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杨倩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3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发生一场嬗变,诞生了浩如烟海的经典女性形象。
本文基于大量文学资料,精要分析了我国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以了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变化,了解她们的喜、怒、哀、乐、悲等情感,并通过她们在古典文学中形象的转变了解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变化与社会中的地位。
关键词:刘兰芝;崔莺莺;红娘;李清照;林黛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18-01
一、弃妇之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集中的经典篇章,描述了一桩在东汉献帝年间发生的一场婚姻悲剧,创造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弃妇形象—刘兰芝。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让我们感到无奈,究其原因:第一,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女性作为男性配偶有传宗接代之职责。
刘兰芝在焦家几年并未子女;第二,焦母虽是女性,却完全成为了一位封建礼教拥护者,逼迫儿子以“无后”为由将刘兰芝休掉;第三,焦仲卿虽是男性,性格却软弱,无法成为刘兰芝的“依靠”。
在男权主义和封建礼数的约束下,无论刘兰芝多么贤惠、孝顺,她与丈夫多么恩爱,幸福对于她而言都是非常遥远的,必将成为封建礼教下的弃妇。
另一个层面也反映出,一个女人将一生的幸福投注在一个男人身上是多么的可悲。
其实在刘兰芝这一弃妇形象诞生前,《诗经》中已出现多篇以弃妇为主题的诗篇,深入刻画了女性被弃后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丈夫的埋怨。
当然,《孔雀东南风》之后,也有许多以弃妇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如陆游《钗头凤》中就描写了自己与唐婉之间悲情故事。
二、追爱之崔莺莺
在《西厢记》这一戏剧中,描写了相国小姐崔莺莺与飘零书生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崔莺莺和张生在红娘的“千针引线”下,历经苦难,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封建礼教约束下,崔莺莺一直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从“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词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尽管崔莺莺心里有着这样那样的顾忌,也依然没有挡住其追赶爱情的脚步,真挚描绘了一个敢于追求爱情的一个女性形象,同时这么感情也得到了汇报。
崔莺莺与刘兰芝同样为爱而执着,但一个是喜剧结局另一个却是悲剧结局,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不同。
刘兰芝处于一个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年代,崔莹莹则不然,人
们试图从长期封建思想下挣脱出来,崔莺莺追爱的成功正是这种思想的深刻表现,反应出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及女性挣脱封建礼教“枷锁”的意向。
三、勇敢之红娘
崔莺莺与张生之所以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红娘在其中有着决定性作用。
相国“赖婚”之虽举伤了张生,害了莺莺,却也激起了红娘极大不满。
红娘为张生献计献策,为莺莺传书递简,不仅辛勤劳苦,还要忍受小姐的指责和夫人的棍棒,仍然坚定不移地站在张生的立场上,努力促成张生与崔莺莺的姻缘。
当张生感激地对红娘说,“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
”红娘却反驳,“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货?”足见红娘的刚正不阿、勇敢。
红娘与媒婆的形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媒婆在婚姻中充当着“中介”形象,红娘这一人物内涵并不只是一个牵桥搭线的人,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牺牲自己,见义勇为;不辞辛劳,成全他人的幸福。
正是在这种美德的支撑下,才诞生了红娘这一个性鲜活的女性形象。
四、怨妇之李清照
“怨妇”的形象存在于女性婚姻和爱情遭受悲剧之时,同样这也是封建女性的一种典型心态。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自己的《无寐二首》、《睡起二首》这样写道:
背弹珠泪暗伤神,挑尽寒灯睡不成。
卸却凤钗寻春去,上床开眼到天明。
起床不喜匀红粉,强把菱花照病容。
腰瘦故知闲事恼,泪多只为别情浓。
词中将自己的相思之苦描绘地淋淋尽致,刻画出了自己身处悲剧婚姻的女性形象。
正是由于婚姻的不幸,才早就了一位伟大的女性词人,创造了一系列经典宋词,并在词中刻画了“怨妇”这一形象。
五、情圣之林黛玉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众人所知的文学形象,她的多愁善感、怄气斗嘴、悲切鸣咽、才情都让人为之动容。
当我们想到她在荷锄葬花、泣焚诗稿,我们体会了她的多情善感,当我们想到她不饶人的小性子,我们体会了她的怄气斗嘴,这样一个形象是美的却也是悲的。
当贾宝玉和薛宝钗缔结连理,应了“金玉良言”的说法后,林黛玉注定要以泪洗面,偿还对贾宝玉的情,遂郁郁而终,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情圣的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王双,冯倩.汉乐府女性形象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