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师王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师王澍
——中国气质的现代建筑也许你不认识他,但你一定知道巴黎罗浮宫金字塔、北京鸟巢体育馆、悉尼歌剧院等著名建筑,而他的设计正是与这些作品齐名。

他就是第一位获得世界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的中国籍建筑师——王澍。

没有人相信他是一个在大学期间就宣称“没有人可以教我”的叛逆青年。

他总说:“我不是在建一个建筑,我是在建一个世界。


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他是一个,他的导师是半个。

这句话是他自己说的。

王澍的论文《破碎背后的逻辑》批判了当时的整个中国建筑学界,他的硕士学位论文《死屋手记》又影射了当时的建筑学界状况。

虽然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没有授予他硕士学位。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
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

凭着对项
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
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
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
性。

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王澍喜欢阅读、听箫管、品山水画,
擅长书法,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
“中国最具文人气质的建筑家”美誉。

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

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他的建筑坚持中国传统风格,好多建筑大规模的使用老房子中拆下来的回收利用砖,而且采用了最传统的夯土技术。

甚至还会不给建筑物安装空调,因为古时候人们没有空调的时候也可以生活的很好。

王澍的建筑正在使中国的建筑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种声音源自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建筑工人多少带有点传统的手工艺,但是现在对传统的做法反而生疏了,很多手工艺不用,所以退化,进而被遗忘掉了。

我们用一些小的实验,进
行了大规模的推广,象山校区一共有15万多平方米,都使用了传统工艺和建造方法,目的是为了推广,这样才有价值。

中国的手工艺成本相对便宜,但传统工
艺只有被使用才能够继承下来。

”王
澍说。

一、宁波“五散房”
“五散房”位于于鄞州公园某
处,简约而不失现代的艺术造型使其
即使在广袤的田野里,也与周围的城
市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一座是画廊,
一座是咖啡厅,一座是公园管理用房,两座茶室建筑。

五座建筑采用不同的技术
手段,不同的地方材料,不同的
建造技术,在公园内营造出不同
景观建筑的特性。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
折,檐下空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


候特征,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
为户外盆景的展示场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地域
文化的现代建筑;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
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茶
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
的青砖台,种
着两棵大树,
树影随风移动并且尝试了不同的建造方法和
建筑类型,在此采用了预制混凝土传统制造
的方法;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砖的砌筑是宁波本地传统民居的建造工法;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立面运用
了混凝土格栅,表现出了传统建筑的新思维。

“五散房”所采用的墙砖,有的完整有的残缺,有的厚有的薄,有的雕花有的没纹,有的平直有的带弧,都是从老房子中拆下来的回收利用砖,而且采用了最传统的夯土技术。

二、宁波滕头馆
外观古色古香,门、窗、墙
体、屋顶等运用体现了江南民
居特色的建筑元素,以空间、
园林和生态化的有机结合,表
现了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凸显
了宁波“江南水乡、时尚水都”
的地域文化,展示了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技术成就以及宁波滕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展馆占地758.5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长53米、高13米、宽20米,室内使用面积约1100平方米,为两层叠合结构的独立建筑。

宁波滕头案例馆以宁波滕头村为切入点,以“新
乡土、新生活”的理念,从
“天籁地籁”“天动地动”
“天和人和”三个板块,
充分反了宁波城乡和谐发
展的生动实践。

其设计理念为运用体现江南民居特色的
建筑元素,以空间、园林和生态化的有机结合,表现“城
市与乡村的互动”进而凸显宁波“江南水乡、时尚水都”的地域文化,展示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技术成就以及宁波滕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

在第一展厅的“天籁之音”音效装置区,12个高科技音罩将播放出高清晰度的自然之音,表现出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的田园之声。

案例馆节的能减排措施展馆突出节能环保理念。

二楼以滕头民居为框架,展出家居绿化、风能、太阳能、屋顶种植、水处理、垃圾处理、鸟禽豢养等。

滕头馆屋顶有立体种植水稻和果务花卉廊架。

进入楼中露天大厅,墙壁一侧装满了玻璃缸,缸中用营养液培植着各样花草;
一侧爬满藤蔓,每隔几分钟,藤蔓中就会喷洒出水雾,雾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水蜜桃的香味。

院子中央水池里,是一片绿油油的水稻。

另一角落,栽种有草莓。


这里,滕头人将农业种植和
环境绿化巧妙地融合在一
起。

据介绍,目前滕头村正
在进行一项试验——建造
房屋时力争保持甚至扩大
土地面积,将房屋的多个立
面和楼顶充分利用起来,使
土地面积不减反增。

生态墙与试验田的用水大部分通过雨水收集,并且采用了喷灌技术,大大节约了用水。

“草莓”园,覆盖了薄膜,减少了水分的蒸发。

宁波滕头案例馆的黑白相间的民居风格的三面外墙是用50多万块废瓦残片堆砌的,称作“瓦爿”墙。

充分体现了设计者“新乡
土主义”的建筑理念和清新、自然、质朴、生态的设
计追求。

在厚厚的水泥墙上,凸显的纹理竟是竹片肌
理,仿佛是排排并列的圆竹从中剖开后固化在了墙上。

展馆内墙同样有看头,在厚厚的水泥墙上,凸显的纹
理竟是竹片肌理,仿佛是排排并列的圆竹从中剖开后
固化在了墙上。

这是宁波工匠采用独有的竹片模板制
作技艺制成的“竖条毛竹模板清水混凝土剪力墙”。

沿坡登上展馆二楼,在垂直绿化墙中会有水流受
高压喷洒而出,在整片区域中形成水雾。

这里的负离
子含量将高出森林达到10000。

置身其中,一呼一吸
之间,给人无限轻松惬意。

环保低碳,2使用这些回
收上来的旧砖瓦做“瓦爿墙”,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很环保。

宁波滕头案例馆处处体现了节能环保,返璞归真城乡融合的设计理念,以竹、瓦做建筑材料,体现出纯朴的自然生态及浓郁的乡土气息。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
内外墙设计,外墙回收利用了旧时的废弃砖瓦,突显环保意识,内墙采用了竹片贴在水泥墙上的做法,设计独具匠心。

行走在馆内,不仅能闻到清新的花香水气,聆听到中国农历节气从立春到大寒的“天籁之音”,还能欣赏到蓝天白云,蛙鸣
犬吠与潺潺流水声交杂在
一起,散发着乡土生活的
和谐之美。

三、苏州大学文正学
院图书馆
关于这幢建筑的平面,
主要的体块本来是同一体
系平行规矩老老实实的,
但由于有一条通道从上面
的庭院冲下来由建筑群中斜穿而过直插湖边,像列车开过后的劲风,使道路两边的小一些的东西微微摆动。

在每一个自成场所的地方,王澍都设置出一种情境:青砖小院,柱林,临水
走廊,入水的"诗歌屋"──一
个水上的亭子。

王澍在构建
的方法上绝对专业,而在构
建的目标上却相当感官化,
归根结底,他是富于戏剧性
的。

建筑的"正式"部分,或称
建筑主体,换句话说,就是在需要秩序、需要认真计划主要功能的地方,基本上都是非常专业化的现代主义手法。

那些元素对峙,体系叠加,偏转冲突,都是刻意设计而成的。

有点复杂,有点炫技。

清楚,紧张,类似思辨游戏。

而通常是作为"利用"的部分,却表露出一种交融随意,暧昧动人。

有一点很有趣,即平面标高与水的距离。

不同的距离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如果与水面离得较远,其下便出现"桥下"状态,显得颇不寻常。

较近,则成为亭榭杆栏,具有传统韵味。

这两种状态中无论哪一种,都
比上面那些由强大清晰的专业手法制造出来的戏剧冲突来得简单动人。

它们所处
地下"状态,几乎是象征性地表现出
了王澍的专业手法之下的情感基
础。

他以现代主义的饺子皮包裹起
个人的、非正式的、非专业的等等
混合馅,以期形成外部单一、内部
复杂矛盾的东西。

管王澍对"顶层画廊"更为得意,但我更看重这个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一个是在夜色掩护中制造梦幻,一个是在光天化日下处理现实,难度系数不同。

大家都才刚刚起步,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建筑,从根本上,王澍也不把完美作为目标。

我真心喜欢这种有争议的动人,而不愿看那些近于完美圆熟的庸俗。

四、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坐落在杭州南部群山东部边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二期工程设计,是确立王澍在中国建筑界地位的代表作品,特别是象山二期工程,无论是体量和建造规模都是惊人的。


最重要的是,许多建筑类
型是王澍独创的,这一点
在中国非常重要。

我们为
象山二期设计的空间的复
杂性和类型的丰富性而感
到震撼,同时他把校园设
计成一个向农村开放的建
筑群,建筑本身的运动曲
线和丘陵的起伏相呼应,它在视觉上形成一条纽带,回廊和走廊像蛇一样穿梭在建筑的内与外,好像是加强了建筑的呼吸。

一期的建筑做得比较质朴、单纯,它是一个单纯的大的气象。

二期呢,建筑内部下的功夫比较大。

内部是带有一些意外性的小场所的构建。

好像我们在迷城之中,你真正的经验不像我们画图一样精心计划,你会依赖一系列小的地方的组
合,二期比较在意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期可能看到一些比较大的场景,如果两人想在小院里找个地方说点悄悄
话,是找不着的,但二期你会发现大量这样的地方。

比如几个人在一个角落里,旁边可能人走来走去,突然一晃,完全就是另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很适合在这里说一说、聊一聊,这样的地方很多,二期更像是一个城市的结合。

象山二期建筑也不是没有玻璃,可以观察到,有很多院落类型的建筑,面山的、或背山的,它像一个通风的筒子,在风的主体流向上采用的是大玻璃结构,而且是可以开启的,但是这些大玻璃被用瓦坯隐藏了,实际上是有大玻璃的。

两条线索的想法在中国园林历史上特别明显的。

比如像李渔就曾在《闲情偶记》里特别讨论这个问题,他认为园林里至少有两条路,一条就是我们说的合
功能的那条,又规范、又便捷。

另外一条路呢是忽高忽低、忽上忽下,你可以说那是一条哲学小道。

但它至少是两条道路,决不会是只有纯功能的一条路。

你在象山校园里会发现,每一栋楼至少有两个不一样的高度。

与那些沉浸于超速营造中的中国主流建筑师不同,身居学院要职的王澍远离现实的喧嚣,一意于他的理想城市、建筑的营造。

园林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营造一直是王澍梦寐以求的,而象山校区正好实现和满足了他多年来的夙愿。

这是一个人的、人文理想主义的校园规划和校园营造,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
区,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

在象山校区,王澍有计划地大量使用了当地废弃的旧瓦,这不仅使建筑陡增了历史感,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态度:这些旧瓦大部分是1970年代江南初步富裕时期大量建造的产物,而今在再度翻造运动中惨遭遗弃,旧瓦的回收再利用既是追忆正在逝去的建造传统,也是应对剧变现实的批判性策略。

更为重要的是,象山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隐含着再造东方建筑学的宏愿,也着意于建构园林城市、建筑的范本。

这片校园是国立中国美术学院为它的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基础教学部建造的新校园,500多教师和5000多本科与研究生在这里教学、学习与生活。

在象山新校园中,所有的建筑都以这座“象山”为最重要的思考与观看的对象。

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
出面对象山的某种指向性,而字与字之间
的空白同样重要,是人们在漫游时一次又
一次回望那座青山的位置。

当年学业有成的他并未急于获取利
益,而是在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生活
着。

在此期间,他与工匠一同干活上工,
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的途径,来一步
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


1997年他和妻子陆文宇创建“业余建筑工
作室”,他对“业余”这个词的解读是:“一个
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行
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

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