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
1. 中国为什么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目前的国际关系有哪些特点?)
2. 新型的国际关系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3. 为了这个目标,中国怎么做的?
(中国提出了新型国际关系,怎么努力的)
跟冷战时期相比,当代国际关系的变化至少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二)大国关系的多样化
(三)国际体系的多元化
(四)国际政治的经济化
(五)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进入新世纪之后,国际格局继续在朝着有利于多极而不利于单极的方向演变,这是当前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基本特点。
第一,尽管美国至今在全球力量对比中仍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随着近
年来其单极霸权战略的连连受挫,美国的战略地位相对有所下降,其中“软”
实力衰退的迹象更是十分明显。
从美国自身的状况来看,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来自海外的投资逐年减少,目前已从当年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
在国际事务中,美国越来越难以做到独行其是,相反倒是迫切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
第二,冷战的结束改变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但并没有改变在两极时代
即已孕育发展的全球多个力量中心兴起的历史进程。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欧洲的统合以及近来俄罗斯的强劲复苏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
一方面是美国战略地位的
相对下降,另一方面是全球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二)大国关系的多样化
由对抗走向合作,是当代大国关系一个新的变化。
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大国明确意识到它们在维护世界及
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合作以及解决国际社会普遍
关注的全球问题方面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共同利益,大国之间合作的增强,并不
排除大国之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当前它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
但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竞争仍然有可能演变为局部的冲突和对抗,这是因为当前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因此,简单地用“合作”、“竞争”或“对抗”这样的概念来说明当前大国关系的特点恐怕都不够全面。
这在中美关系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国际体系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主权国家是国际体系中几乎惟一和最基本的行为体,因为很难设想还存在组织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其他形式。
然而事实上这样的形式不仅存在,而且其作用也越来越大。
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多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大体上,活跃于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国际组织。
全球性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地区性组
织(北约、欧盟、东盟)。
另一种类型是跨国公司。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它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和作用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复杂,也更为重大。
第三
种类型情况比较复杂,很难明确划分。
各类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分裂势力,
当然还有国际恐怖主义组织都可以划入这个类型。
显然,新的非国家行为体的大量出现和在国际舞台上日趋活跃的现实,需要人们以一种新的多维视角重新审视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方式。
(四)国际政治的经济化
在当前国际关系的现实中,经济已成为最大的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化的表现十分明显:第一,国家间实力竞争的重心从军事转移到经济和科技领域,从一种外在的占有,转向内在的参与,如对以信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掌握与开发,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与能力等。
第二,经济交往包括经济上的合作与摩擦,日益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趋增强,也不允许一个国家关起门来单独发展。
第三,各个国家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
一个国家能否保持政局的稳定,一个政党能否赢得人民的信任,关键是看能否把经济搞上去。
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经济是最大的政治。
(五)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在分析当代国际关系的变化时,还需要论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在这里一体化主要是指各国经济关系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逐步融合为一个整体这样一种经济上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它仍属于国际经济关系的范畴。
因此,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也可以视为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一个新变化。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不仅使得世界经济结构从原先的国际经济体系转变为一种全球经济体系,而且深刻地改变了当今国际关系:第一,它进一步增强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如果说早期的相互依存主要是以国际贸易为纽带,现在则是一种深层次的结构上的整合,使当代国际关系形成了一种新的利益格局。
第二,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权国家的能力和地位。
主权国家对其内部经济的调控能力明显下降,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界线愈益模糊。
第三,它使原先国际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如人口、难民、环境和恐怖主义等等,真正转为一种全球性的问题,促使传统的国际政治开始向全球政治转化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向世界清晰阐述充满中国智慧、中国理念的世界和平发展路线图——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毫无疑问,中国是首个将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整体目标的负责任大国。
这既是中国自身发展实践的
经验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精华,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忠实于世界和平发展事业的担当精神。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作出表示,在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的一周,“中国的全球领导力清晰地展现出来”。
联合国负责联合国大会及会议管理事务的副秘书长泰格埃格奈瓦克•盖图认为,国际社会非常需要这样的理念。
提出这一理念的目的是强调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合作,避免相互冲突,通过对话来解决争端或达成协议。
这样的主张、倡议和理念具有非常积极和进步的意义,同时也有可操作性。
他强调,世界各国的利益正越来越多地交织在一起,如果世界各国都奉行基于平等互利的双赢、多赢、共赢的合作包容性新理念,那么,整个世界将会赢得更多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在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中重新定义了新型国际关系,提出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这让此前的表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目标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体系更加丰满。
为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指明了方向。
外交部部长王毅曾指出,中国率先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不是偶然掉在我们头上的一个苹果”,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新中国外交实践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产物。
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空前紧密,利益共生不断深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长远性,正是基于这样的国际关系现实,中国提出了既有中华文明特色、又符合世界发展大势的“中国方案”。
在十九大报告中,这一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互尊重,就是强调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对方的领土主权完整和政治制度,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战略关切。
在处理新型国际关系时,国与国之间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善于抓住“同”,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正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
公平正义,就是强调国家无论大小都要公平对待,公道处事,恪守国家法原则和国际关系准则,坚决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一切形式的以大压小、以强凌弱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新型国际关
系是一种集体安全和共同安全的游戏,国际秩序是大国共同治理的产物。
新型国际关系并不回避大国竞争,任何国家之间都有竞争,竞争是普遍存在的。
以往的大国竞争更多是诉诸结盟对抗的形式,最终陷入战争和冲突的泥潭。
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转移到提高综合国力上来,转移到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上来。
此种竞争有别于以往的军事竞争和安全竞争,是一种合作性的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因此,新型国际关系的关键在于推动国际体制机制的改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否则,世界没有公平只有强弱。
对于国家而言,正义则意味着公平,意味着恰当地衡量各方利益,并做出准确的判断。
正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有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两大原则,“合作共赢”便有了更多行稳致远的动力。
合作共赢,强调共同发展,利益共享,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致力于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相比之下,新型国际关系更强调正和博弈(Positive Sum Game)和追求以合作、对话、协商等渠道实现安全。
此种思维的特点是参加博弈的各方,不仅要相互交往的双方互利(双赢),更重要的是不以牺牲第三者(个体,整体,环境)利益为代价。
三大原则层层递进、相辅相成,堪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方案”的三大支柱。
新型国际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那一套。
政治上,我们要树立建设伙伴关系的新思路;经济上,我们要开创共同发展的新前景;安全上,我们要营造各国共享安全的新局面;文化上,我们要形成不同文明包容互鉴的新气象。
2013年3月,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提出:“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
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这是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也是新型国际关系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
2013年6月,中美两国领导人在美国加州的安纳伯格庄园会晤,达成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
习近平主席将中美新型大国
关系的内涵概括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目前,中美关系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雅典的崛起以及这种崛起在斯巴达引起的恐惧,导致两者的冲突。
这一现象的确值得研究,但套用2500年前的理论来阐释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无异于按照古希腊药方给现代人治病。
正如习近平在美国的演讲中所言,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避免陷入这一“陷阱”,不只是任何一国单方面的愿望,更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这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外交工作应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
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处理周边外交问题上,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具体而言,经济上应“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安全上“推进区域安全合作”,人文方面实现“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2016 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举行。
2017年,中国举行了两项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
无论是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还是在达沃斯论坛等多边平台,中国都积极引导全球治理议题的讨论,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努力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可以说,大国外交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新风貌,充分反映了中国为全球治理作出的重要贡献,让中国民众和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中国作为大国的理念、
追求、目标、行动。
中国与世界其他主要战略力量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进程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进。
可以说此时推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新思维”,既是对既往实践的系统性总结,也是对既有理论的创新性阐发,恰逢其时。
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方案”的指引和推动下,国际关系中的民主氛围、国际治理中的法和秩序的尊严,都将得到更多彰显,各国对于构建更好国际关系的政治信心和劲头,也会越来越足。
显然,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代表着当今世界发展的方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符合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很高的可行性。
但是,新型国际关系也不会自动生成,需要世界诸国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将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