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黄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最早收载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桑黄由于通常生长于桑属植物上,子实体为黄褐色而得名。桑黄为俗称,又称为桑臣、桑耳、胡孙眼、桑黄菇。民间用于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脾虚泄泻等。自1968年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Ikekawa 博士[1]以桑黄水提物进行细胞试验,结果发现其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高达
96.7%,而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以来,人们对桑黄的研究逐渐兴起。其中日本和韩国对其研究最多,并已开发出了相关保健品上市,因其效果明显,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青睐。我国从上世纪末也开始了桑黄的研究工作。目前国内外桑黄研究较多集中于生物学特征、化学成分的分析、药用机理以及菌种深层发酵等方面。现将桑黄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1桑黄的名称和国内外地区分布
关于桑黄种质,也就是说到底什么是桑黄,似乎在学术界还是没有定论,说法也没有统一,但所述桑黄均属于针层孔菌属(Phellinus spp.)[2]。国内桑黄的异名有多个,与其有关的拉丁学名包括Phellinus igniarius ,
Phellinus Linteus 和Phellinus baumii 等。据刘正南[3]介绍,P.linteus 为针裂蹄菌,桑黄属火木层孔菌,学名应为P.igniarius 。而中国科学院戴玉成[4]考证认为,东亚地
区称为桑黄的担子菌并不是P.Linteus 、其真正的拉丁学名应为P.baumii PiLat ,中文名称为鲍氏层孔菌,而
P.Linteus 描述于北美及中南美洲地区。随后张小青[5]等提出,可以称为桑黄的有两种:鲍氏层孔菌(P.baumii )和火木层孔菌(P.igniarius )。潘学仁[6]最近提出,随着对桑黄的研究将尤地针层孔菌(P.yucatanensis )作为真正的桑黄最为恰当,简称尤地桑黄,或称桑树桑黄。
P.igniarius 喜生于杨、柳、桑、白桦、杜鹃等阔叶树的树干上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东北各原始森林较常见。P .linteus 生于阔叶树腐木干上,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在我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P.baumii 主要寄生于丁香属植物,特别是暴马丁香,偶尔也生长在白腊树属、李属等植物上。日本的P.baumii 寄主为丁香属、桑属。除了韩国、日本外,国外桑黄主要分布在朝鲜、菲律宾、澳大利亚、北美、中南美等地。
2桑黄的化学成分
桑黄含有结构极其复杂的多糖物质。不同的学者从桑黄中发现了多种不同的抗癌多糖,其中以β-1,3-葡聚糖在C-6有葡萄糖分支的抗癌效果最好。Kim [7]等从P.linteus 子实体粗多糖中分离得到一种酸性蛋白多糖,其中多糖部分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树胶醛醣和木糖构成。Lee [8-9]等对P.linteus 菌丝体进行了研究,发现所有组分都是杂聚糖蛋白复合物。糖分析表明为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木糖为主要成分。白日霞[10]从P.linteus 中分离得到甘露聚糖,主链是
齐欣,张峻,陈颖
(天津市林业果树研究所,天津300112
)珍稀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齐欣(1974—),男(蒙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食药用菌的研究与开发。
摘
要: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桑黄的名称、化学成分、深层发酵、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桑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深层培养
ADVANCE OF RESEARCHES ON PHELLINUS SPP.A RARE AND PRECIOUS FUNGUS
QI Xin ,ZHANG Jun ,CHEN Ying
(Tianji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Forestry and Pomolgy ,Tianjin 300112,China)
Abstract:Summarize the progress on the researches of fruiting bodies,mycelia,and culture broth of the fungi from their name,regional distributing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Key words:Phellinus spp.;chemical component;Pharmacological effects;submerged culture
1→6甘露糖,侧链为1→3连接的葡萄糖。Hwang[11]等从P.linteus KCTC6190深层培养胞外多糖中得到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
此外,桑黄还含落叶松蕈酸,C22,C27氨基酸,草酸,三萜酸、芳香酸、木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尿酶脲酶、酯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纤维素酶等多种酶以及铁、锌、钙、镁等十多种微量元素。莫顺燕[12-13]等从桑黄中分离鉴定了7个黄酮和两个香豆素类化合物,有5个黄酮和两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针层菌属真菌中发现。Song[14]等从桑黄菌丝体发酵液中分离出6种化合物。李艳辉[15]从P.igniarius液体发酵菌丝体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出5个黄酮。另有报道,桑黄中还含有黑色素、酚类色素等。
3桑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1抗癌、抗肿瘤
3.1.1间接抗癌
从桑黄中分离的多糖类物质主要为酸性多糖、蛋白结合多糖,大多数没有直接抑癌功效,主要是通过免疫调节、抑制癌细胞转移、抗突变、抗血管生成降低肝线粒体中药物代谢酶(如P450等)活性等而起到肿瘤抑制和预防作用。
3.1.1.1免疫调节
实际上,大多数真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是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通过增强宿主免疫调节功能即宿主介导抗肿瘤活性来实现的,而且对正常细胞几乎没有毒性。真菌多糖可通过多条途径、多个层面对免疫系统发挥调节作用。
3.1.1.2抗诱变
Shon[16]对桑黄的大豆培养提取物的抗诱变研究表明,桑黄菌丝水提取物具有抗诱变活性。
3.1.1.3抗突变
Shon[16]等试验中发现,桑黄提取物中含有抗突变成分,可有效的抑制4种作用模式并非完全一致的诱变剂对沙门氏菌的诱变作用。
3.1.1.4抗血管生成
对癌症病人来说,抗血管治疗是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Song[17]通过小鸡胚胎绒毛尿囊膜(CAM)检测,发现桑黄的乙醇提取物包含有效的抗血管生成物质,桑黄的这种抗血管活性可能支持抗肿瘤活性。
3.1.1.5增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Cs)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作用
张万国[18]等研究了桑黄在体外对PMNCs的作用过程,发现桑黄对PMNCs分泌IFN-γ有直接诱生作用,而IFN-γ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能抑制前癌基因表达,阻止肿瘤细胞从G0期进入G1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这一结果也提示了桑黄在抑制肿瘤转移中的应用潜力。
3.1.1.6阻止磷酸化
Jong[19]等将P.linteus子实体醇提物加入鼠肝上皮细胞(WB-F344)培养体系共培养24h,结果发现PL预防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JIC)被抑制,阻止连接蛋白43重度磷酸化,钝化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从而抑制癌症的激发,起到抗癌作用。
3.1.2肿瘤直接杀伤作用
关于真菌多糖直接诱导瘤细胞凋亡的报道不多。其中韩国Li[20]等报道,来源于P.linteus的蛋白结合多糖PL对SW480人结肠瘤细胞有直接诱导凋亡作用。Bae[21]等继而研究了同一多糖对人胃腺癌的生长和腹腔转移的影响。体外试验表明,PL在浓度为75μg/mL 时对胃腺癌细胞TMK-1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程度呈较好的浓度依赖性。Choi[22]等人从P.linteus菌丝体中提取、分离出活性组分MEPL,研究其对人神经瘤SK-N-MC细胞株的凋亡作用,能够显著抑制癌细胞增殖,并出现凋亡特征。
3.2保肝和抗肝硬化
张万国[18]等在抗肝纤维化试验过程中发现,桑黄提取物不仅能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而且同时抑制肝脏内胶原纤维增生,改善肝组织结构,呈现出明确的抗肝纤维化效果。
3.3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功能
韩国学者Ajith[23]等,研究了桑黄乙酸乙酯浸提物的抗氧化作用,结果发现: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抗坏血酸引起油脂氧化的抑制、过氧化物和一氧化氮的清除有很好的效果。同时,Shone[24]和Song[17]都发现桑黄提取物有较好抗氧化作用和自由基清除能力。
3.4降血糖
Kim[25]等用桑黄多糖喂用链脲霉素导致的糖尿病大鼠,结果显示:桑黄多糖能够降低血糖,同时减少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天冬氨酸转氨酶。这个结果让我们相信桑黄多糖在治疗人类糖尿病上将有所作为。3.5抗肺炎、抑菌消炎
3.5.1抗肺炎
Jang[26]等在用桑黄提取物预处理大鼠的试验中,发现桑黄提取物能够抑制肺炎大鼠炎症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及白介素(IL)-1β的水平。这个结果表明:桑黄提取物在抑制人类急性肺炎方面可能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