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洛阳都市圈,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设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区域城市间功能集聚。共赢策略和协同运作是都市圈内城市 间相互博弈的结局,因此都市圈内城市间资源的分配、产业的布局等诸 多方面都实现了圈内全局规划,并通过区域组织和规则保障都市圈的整 体运行,都市圈内城市的功能实现了很大程度的集成,充分发挥出区域 整体效应。
二、关于构建洛阳都市圈的设想 洛阳都市圈包括:西至新安、宜阳,东至偃师,南至伊川,北至吉 利区,面积约2405平方公里;辐射范围为包括洛阳、济源、三门 峡、焦作的孟州、沁阳等部分县市,这是整个城市100公里内的辐射最 佳位置。洛阳与周遍县市(区)完全符合都市圈发展特征。
所能及的范围,核心层一般在城市的行政区范围内。在高速公路为主体 的快速交通条件下,“1小时都市圈”的半径可达100km,可按照50km, 100km和200km把都市圈分别划分为核心、紧密和松散三个圈层。
(三)点—圈—线式区域空间结构突出。都市圈在空间结构上主要 呈现了点—圈—线式结构。“点”主要是指圈内的中心城市和亚中心城 市,而在中心城市的周围分布着众多中小城市或城镇,这些城市或城镇 依据受中心城市影响的大小和距中心城市的远近分别形成都市区、边缘 区和影响区,这些区域呈“圈”式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周围。同时在中心 城市与小城镇间通过重要交通干道联系起来,诸多小城市或城镇、工业 区、开发区等呈“线”型分布与这些干道两侧。而在都市圈 的“点”、“圈”、“线”间点缀着大面积的农业区、度假区、旅游区 等诸多区域。
三、洛阳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从河南全省的城市布局和未来发展战略来看——举足轻重 打开地图可以发现,洛阳南北腹地纵深,东有郑州,西有西安,就 是中间500公里范围内,缺少一个中心城市去带动与辐射周边的发展。 这个部分包括洛阳、济源、三门峡市,面积达27932平方公里,占全省 16.7%;人口959万人,占全省9.6%;而2009年该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092 亿,占全省16.0%;财政总收入182亿,仅占全省9.5%。据2009年统计数 据,从全国来看,地区生产总值三市之和是西安的1.14倍(2719.1), 还不如郑州一个市(3300亿),只有武汉的68%(4560.6亿)。由此可 见,实现河南全省的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难点和重点、潜力 和希望都在该地区,而振兴该地区的龙头就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洛阳。 正因如此,从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文化优势和历史因素等方面看,对 洛阳应优先加以重点扶持,同时加强周边城镇建设,发挥强县突破,宜 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发挥特色经济和群体优势,带动周边地 区发展。这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规律的战略抉择。 (二)从洛阳的区位条件看—--得天独厚 洛阳历代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人文荟萃之乡,曾经有13个朝代 建都于此。洛阳素有“十省通衢”之誉。 一是洛阳的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备。交通网络快速建 设,目前洛阳仍然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陇海、焦枝、洛宜 三条铁路交汇于此,客货运输能力较强,仓储设施良好,亚欧大陆桥的 贯通,使洛阳承东启西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洛阳境内公路交织成网,
310、207两条国道从洛阳穿过;郑西、郑少洛、西南环、南洛、洛济等 高速公路全线贯通;2010年,郑西客运专线的建成,大大方便了洛阳到 郑州、西安的互通;洛阳民用机场改造升级完毕,设施完善。按照《中 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要求,我省将在郑州和9个城市之间建 设城市轨道。总里程大概有496公里。最终将形成城市群地区主要 的“‘十’字加半环线”网络构架。而洛阳则形成了北到济源、焦作, 南到平顶山,东到郑州,西南到许昌的丁字架结构,这些都为发展洛阳 都市圈具备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省委、省政府本次战略规划在综合考虑了洛阳新区的特点、建设郑 汴洛工业走廊、洛阳偃师一体化等因素的影响后,提出将规划研究范围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洛阳都市圈范围:西至新安、宜阳,东 至偃师,南至伊川,北至吉利区,面积约2405平方公里;第二个层 次是重点研究480平方公里向东与偃师发展片区之间协调一体化发展 的策略、政策及发展方式。该区域包括洛龙区、龙门文化旅游园区、偃 师市大部分,总面积约1025平方公里;第三个层次是起步区城市设 计(包括伊河、洛河两岸),范围北起伊河北岸,南至规划中的郑洛第 三高速,西起二广高速,东至东汉帝陵南兆域文物保护区边界,总面积 约50平方公里。 通过洛阳新区的建设,对接偃师市,实现洛偃一体 化,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县区发展,构建洛阳都市圈经济一体化。
(三)从洛阳与周边地市的比较优势来看——鹤立鸡群 洛阳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一五”时期的150项重点工程,有7 项落户洛阳。尽管目前洛阳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位置只处于中等水平,在 省内,GDP排在郑州之后,位居第二位;但和同在中西部地区的山西、
陕西、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省的地级市相比,洛阳又是经济发展的
中部主要城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0 5 10 15 20 武汉 长沙 南昌
合肥 太原 郑州 洛阳 增长速度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武汉 长沙 南昌 合肥 太原 郑州 洛阳 中部主要城市利税总额 利税总额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武汉 长沙 南昌 合肥 太原 郑州 洛阳 中部主要城市利税增长速度 增长百分比
24.3 31.6 52.6 -29.3 10.4 24.6 3
274.2 89.8 115.1 51.0 501.1 137.6 4
33.5 50.6 80.6 -26.6 12.4 18.1 4
企业利润增长%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武汉 长沙 南昌
合肥 太原 郑州 洛阳 增长%
(二)借助大力建设洛阳新区为契机,打造洛阳都市圈建设
洛阳市从09年提出了洛阳市未来十年城市发展将跨过伊河的发展 规划。 省委、省政府对于洛阳新区的建设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支持, 并决定扩大洛阳新区空间范围,将其纳入省级发展新区,把洛阳新区建 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求洛阳新区建设要着眼于带动全 省、辐射全国,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城镇体系和科技创新 体系,大幅提升洛阳新区优势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综合承载能力。用 10到15年的时间,人口达到150万人,生产总值达2000亿元 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8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率达60%以上。 洛阳成立了正市(厅)级新区管委会,全面拉开了 洛阳新区发展的大旗。洛阳市借助新区开发建设,打造洛阳都市圈建设 正是时候。
对构建洛阳都市圈 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设想
2008年,中共洛阳市委提出要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规划共 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 享”的总体思路,提出了 “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大力推进城乡 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构建洛阳都市圈,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部 崛起发挥重要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本文试图就加快推进洛阳区域性 中心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建议。
二是洛阳周边县市分布均匀。周边有偃师、伊川、新安、孟津、宜 阳、吉利等县(市、区),并成圆形分布,距离都不超过30公里,形成 众星捧月之势,而乡镇更是星罗棋布,很多都是工业重镇,为洛阳打造 Biblioteka Baidu市圈奠定了坚实的区域优势。
三是洛阳的城市发展日益壮大。洛阳市第八次党代会确立了“以洛 河为界,南北对称发展,建设洛南新城区,拉大城市框架”的城市发展 战略。在过去,原来洛阳只有一条轴线,现在跨过洛河开发新区,形成 中州路、洛河、开元大道三条轴线,并建设了环城高速,构成了新世纪 洛阳城市的骨架,洛阳的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洛阳都市圈的雏形逐渐凸 显。
佼佼者。在中部包括省会城市在内,2009年洛阳排位情况如下:
表一:2009年洛阳市主要指标排位情况
城市 生产总 增长速 第一产 第二产




第三产 业
武汉 4560.6 13.7 149.1 2142.1 2269.4
长沙 3744.8 14.7 179.4 1893.6 1671.8
南昌 1837.5 13.1 109.7 1018.7 709.2
表二 城市
武汉
利税总 额
637.1
增长% 20.5
2009年企业利润总 增长% 额(亿)
236.2
9.4
长沙 685.5
南昌 196.0
合肥 205.6
太原 135.2
郑州 785.3
洛阳 277.3
洛阳位 4 次
武汉 长沙 南昌 太原 郑州 洛阳 2009年企业利润总额 2009年企业利润总额亿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合肥
一、都市圈形成的主要特征 都市圈,顾名思义,就是一些地理位置优越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城 市经济功能趋于综合型,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从而使城市的经济 能级大大提高,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城市的 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在一个孤立的城市体现,而是由以一个中心城市为 核心,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卫星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 群体来体现。都市圈是在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因城市间功能聚 集、运作协同、点—圈—线式空间结构布局日趋突出所形成的城市区 域。都市圈作为城市区域发展的一种形态,其形成具有明显的特征: (一)区域增长中心城市的形成。区域增长中心城市指的是在市场 力量作用下或在经济政策的引导下所形成的地理空间的一些经济增长聚 点。在都市圈内一般形成一个增长中心城市,都市圈域经济增长主要源 于中心城市,并通过扩散与反波相互的作用向整个空间扩散。 (二) 城市圈范围确定。根据国际经验,都市圈的单向时间距离为1 小时左右,通称“1小时都市圈”。城市的通勤圈往往限制于公共交通
(一)从政策层面看,洛阳都市圈的提法早有酝酿 “洛阳都市圈”的提法,最早见之于2008年召开的洛阳市第二次党 代会,市委书记在市委九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作了题为《认真实践 科学发展观,推进洛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讲话,提出了要打造 洛阳都市圈,按照“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 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的总体思路,构建洛阳都市圈,提出了 “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东连 郑汴一体化、西接关中城市群,北接山西,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省政府明确提出洛阳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并力争打造成 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按照 省政府对洛阳的城市定位,洛阳要提升在豫西和全省的首位度,东连郑 开一体化、西接山陕经济带,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因此,洛阳亟待需 要构建洛阳都市圈,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担当起带动河南经济发展的 重任。而构建洛阳都市圈,对洛阳来说,时机和条件都已经成熟,正是 经济发展的绝佳机遇。 此后,省社会科学院提到,中原城市群实施的发展战略是“一极两 圈三层”,未来可以围绕郑州和洛阳,编制大郑州都市圈和大洛阳都市 圈“双环经济带”规划,郑洛应“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东西呼应, 作为河南区域布局方面的强点。这些设想的萌芽已经说明,建设洛阳都 市圈已经得到了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也得到了社会有识之士的 认可,从而在政策实施上有一定空间。
从上表可以看出,洛阳在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中部城市中,生产总 值超过太原、南昌,与合肥相当,利税总额则位居第4,超过太原、南 昌、合肥,经济水平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发展强劲。
在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除去省内南阳市(1780亿元),地区生产 总值最多的宜昌市只有1245亿,财政收入最高的只有54.9亿,与洛阳 (GDP为2076亿元和一般财政120.3亿元)相比,分别只占60.0%和 45.6%。洛阳市的经济总量和一般性财政收入都远高于周边地级城市的 发展。同时,在工业方面,以17个产业集聚区获省批准为标志,洛阳成 为全省省级产业集聚区最多的城市,2009年建成标准化厂房170万平方 米,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0亿元,实现了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 显著进展,为工业强市打下坚实基础。
合肥 2102.1 17.3 108.7 1105.0 888.5
太原 1545.2 2.6
31.1 675.5 838.6
郑州 3300.0 12.0 103.0 1797.0 1400.0
洛阳 2075.0 13.0 173.8 1240.0 661.2
洛阳 5
5
2
4
7
位次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武汉 长沙 南昌 合肥 太原 郑州 洛阳 洛阳与中部主要城市生产总值对比 生产总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