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恰当使用学具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
学学具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动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这个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
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
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度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
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
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
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个概念的
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
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
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
实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实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动这个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
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
从形的方面实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实行思维,这样不但能够协助学生较
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动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水平。
探索是人类理解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因为处在信息
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
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
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水平。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
知识的水平。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理解活动,从形象到
表象再到抽象,促使理解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使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
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使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
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
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理解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理解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
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
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增强课堂
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
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策略的使用,持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
经验的矛盾,教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同学之间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
学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师生可利用一些三角形(其中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具,采用拼接法、度量法和幻灯演示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等。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增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升数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
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水平,提升学生数学
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增强数学思想
方法的渗透。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
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
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五、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