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侗族传统建筑研究综述_赵巧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4期贵州民族研究No.4,2011

(第32卷总第140期)Guizhou Ethnic Studies(Vol.32.General.No.140)中国侗族传统建筑研究综述

赵巧艳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桂林541007)

摘要:针对中国侗族传统建筑研究成果丰富但缺乏系统梳理的状况,从整体和类别的视角分别梳理和概括了侗族传统建筑研究的现状,特别是对侗族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鼓楼、风雨桥、聚落和传统民居进行了细致的文献分析,并对现有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展望了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侗族;鼓楼;风雨桥;聚落

中图分类号:TU-092.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1)04-0101-09

A Review o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 of Dong Nationality in China

ZHAO Qiao-yan

(Lijiang Colleg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541007,China)

Abstract:Consider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researches aimed at traditional architec tures of Dong nationality in China are abundant but lack of systematic combing and conclusion,the article combed out and summarized existing papers from the angle of generation and categorization.The most characterized objects i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 of Dong nationality --drum-tower,wind and rain bridge,and settlement are particularly discussed in detail.In the last,the article evaluated the success and defects of existing researches and proposed directions to be conducted in future.

Key words:Dong nationality,drum-tower,wind and rain bridge,settlement

引言

侗族传统建筑以鼓楼、风雨桥(又称花桥)、干栏式民居(又称吊脚楼)等形式为代表,体现了高超的营造技术和装饰工艺水平,尤其是侗族鼓楼“一反中国古代塔楼建筑的常规”[1]而被建筑学家们赞为“独有的一种发明创造”。[2]侗族传统建筑的建造仪式和居住方式蕴含了深刻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中国有关侗族传统建筑的研究大体以上世纪80年代为分界线。1980年代以前研究零星分散,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民居的探究以及干栏和鼓楼的源流考证方面;对侗族传统建筑的学术研究从1980年代才算真正开始,不仅研究视角多样,而且深度和广度都有大幅提高,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对侗族传统建筑的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性概括,不利于后来的研究者把握本研究领域的全貌。本文希望通过对已有关于侗族传统建筑文献的系统梳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并在评述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展望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收稿日期:2011-05-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10XTY007);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与管理研究”(09XJC790004)。

[作者]赵巧艳(1975-),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0级博士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

2011年第4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11年8月版

一、综合性研究

虽然目前有关侗族传统建筑的研究成果已经颇为丰富,可是在侗族传统建筑的定义与内涵上却没有

明确界定,很多研究都是从综合的视角加以探讨,将鼓楼、风雨桥、聚落、民居等都纳入分析的范畴。

与分类研究相比,综合性研究难免有着眼表层、研究不够深入之嫌,可是它能够提供关于研究对象的整

体概念,而且也便于对构成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对理解和把握研究对象的内涵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本文

从综合性的视角对侗族传统建筑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一)整体描述

在侗族比较集中的聚居地,如贵州从江,湖南通道、新晃,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方性史志中都有关

于侗族传统建筑的描述,《侗族简史》对此也有简要介绍,[3]只是不够系统和深入。1990年之后,侗族

传统建筑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李长杰以图示的形式对桂北的民居、鼓楼、风雨

桥、戏台、寨门、凉亭、井亭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测绘和分析,其中就包括侗族的传统建筑。[4]《广西民族传统建筑实录》收录了包括侗族传统建筑在内的广西各民族传统建筑范例,书中多幅插图以平、

立、剖面形式完整地记录了侗族传统建筑的原貌。[5]朱馥艺从生态环境的视角,围绕建筑与水的关系来

探讨侗族村寨聚落与三种水系结构——

—风雨桥,

—溪流、堰塘和泉井,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

木楼和井亭的关系特征,并提出侗族建筑是侗族人民长期以来与自然形成的和谐关系的产物。[6]《侗族文化辞典》中虽然没有专门设置侗族传统建筑这一词条,可是对跟建筑有关的要素都有详细的阐述,如

鼓楼、风雨桥、民居、粮仓,以及详细的建筑构件等,为研究侗族传统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7]单德

启等对桂北山寨的干栏木楼和风雨桥进行了描述。[8]郝瑞华运用人类学方法对侗族的民居——

—干栏式建

—鼓楼和风雨桥进行了详细考察,并通过对侗族的木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筑以及标志性公共建筑——

建筑工艺等的科技史描述,系统地论述了侗族鼓楼的缘起、手工工艺、社会功用的变迁及其所蕴含的文

化价值。[9]牛建农对广西木构干栏民居、鼓楼、风雨桥等做了图解和分析。[10]宛志贤主编的民族民间

艺术瑰宝系列画册之一——

—《鼓楼·风雨桥画册》精选百余幅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全面、系统、形象

地介绍了鼓楼和风雨桥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及构造布局。[11]

(二)建筑技艺与美学

杨保愿认为侗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和高超的建筑才能,由木楼、鼓楼、门楼、箭楼、井

亭、风雨亭、风雨桥等木材建筑构成的侗寨威严、宏伟而美丽,造型独特,民族特色鲜明。[12]杨昌嗣

和闻继霞从美学角度进行探索,认为侗族建筑是群体的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巧妙融合、是技术结构美与艺

术美的交融、是本民族审美意识的体现。[13]张贵元分析了侗族鼓楼、花桥(即风雨桥)和凉亭、传

统民居构成(房屋、禾仓、禾晾)的建筑艺术。[14]杨秀绿认为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寨门、凉亭、

井亭都是侗族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的结晶和载体,是艺术中的珍品。[15]吴正光描述了鼓楼、花桥、

戏楼、月坛、井亭及禾晾的建筑特色。[16]杨昌彦将侗族建筑分为鼓楼、风雨桥、民居、寨门和凉

亭,并分析了不同结构的建筑艺术。[17]冰河通过论述侗族鼓楼与风雨桥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提炼

了侗族的审美意识。[18]程艳对贵州和广西两省区有代表性的侗族传统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艺术进行

了详细的分析。[19]陆中午、吴炳升主编的《建筑大观》系统介绍了侗族的建筑艺术。[20]郎维宏通过

对侗族传统公共建筑艺术与传统居住建筑艺术装饰符号及其关联文化因素的剖析,归纳了侗族整体

建筑装饰艺术的特征[21]。

(三)传承与发扬

杨傲宇以程阳八寨为研究对象,对多重力量制衡下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进行了探讨。[22]蔡

凌和邓毅根据1975年欧洲建筑遗产大会通过的《阿姆斯特丹宣言》中“建筑遗产”的定义,界定了侗族

建筑遗产的定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提出了侗族建筑遗产研究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23]

周艺提出应提倡采用健康居住形式、环保建材,加强对侗族建筑技术的研究、改造、开发和利用。[24]

余达忠论述了鼓楼与传统知识的关系、鼓楼的资源价值、保护现状以及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对侗族鼓楼保

护的适用性与不适用性。[25]蒋馨岚在大量历史资料考证和侗族建筑文化与汉族建筑文化比较的基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