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ICU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应对ICU多重耐药菌 (MDR)的感染
广州医学院 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重症医学科 徐远达
常见多重耐药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HAP常见致病菌
革兰阴性杆菌
¾鲍曼不动杆菌 ¾铜绿假单胞菌 ¾肺炎克雷白菌
革兰阳性球菌
¾金黄色葡萄球菌 ¾粪肠球菌
HAP患者的恰当的 经验性治疗方案
美国胸科学会(ATS)和美国感染性疾病 学会(IDSA)的相关指南:
无危险因素的治疗方案 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 或氟喹诺酮类药物
但是,现在医院内的大多数患者都存在可 导致合并症或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
支持治疗(非常重要) 被动免疫(需要更多支持数据)
难治性多重耐药(MDR)革兰阴性杆菌 感染的治疗原则
因耐药率不断增加,应进行样本培养和体外 药敏试验
治疗应尽早及时,不应有任何延误
在获得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后、或根据感染病 程, 可能需要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难治性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 经验性治疗
主要结果
结果证实,接受碳青霉烯类治疗的院内肺炎患 者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特别地,与其他β-内酰胺类或氟喹诺酮类(无 论是单药或是与氨基糖甙类联合)相比,使用 碳青霉烯类治疗患者死亡率均更低
¾ 优势比(OR) 为0.72 ¾ 95%可信区间(CI) 为0.55-0.95
死亡率
不良事件
虽无统计学意义,但碳青霉烯类治疗的 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病例介绍:一般情况
患者luxx,女性,72岁 因“腹痛、排血便3天”
当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比例 方法学因素 病原菌的遗传学因素以及其它可影响其致病
性的内在因素
内容提要
MDR、XDR和PDR的定义 不动杆菌感染的归因死亡率 难治性MDR革兰阴性菌
¾ 主要治疗方案选择 ¾ 近期治疗报道
新药研发进展 新进发展的PK/PD优化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足量且正确
MDR: 对3类及以上抗菌药物耐药(每类至少一种药物)
XDR: 除一、两种抗菌药物敏感外其他皆耐药
PDR: 对所有种类的所有抗菌药物均不敏感
内容提要
MDR、XDR和PDR的定义 不动杆菌感染的归因死亡率 难治性MDR革兰阴性菌
¾ 主要治疗方案选择 ¾ 近期治疗报道
新药研发进展 新进发展的PK/PD优化治疗方案
替加环素治疗MDR不动杆菌感染的
临床疗效
8项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或病例报告 共42例患者 其中31例为下呼吸道感染 (4例伴有继发
性菌血症),4例为菌血症 治疗有效率为76% (32/42) 67%的病例采用了联合治疗 3例出现耐药 中介耐药菌株 (MIC 3 mg/L) 感染预后
较差
碳青霉烯类药物与其他β-内酰胺类 药物相比,治疗HAP患者的 效果如何?
比较:
¾疗效 ¾安全性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vs 其他抗生 素治疗院内肺炎
8项随机对照试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泰能500mg, q6h) 和β-内酰胺类或氟喹诺酮 类进行了比较
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项试验) ¾头孢吡肟 (1) ¾头孢他啶 (1) ¾氨曲南 (1) ¾环丙沙星 (2) ¾左氧氟沙星 (1)
MDR:对常规的抗菌药物中三类及以上药物耐药1 ¾ 类别: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药物、β-內 酰胺类/ β-內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抗假单胞菌氟喹诺酮类、氨 基糖苷类
泛耐药菌株(PDR)对所有下列常用药物均不敏感2 ¾ 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药物、哌拉西林/三 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对这些患者,指南推荐使用:
¾ 抗绿脓杆菌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吡肟、头孢他啶) ¾ 抗绿脓杆菌的青霉素类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
卡西林/克拉维酸) ¾ 抗绿脓杆菌的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美罗培南)
也可以考虑抗绿脓杆菌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或氨基 糖苷类药物加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治疗(适用于 疑似MRSA感染)
机制 具有抑菌活性
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包括碳青霉烯 耐药)的不动杆菌感染:证据综述
替加环素体外抗菌活性
数据来自20项研究2217例不动杆菌属的 数据
56% (10/18)的研究显示,≥ 90%的MDR 不动杆菌分离株(MIC ≤ 2 mg/L) 对其 敏感
60% (9/15) 的研究显示,≥ 90%的耐碳 青霉烯类不动杆菌分离株对其敏感
MDR或PDR细菌感染的抗生素 联合治疗
z鲍曼不动杆菌
¾一种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 舒巴坦 ¾联合粘菌素(亚胺培南) ¾联合替加环素 (亚胺培南)
Bonten MJ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5;171:388-416.
替加环素
第一个上市的甘氨酰环素类药物 为 9-叔丁基甘氨酰氨基米诺环素 可躲避常见的四环素外排泵和核糖体保护
(VRE)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MDRB)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nosa
(MDRP)
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2011-6-18
内容提要
MDR、XDR和PDR的定义 不动杆菌感染的归因死亡率 难治性MDR革兰阴性菌
极度耐药菌株(XDR)是指对所有下列药物均不敏感2 ¾ 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药物、哌拉西林/三 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 氟沙星、氨基糖苷类、替加环素、多粘菌素
1. Paterson DL. Clin Infect Dis,2006,43:S43-S48. 2. Paterson DL et al. Clin Infect Dis,2007,45:1179-1181.
¾ 主要治疗方案选择 ¾ 近期治疗报道
新药研发进展 新进发展的PK/PD优化治疗方案
内容提要
MDR、XDR和PDR的定义 不动杆菌感染的归因死亡率 难治性MDR革兰阴性菌
¾ 主要治疗方案选择 ¾ 近期治疗报道
新药研发进展 新进发展的PK/PD优化治疗方案
多重耐药、泛耐药和极度耐药的革兰阴性菌
MDR、XDR和PDR的定义
MDR (多重耐药)
¾对≥3类抗生素耐药
XDR (广泛耐药)
¾对除1或2种(粘菌素或替加环素)外的所有 抗生素耐药
PDR (泛耐药)
¾对所有抗生素耐药*
非MDR
MD XDR PDR R
Falagas ME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8;41:848-54.
(OR=0.81, 95% CI 0.46-1.43)
该项荟萃分析并未发现癫痫发生率增加 碳青霉烯类 vs.对照组(β-内酰胺类或氟喹诺酮类
)
目前对多重耐药鲍百度文库不动杆菌感染的控制 和治疗方案
现有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有效的抗生素种类/制剂
z舒巴坦 z抗绿脓杆菌的青霉素类药物 z抗绿脓杆菌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z抗绿脓杆菌的碳青霉烯类药物 z单环β-内酰胺类药物
¾假单胞菌属 ¾不动杆菌属 ¾窄食单胞菌属
肺炎克雷伯杆菌中产ESBL+ves的百 分比
Reinert RR, Low DE, Rossi F,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7) 60:1018–29
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感染的治疗策略
抗生素药物
¾ 单药治疗 ¾ 抗生素联合治疗
主要依据当地的体外药敏数据 (本国、本地、本院!)
许多机构/国家中的病原体都存在高度 耐药的MDR表型
高度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和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
在某些国家,碳青霉烯类药物已成为治疗此 类感染的首选药物(与高度耐药模式有关)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美罗培南的可靠性已 在多个机构中的众多人群中得以证实
接受恰当和不恰当经验性治疗的鲍曼不动杆菌 菌血症患者的死亡率比较
40名血培养阳性患者,在确诊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后的3天内,分别有22名(55%)接受了不恰当的抗 生素治疗,有18名(45%)接受了恰当的抗生素治疗
第一组患者中治疗失败的比例更高 [16/22 (73%) vs 5/18 (28%), P = 0.005]
危重患者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的归因死亡率
“唯一的好消息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潜在严重 感染,如重症监护病房中进行气管插管患者发生的 菌血症或肺炎,似乎并未增加患者的归因死亡率和 住院天数”
Fournier PH , Richet H. The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 A. baumannii in health care facilities. Clin Infect Dis 2006;42:692-9
美罗培南
500mg q8h— 1h q8h
多利培南
500mg q8h
舒巴坦 多粘菌素E 替加环素
6g/天
500mg/kg/天 分2-4次给药 1-3百万单位 q8h 首次给药100mg,随后50mg q12h
给药途径
IV
IV
IV
IV IV 吸入 IV
Fishbain J et al.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0; 51(1):79–84
碳青霉烯类与氨苄西林/舒巴坦联合 降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病死率
碳青霉烯类联合氨苄西林/舒巴坦治疗,MDR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
患者病死率最低
病死率
碳青霉烯类
+ 氨苄西林/舒巴坦
碳青霉烯类 +
阿米卡星
碳青霉烯类单 药治疗
Garnacho-Montero J et al. Curr Opin Infect Dis.2010;23:332–339
替加环素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结论:替加环素临床和微生物学疗效的降低也许是导致死亡 率增加的可能原因,有鉴于此,临床上对于重症感染应避免 替加环素单药治疗,并且应尽量将其保留至最后使用
抗菌药物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给药剂量
药物名称
亚胺培南
给药剂量
500mg q6h — 1g q6-8h
霉素类药物联用并不增强其抗菌活性
舒巴坦治疗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 临床应用
在非比较性回顾性研究中具有相对较高的 治愈率
治疗VAP或菌血症的疗效与亚胺培南相当
为应对耐药,最大剂量可以用到24-36g/天 (氨苄西林/舒巴坦)
百分比
碳青霉烯类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对鲍曼不动杆菌 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病原菌覆盖 (正确)
Changes to 对经验
治疗的修正(降阶梯)
及时起始用药 (早期)
最佳治疗
正确的剂量(足量)
提高生存率,减少耐药
正确的给药途 径(足量)
Rello J. Eur Respir Rev,2007,16:33-39.
难治性MDR革兰阴性杆菌
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 产碳青霉烯酶克雷伯菌属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z氨基糖苷类药物 z氟喹诺酮类药物 z四环素类药物 z甘氨酰环素类药物 z多粘菌素类药物 z以碳青霉烯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
舒巴坦
对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活性最强的β-内酰胺 酶抑制剂
对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内在抗菌活性 根据所检测的菌株不同,可表现为抑菌活性
或活杀菌活性 与氨苄西林或头孢哌酮或抗铜绿假单胞菌青
虽然可能因为参加研究的患者人数太少,研究结果 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第二组患者相比,第一组 患者的死亡率确实显著提高 [13/22 (59%) vs 6/18 (33%), P = 0.10]
鲍曼不动杆菌的归因死亡率:不再是有争议的问题
13
为何有关鲍曼不动杆菌归因死亡率的 研究结果不尽一致
差异原因: 患者人群 重要的混杂因素,如疾病严重程度和接受恰
亚胺培南类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协同作用最大,可达32.5%
N=40株
+头孢哌酮/舒巴坦
• 协同作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时所得到的效果比两药作用相加更好
Kiratisin P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2010;36:243–246
广州医学院 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重症医学科 徐远达
常见多重耐药菌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HAP常见致病菌
革兰阴性杆菌
¾鲍曼不动杆菌 ¾铜绿假单胞菌 ¾肺炎克雷白菌
革兰阳性球菌
¾金黄色葡萄球菌 ¾粪肠球菌
HAP患者的恰当的 经验性治疗方案
美国胸科学会(ATS)和美国感染性疾病 学会(IDSA)的相关指南:
无危险因素的治疗方案 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 或氟喹诺酮类药物
但是,现在医院内的大多数患者都存在可 导致合并症或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
支持治疗(非常重要) 被动免疫(需要更多支持数据)
难治性多重耐药(MDR)革兰阴性杆菌 感染的治疗原则
因耐药率不断增加,应进行样本培养和体外 药敏试验
治疗应尽早及时,不应有任何延误
在获得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后、或根据感染病 程, 可能需要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难治性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 经验性治疗
主要结果
结果证实,接受碳青霉烯类治疗的院内肺炎患 者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特别地,与其他β-内酰胺类或氟喹诺酮类(无 论是单药或是与氨基糖甙类联合)相比,使用 碳青霉烯类治疗患者死亡率均更低
¾ 优势比(OR) 为0.72 ¾ 95%可信区间(CI) 为0.55-0.95
死亡率
不良事件
虽无统计学意义,但碳青霉烯类治疗的 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病例介绍:一般情况
患者luxx,女性,72岁 因“腹痛、排血便3天”
当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比例 方法学因素 病原菌的遗传学因素以及其它可影响其致病
性的内在因素
内容提要
MDR、XDR和PDR的定义 不动杆菌感染的归因死亡率 难治性MDR革兰阴性菌
¾ 主要治疗方案选择 ¾ 近期治疗报道
新药研发进展 新进发展的PK/PD优化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足量且正确
MDR: 对3类及以上抗菌药物耐药(每类至少一种药物)
XDR: 除一、两种抗菌药物敏感外其他皆耐药
PDR: 对所有种类的所有抗菌药物均不敏感
内容提要
MDR、XDR和PDR的定义 不动杆菌感染的归因死亡率 难治性MDR革兰阴性菌
¾ 主要治疗方案选择 ¾ 近期治疗报道
新药研发进展 新进发展的PK/PD优化治疗方案
替加环素治疗MDR不动杆菌感染的
临床疗效
8项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或病例报告 共42例患者 其中31例为下呼吸道感染 (4例伴有继发
性菌血症),4例为菌血症 治疗有效率为76% (32/42) 67%的病例采用了联合治疗 3例出现耐药 中介耐药菌株 (MIC 3 mg/L) 感染预后
较差
碳青霉烯类药物与其他β-内酰胺类 药物相比,治疗HAP患者的 效果如何?
比较:
¾疗效 ¾安全性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vs 其他抗生 素治疗院内肺炎
8项随机对照试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泰能500mg, q6h) 和β-内酰胺类或氟喹诺酮 类进行了比较
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项试验) ¾头孢吡肟 (1) ¾头孢他啶 (1) ¾氨曲南 (1) ¾环丙沙星 (2) ¾左氧氟沙星 (1)
MDR:对常规的抗菌药物中三类及以上药物耐药1 ¾ 类别: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药物、β-內 酰胺类/ β-內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抗假单胞菌氟喹诺酮类、氨 基糖苷类
泛耐药菌株(PDR)对所有下列常用药物均不敏感2 ¾ 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药物、哌拉西林/三 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
对这些患者,指南推荐使用:
¾ 抗绿脓杆菌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吡肟、头孢他啶) ¾ 抗绿脓杆菌的青霉素类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
卡西林/克拉维酸) ¾ 抗绿脓杆菌的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美罗培南)
也可以考虑抗绿脓杆菌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或氨基 糖苷类药物加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治疗(适用于 疑似MRSA感染)
机制 具有抑菌活性
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包括碳青霉烯 耐药)的不动杆菌感染:证据综述
替加环素体外抗菌活性
数据来自20项研究2217例不动杆菌属的 数据
56% (10/18)的研究显示,≥ 90%的MDR 不动杆菌分离株(MIC ≤ 2 mg/L) 对其 敏感
60% (9/15) 的研究显示,≥ 90%的耐碳 青霉烯类不动杆菌分离株对其敏感
MDR或PDR细菌感染的抗生素 联合治疗
z鲍曼不动杆菌
¾一种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 舒巴坦 ¾联合粘菌素(亚胺培南) ¾联合替加环素 (亚胺培南)
Bonten MJ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5;171:388-416.
替加环素
第一个上市的甘氨酰环素类药物 为 9-叔丁基甘氨酰氨基米诺环素 可躲避常见的四环素外排泵和核糖体保护
(VRE)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MDRB)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nosa
(MDRP)
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2011-6-18
内容提要
MDR、XDR和PDR的定义 不动杆菌感染的归因死亡率 难治性MDR革兰阴性菌
极度耐药菌株(XDR)是指对所有下列药物均不敏感2 ¾ 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药物、哌拉西林/三 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 氟沙星、氨基糖苷类、替加环素、多粘菌素
1. Paterson DL. Clin Infect Dis,2006,43:S43-S48. 2. Paterson DL et al. Clin Infect Dis,2007,45:1179-1181.
¾ 主要治疗方案选择 ¾ 近期治疗报道
新药研发进展 新进发展的PK/PD优化治疗方案
内容提要
MDR、XDR和PDR的定义 不动杆菌感染的归因死亡率 难治性MDR革兰阴性菌
¾ 主要治疗方案选择 ¾ 近期治疗报道
新药研发进展 新进发展的PK/PD优化治疗方案
多重耐药、泛耐药和极度耐药的革兰阴性菌
MDR、XDR和PDR的定义
MDR (多重耐药)
¾对≥3类抗生素耐药
XDR (广泛耐药)
¾对除1或2种(粘菌素或替加环素)外的所有 抗生素耐药
PDR (泛耐药)
¾对所有抗生素耐药*
非MDR
MD XDR PDR R
Falagas ME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8;41:848-54.
(OR=0.81, 95% CI 0.46-1.43)
该项荟萃分析并未发现癫痫发生率增加 碳青霉烯类 vs.对照组(β-内酰胺类或氟喹诺酮类
)
目前对多重耐药鲍百度文库不动杆菌感染的控制 和治疗方案
现有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有效的抗生素种类/制剂
z舒巴坦 z抗绿脓杆菌的青霉素类药物 z抗绿脓杆菌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z抗绿脓杆菌的碳青霉烯类药物 z单环β-内酰胺类药物
¾假单胞菌属 ¾不动杆菌属 ¾窄食单胞菌属
肺炎克雷伯杆菌中产ESBL+ves的百 分比
Reinert RR, Low DE, Rossi F,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7) 60:1018–29
革兰阴性杆菌重症感染的治疗策略
抗生素药物
¾ 单药治疗 ¾ 抗生素联合治疗
主要依据当地的体外药敏数据 (本国、本地、本院!)
许多机构/国家中的病原体都存在高度 耐药的MDR表型
高度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和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
在某些国家,碳青霉烯类药物已成为治疗此 类感染的首选药物(与高度耐药模式有关)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美罗培南的可靠性已 在多个机构中的众多人群中得以证实
接受恰当和不恰当经验性治疗的鲍曼不动杆菌 菌血症患者的死亡率比较
40名血培养阳性患者,在确诊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后的3天内,分别有22名(55%)接受了不恰当的抗 生素治疗,有18名(45%)接受了恰当的抗生素治疗
第一组患者中治疗失败的比例更高 [16/22 (73%) vs 5/18 (28%), P = 0.005]
危重患者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的归因死亡率
“唯一的好消息是,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潜在严重 感染,如重症监护病房中进行气管插管患者发生的 菌血症或肺炎,似乎并未增加患者的归因死亡率和 住院天数”
Fournier PH , Richet H. The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 A. baumannii in health care facilities. Clin Infect Dis 2006;42:692-9
美罗培南
500mg q8h— 1h q8h
多利培南
500mg q8h
舒巴坦 多粘菌素E 替加环素
6g/天
500mg/kg/天 分2-4次给药 1-3百万单位 q8h 首次给药100mg,随后50mg q12h
给药途径
IV
IV
IV
IV IV 吸入 IV
Fishbain J et al.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0; 51(1):79–84
碳青霉烯类与氨苄西林/舒巴坦联合 降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病死率
碳青霉烯类联合氨苄西林/舒巴坦治疗,MDR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
患者病死率最低
病死率
碳青霉烯类
+ 氨苄西林/舒巴坦
碳青霉烯类 +
阿米卡星
碳青霉烯类单 药治疗
Garnacho-Montero J et al. Curr Opin Infect Dis.2010;23:332–339
替加环素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结论:替加环素临床和微生物学疗效的降低也许是导致死亡 率增加的可能原因,有鉴于此,临床上对于重症感染应避免 替加环素单药治疗,并且应尽量将其保留至最后使用
抗菌药物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给药剂量
药物名称
亚胺培南
给药剂量
500mg q6h — 1g q6-8h
霉素类药物联用并不增强其抗菌活性
舒巴坦治疗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 临床应用
在非比较性回顾性研究中具有相对较高的 治愈率
治疗VAP或菌血症的疗效与亚胺培南相当
为应对耐药,最大剂量可以用到24-36g/天 (氨苄西林/舒巴坦)
百分比
碳青霉烯类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对鲍曼不动杆菌 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病原菌覆盖 (正确)
Changes to 对经验
治疗的修正(降阶梯)
及时起始用药 (早期)
最佳治疗
正确的剂量(足量)
提高生存率,减少耐药
正确的给药途 径(足量)
Rello J. Eur Respir Rev,2007,16:33-39.
难治性MDR革兰阴性杆菌
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 产碳青霉烯酶克雷伯菌属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z氨基糖苷类药物 z氟喹诺酮类药物 z四环素类药物 z甘氨酰环素类药物 z多粘菌素类药物 z以碳青霉烯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
舒巴坦
对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活性最强的β-内酰胺 酶抑制剂
对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内在抗菌活性 根据所检测的菌株不同,可表现为抑菌活性
或活杀菌活性 与氨苄西林或头孢哌酮或抗铜绿假单胞菌青
虽然可能因为参加研究的患者人数太少,研究结果 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第二组患者相比,第一组 患者的死亡率确实显著提高 [13/22 (59%) vs 6/18 (33%), P = 0.10]
鲍曼不动杆菌的归因死亡率:不再是有争议的问题
13
为何有关鲍曼不动杆菌归因死亡率的 研究结果不尽一致
差异原因: 患者人群 重要的混杂因素,如疾病严重程度和接受恰
亚胺培南类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协同作用最大,可达32.5%
N=40株
+头孢哌酮/舒巴坦
• 协同作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时所得到的效果比两药作用相加更好
Kiratisin P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2010;36:24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