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申庆欢
(渤海大学工学院 2013080016)
摘要
中国传统发展方式本体特征是投资拉动、要素驱动型发展方式,其不可持续性突出表现在这种发展方式遇到了资源、生态和市场三个约束。本文试图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中国经济转型,试图证明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层基础是现有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同时,经济转型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必须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推进经济转型。
关键词:结构失衡反生态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进入下行轨道,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进入转型阶段。2011 年来,中国经济在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进程中较快回暖,并大体回到较高位增长轨道,全年保持较快增长基本态势,但是经济增长率逐季放缓,到 2012年第一、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放缓至 8.1% 和7.6%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将 2013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调至 3.6% ,下调0.3% 。其中,将 2013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调至8.2% ,下调 0.3% 。经济增长率持续下行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度过以高速度为标志的规模快速扩张阶段,开始进入全面经济转型,以摆脱传统经济增长路径,开启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本文试图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中国经济转型,试图证明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层基础是现有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同时,经济转型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必须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推进经济转型。
一、经济现有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
经济转型的本质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通过改变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中的深层矛盾进行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很多,包括效率不高、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地位偏低等。但是,就当代中国经济而言,最深层次的矛盾是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建国以后的前 30 年间,中国形成了以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收益、高速
度低质量的“三高三低”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出口依赖度迅速上升。从 1978 年的 4.6% 上升到2000 年的20.8% ,再上升到 2007 年的 36.% ,2008 年尽管出口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仍然维持在 33.3% 的高位水平。由于出口依赖度的提升,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迅速提高,2005 年达到 24.1% ,接近四分之一。2006、2007 年分别为 19.7% 和19.3% ,接近五分之一。相应地,最终消费贡献率和资本形成贡献率不断下降,两种内需的加总贡献率从 2000 年的 87.5% 下降到2005 年的 75.9% 。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发展方式转变成效不明显。相反,伴随出口依赖度的提高,在原有结构失衡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力失衡的缺陷。改革开放 30 年的发展方式与改革开放前30 年的发展方式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只是在于,前30 年的发展方式是在封闭半封闭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后 30 年的发展方式是在开放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四高四低”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后 30 年的发展方式是前 30 年发展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即开放条件下的延续和翻版。因此,传统发展方式与可持续性形成尖锐矛盾。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突出表现在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资源、生态和市场三个约束。
首先,资源供给约束。一是耕地规模已经下降到接近 18 亿亩红线。根据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和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国必须保有 18 亿亩耕地才能保证中国粮食自给率不低于 95% 。但是,中国传统发展方式是土地消耗性的,伴随经济快速增长,近年来耕地消耗速度不断加快。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从 1996 年到2010 年 15 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总量要求控制在 9661 万亩以内。实际上,1997~2007 年间,总共减少 1.23 亿亩,年均减少 1230 万亩。目前中国耕地为 18.2 亿亩左右。根据预测,到 2020 年,我国耕地的保有量还将较目前减少 7% 。另一方面,耕地的质量也在急剧下降。根据国土资源部 2009 年发布《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报告,中国耕地质量总体明显偏低。全国生产能力大于 1000 公斤/亩的耕地仅占耕地总量的6.09% 。优等地占 2.67% ,高等地占 29.98% ,中等地占 50.64% ,低等地占16.71% ,中低等地占比接近 70% 。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大量熟地被用于工业和
城市,许多不宜农用的山地、岗地被开垦为农田,耕地中熟地减少。此外,耕地地块状态和质量状况由集中、连片、优质逐步向破碎、零星、劣质转变,累积起来的破坏效应较为严重。2010 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 2000 年的 1.58 亩减少到 1.38 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0%,不到发达国家的 1/4,只有美国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 1/14。二是矿产资源的供给难以持续。根据测算,到 2020 年,国内石油、铀、铁、锰、铝土矿、锡、铅、镍、锑、金等 10 种矿产品的可供能力将下降到 40% ~70% 。2009 年,中国铁矿石依存度已经达到70% 。三是水资源供给难以持续。2000 年以来,资源性缺水日趋严重。到 2012 年初,全国年平均缺水 500 多亿立方米,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 2000 亿元。水资源过度开发,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 76% ,淮河流域达到 53% ,海河流域则达到 100% ,已经超过承载能力。四是劳动力的供给难以持续。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开始消失。西方国家都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4000 美元甚至超过 1 万美元才进入老龄化阶段的,而 2000 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 GDP 尚不足 1000 美元,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中国进入老龄化加速时期,老年人从世纪初年均增长 311 万人到年均增长 800 万人。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招工难表明,中国不仅面临“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而且正在面临劳动力短缺的局面。
其次,生态边界约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在全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布局、气象条件等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以及不考虑新疆和西藏地区的前提下,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200 万吨左右的情况下,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硫浓度才可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如果满足硫沉降临界负荷的要求,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水平应最终控制在 1620 万吨左右。也就是说,要使二氧化硫的排放处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降解能力之内,全国最多能容纳 1620 万吨左右的排放量。自1981 年以来,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从未低于1200 万吨,而自 1991 年以来则从未低于 1620 万吨,且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2006 年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 2588.8 万吨。而且,上述数据未包括日益增加的乡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可见,二氧化硫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承受力。另有数据显示,2001 年 COD 排放总量为 1405 万吨,大约高于环境承受能力的 40% 左右。以此为标准,1985 年COD 排放量已经达到 726.9276 万吨,接近最大允许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