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及其应用_陈昆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及其应用
陈昆玉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昆明650091)
摘 要 社会信息化水平是对一个区域内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定量描述;信息化测度方法比较流行的有
美国波拉特模型和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二者均存在不足。本文在日本指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善,重构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测度模型。
关键词 信息化测度 波拉特模型 信息化指数模型
The Model of Social Informationization Measure and Its Application
Chen Kunyu
(Econo mic Scho ol of Yunna n Univ ersity ,Kunming 650091)
Abstract T he socia l info r ma tio niza tio n deg ree numerically describes a n area 's so cial info rmationizatio n
situa tio n.
Both American M ·U ·por at 's model a nd J a panese index mo del ar e mo re Po pular tha n o ther
m ea sur e methods ,but bo th o f them ar e some sho rtcoming s .A new m ea sur e model is created by improv ing J apanese index model ,w hich is mo re scientific a nd r eso na ble .
Keywords Info rmationizatio n measure M ·U ·po rat mo del
Info rma tionization index mo del * 本文为云南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计划”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00-9-21
1 社会信息化水平及其测度
社会信息化是指社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它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
种新现象。
社会信息化水平是对一个区域内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定量描述。它能够从数量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信息化现有水平、信息发展潜力和揭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其主要作用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纵向上看,它将使人们认识到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有助于人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从而使各国能充分考虑自己的国情国力,制定适宜的信息化政策;其二,从横向上看,它便于人们通过比较研究各国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不同措施和不同模式,寻找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权威和系统的方法体系。其原因就在于,这种测度存在一系列困难。主要表现为: 1.1 社会信息化界线的不明确性
社会信息化是一个界线不确定、不分明的范畴,这主要是由于信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信息是一个
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具有普遍联系的概念,它广
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与其活
动相互交叉融合,难分彼此;信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往往与其他物质因素结合在一起,要从中分析出信息要素的作用份额或效力难度较大。因此,社会信息化的界定标准、表征因素和计算方法都十分难以选择。
1.2 现行经济统计指标的局限性
现行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是面向物质经济的,信息和信息活动的贡献被分散到物质经济的各产业部门和活动领域,没有独立列项分类统计。因而,在对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时必须考虑其他产业部门或经济活动的信息化情况,必须采用一定的统计处理方法获取这些数据,而这种数据的获取可能本身就存在问题。因此,科学的测度需要建立起包括信息活动在内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3 社会信息化因素贡献程度的难以衡量性
衡量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是多重的,在这些众多因素中,其对社会信息化的贡献程度是不一样的。如何来确定各因素贡献的权重大小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衡量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无论从构
第19卷第1期
2001年1月
情 报 科 学
Vo
l.19,
No.1Ja nua ry,2001
成内容上还是从贡献权重上,可能都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相应增加了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困难。
2 国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评析
国外在对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研究中,影响较大、应用较广的有两个主要分支:一是从经济学
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以此来反映社会信息化水平。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F ·马克卢普、M ·U ·波拉特、M ·F ·鲁宾等人,其中波拉特创立的测度模型最为出名。二是从衡量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主要依据某些综合的社会统计数字来构造测度模型。其颇具典型的代表就是日本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
2.1 美国:波拉特模型
20世纪70年代后期,波拉特在马克卢普开创的有关知识产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该模型。其基本要点是:首先,将信息产业单列为第四产业。为了测算信息产业,定义了信息活动概念。根据信息活动的情况将国民经济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前者专指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其产值测度可采用测度国民生产总值的一般方法。后者主要指政府或非信息企业创造的一切信息服务,以该部门的信息劳动者收入和信息设备折旧之和作为其产值。其次,把与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处理有实质性关联的职业列为信息职业。从美国442种职业中归纳出五大类属于信息职业。同时还对一些具有“复合性质”的职业采用典型调查法确定出28种“半信息职业”,以此来统计从事信息职业的人数。最后,使用信息活动产值占GN P 或GDP 的比重大小、信息部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大小和信息部门就业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小三项指标来衡量社会信息化水平。
波拉特模型的优点在于首次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识别出信息行业,并开拓性地以定量方式反映出信息行业或信息劳动力在整个经济部门中的比重及其变化。特别是对二级信息部门的明确划分和测度更具创造性。该模型对于研究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结构及其它产业部门间的内在联系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但该模型尚存在以下不足:它对信息活动、信
息行业和信息职业等的划分尚缺乏统一的科学标
准,测度中所采用的某些方法和某些数据欠合理。如二级信息部门信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因而使测度的结果可比性受到影响。此外,该模型运算非常繁复,对统计资料的要求较高。该模型的测度值大致可用来表示“经济信息化”(它是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的互补共进过程)程度,并不能全面和准确地描述社会信息化水平。
2.2 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尝试建立了一个衡量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指数模型。该模型共有42项指标,同时为了便于测度,又按一定的标准将它们分解为11个分指标。其模型结构如图1:
图1
测度社会信息化指数的基本思路是:把基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取作100,用被测年度指标实际值比上基年指标实际值,再把这一比值乘上100%,得到被测年度的各项指标指数,然后再采用算术平均法相继求出每组指标指数的平均值和最终社会信息化指数平均值。测度过程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A =14·∑4
i=1
B i B i =1N i ·∑N i
j=1(C ij
C ij (基)
×100%) (i =1~4)式中:A 为社会信息化指数的总体评价值;B i
为第一层第i 个指标的评价值;N i 为影响第一层第i 个指标的第二层指标的个数;C ij 为影响第一层第i 个指标的第二层第j 个指标的实际值;C ij (基)为影响第一层i 个指标的第二层第j 个指标的基期标准值。
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侧重从与社会信息活动相关的多个方面来进行测度。其优点是该模型中所
15
1期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