重任。

卸任后的寂度法师始终把自己摆在一个普通僧人的位置上严格遵守戒律,严格遵守寺庙规矩,不敢稍许懈怠。

他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使得弟子如云的他威望愈发地高了。

由于老和尚的威德,福德所感,海内外很多信众供养老和尚,但老和尚把这些钱全部都用在了赈灾、希望小学等慈善事业上。

一些单位,想从老和尚处巧取利益,但老和尚不卖方丈的高风亮节,众所周知。

2004年6月21日6时45分,寂度法师在太原崇善寺安详示寂,世寿94岁,戒腊66夏。

2004年6月27日,寂度法师在五台山荼毗。

黄教大威德法主寂度老和尚圆寂,常住安排,一周之内僧众
轮班为老和尚念经。

这天下午,灵棚内外的四众弟子,都看到了从黛螺顶上一直垂下一条彩虹直到灵棚;有居士摄下了这个瑞象,火化时,空中有圣众显现,在火光中出现了大威德佛父、佛母、普贤王如来等瑞象,人们都说到现在才知道老和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啊!
老和尚留下了许多舍利子,其中还有水晶的。

老和尚的一生为佛教之楷模,教诫弟子慈威兼施,显密双弘,持戒精严,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僧俗弟子遍及海内外,虽年逾古稀,但精神矍烁,愿深悲广,常年作为五台山普化寺、普寿寺、集福寺、七佛寺等诵戒布萨,安居自恣依止阿舍黎。

在上师三宝恩光加被下,在文殊菩萨特别加持下,在老和尚言行所作谆谆教导下,愿五台山佛日辉煌,道业暇昌,普天下有缘众生离三界苦,证涅槃乐。

能海上师德相与墨宝五台胜境:五台山,清凉界,佛寺内外众生相
五台山五大禅处之塔院寺
五台山·不同的视角下的大白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