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当代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的罗马帝国到十八世纪末)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翻译家们根据自己的实践对翻译作了初步的分析与 论述(斯坦纳,1987:32 ,其代表人物有古罗马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前 106-43 )、古罗马诗人与文艺批评家贺拉斯、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前 65-8 )、古罗马宗教作家、《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主要译者杰洛姆和德 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路德( 1483 — 1546 )等。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是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以及基督教《圣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是语文学的,主要注重原文的文学特征,热衷于讨论译者是该让读者向原 文靠拢(直译)还是让原文向读者靠拢(意译)的问题。标志着这个时期 结束的是英国历史学家与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1747-1814 )在其著名的著 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 1791百度文库)。
二十世纪语言学所走过的道路便明显地显示出这种发展轨迹:从二十年 代把语言视为结构实体,注重描述静态语言系统的索绪尔语言学,到七 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对语言的客观特性与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能力同时并重 的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发展,便可以看到这一点。
翻译理论的发展也已经开始并且正在沿着这条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路子 走。翻译学科发展的趋势,是愈来愈全面地考虑与愈来愈严格地分析翻 译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因素(不仅仅是语言结构的因素,而且还有语言使 用者的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以便更加 全面地解释翻译中的种种现象,使自己具有比较成熟的学科特征。
当代翻译理论
第一讲
一、翻译理论研究的三个发展时期 二、翻译研究的各个流派 三、翻译原则
一、翻译理论研究的三个发展时期
1. 古代时期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的罗马帝国到十八世纪末) 2. 近代时期(十九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 现当代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1. 古代时期
由于翻译总是牵涉到至少两种语言,因此人们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 研究是十分自然的。但是正如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的那样,翻译活动 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操作,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际交 流活动,涉及到一系列的超语言范畴,涉及到语言外其他的文化系统。 语言学派的弱点就在于它只注重原文和译文在语言上的对等,而忽视了 话语的交际功能以及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近二十年来语言 学派开始注重研究话语层面上的等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研 究的缺陷。
1. 语言学派(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Studies)
现代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派开始的,该派兴起于五、六十年代,它以结 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 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原文 和译文的等值,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卡特福德( 1965 )、早年的奈达 ( 1964 )和前联邦德国的威尔斯( Wolfram Wilss, 1982 )。
2. 近代时期
(十九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从十九世纪初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 1768 — 1834 )发表题为《论翻译之方法》( 1813 )的论文起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个时期翻译研究的重点是在语言与思想的大范围内讨论 对原文的理解问题。代表人物除了施莱尔马赫以外,还有 德国文艺理论家与翻译家施雷格尔( 1767 — 1845 ), 以及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 1767 — 1834 )。他们力图 通过一般的语义模式来说明理解一段话语的过程,所采用 的是带有浓厚哲学色彩的阐释学方法(斯坦纳, 1987 : 34 )。
社会语言学对于交际学派理论的贡献是区分了语言的不同功能。根据 这种区分,判断译文有效性的标准便是它实现原文中相应功能的程度。 交际学派深刻地分析了翻译中信息传递的种种困难,突出了接受者的 重要性;它所提出的“翻译即交际”的命题已经广为人们所接受。其 欠缺在于没有研究不同话语层面上语言符号的特点,也没有很好地分 析语言和文化间的深层关系。
3. 现当代时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这是一个翻译活动本身日益受到社会的注意与重视、翻译理论研究也在 深度与广度两个方向上快速向前发展的时期。由于受到十九世纪与二十 世纪自然科学辉煌成就的影响,社会科学在整体上出现了自觉向自然科 学靠拢的趋势,力图以纯客观的态度来研究对象。但另一方面人本主义 又在努力地抗争,力图维护社会科学所特有的人本性质。两大思潮的碰 撞使得社会科学的许多具体学科经历了从对客体性的单一强调走向主客 体并重的过程。
2. 交际学派(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交际学派出现于七、八十年代,以 Nida & Reyburn为代表,其理论 渊源是信息论或交际理论和社会语言学。
该派认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信息系统;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信 息传递活动,它同其他种类的信息传递一样,遵循着信息理论中的一 些基本原则,如在信道接受力给定(即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的情况 下,为了降低信息的难度(高度),就必须用明显的形式表示出其中暗示 的部分,因而增加信息的长度(宽度),故而译文常常会长于原文。
二、翻译研究的各个流派
1. 语言学派 (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Studies) p.44-76 2. 交际学派 (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p.44-P76 3. 北美翻译培训学派(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p.5-43 4. 文学—文化学派 (Literature & Culture Translation Studies) 5. 多元体系派 ( Polysystem Theory ) p.106-144 6. 解构学派( Deconstruction) p.145-186 7. 符号学派( Semiology Translation Studies) p.187-203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翻译家们根据自己的实践对翻译作了初步的分析与 论述(斯坦纳,1987:32 ,其代表人物有古罗马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前 106-43 )、古罗马诗人与文艺批评家贺拉斯、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前 65-8 )、古罗马宗教作家、《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主要译者杰洛姆和德 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路德( 1483 — 1546 )等。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是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以及基督教《圣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是语文学的,主要注重原文的文学特征,热衷于讨论译者是该让读者向原 文靠拢(直译)还是让原文向读者靠拢(意译)的问题。标志着这个时期 结束的是英国历史学家与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1747-1814 )在其著名的著 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 1791百度文库)。
二十世纪语言学所走过的道路便明显地显示出这种发展轨迹:从二十年 代把语言视为结构实体,注重描述静态语言系统的索绪尔语言学,到七 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对语言的客观特性与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能力同时并重 的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发展,便可以看到这一点。
翻译理论的发展也已经开始并且正在沿着这条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路子 走。翻译学科发展的趋势,是愈来愈全面地考虑与愈来愈严格地分析翻 译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因素(不仅仅是语言结构的因素,而且还有语言使 用者的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以便更加 全面地解释翻译中的种种现象,使自己具有比较成熟的学科特征。
当代翻译理论
第一讲
一、翻译理论研究的三个发展时期 二、翻译研究的各个流派 三、翻译原则
一、翻译理论研究的三个发展时期
1. 古代时期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的罗马帝国到十八世纪末) 2. 近代时期(十九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 现当代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1. 古代时期
由于翻译总是牵涉到至少两种语言,因此人们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 研究是十分自然的。但是正如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的那样,翻译活动 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操作,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际交 流活动,涉及到一系列的超语言范畴,涉及到语言外其他的文化系统。 语言学派的弱点就在于它只注重原文和译文在语言上的对等,而忽视了 话语的交际功能以及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近二十年来语言 学派开始注重研究话语层面上的等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研 究的缺陷。
1. 语言学派(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Studies)
现代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派开始的,该派兴起于五、六十年代,它以结 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 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原文 和译文的等值,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卡特福德( 1965 )、早年的奈达 ( 1964 )和前联邦德国的威尔斯( Wolfram Wilss, 1982 )。
2. 近代时期
(十九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从十九世纪初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 1768 — 1834 )发表题为《论翻译之方法》( 1813 )的论文起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个时期翻译研究的重点是在语言与思想的大范围内讨论 对原文的理解问题。代表人物除了施莱尔马赫以外,还有 德国文艺理论家与翻译家施雷格尔( 1767 — 1845 ), 以及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 1767 — 1834 )。他们力图 通过一般的语义模式来说明理解一段话语的过程,所采用 的是带有浓厚哲学色彩的阐释学方法(斯坦纳, 1987 : 34 )。
社会语言学对于交际学派理论的贡献是区分了语言的不同功能。根据 这种区分,判断译文有效性的标准便是它实现原文中相应功能的程度。 交际学派深刻地分析了翻译中信息传递的种种困难,突出了接受者的 重要性;它所提出的“翻译即交际”的命题已经广为人们所接受。其 欠缺在于没有研究不同话语层面上语言符号的特点,也没有很好地分 析语言和文化间的深层关系。
3. 现当代时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这是一个翻译活动本身日益受到社会的注意与重视、翻译理论研究也在 深度与广度两个方向上快速向前发展的时期。由于受到十九世纪与二十 世纪自然科学辉煌成就的影响,社会科学在整体上出现了自觉向自然科 学靠拢的趋势,力图以纯客观的态度来研究对象。但另一方面人本主义 又在努力地抗争,力图维护社会科学所特有的人本性质。两大思潮的碰 撞使得社会科学的许多具体学科经历了从对客体性的单一强调走向主客 体并重的过程。
2. 交际学派(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交际学派出现于七、八十年代,以 Nida & Reyburn为代表,其理论 渊源是信息论或交际理论和社会语言学。
该派认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信息系统;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信 息传递活动,它同其他种类的信息传递一样,遵循着信息理论中的一 些基本原则,如在信道接受力给定(即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的情况 下,为了降低信息的难度(高度),就必须用明显的形式表示出其中暗示 的部分,因而增加信息的长度(宽度),故而译文常常会长于原文。
二、翻译研究的各个流派
1. 语言学派 (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Studies) p.44-76 2. 交际学派 (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p.44-P76 3. 北美翻译培训学派(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p.5-43 4. 文学—文化学派 (Literature & Culture Translation Studies) 5. 多元体系派 ( Polysystem Theory ) p.106-144 6. 解构学派( Deconstruction) p.145-186 7. 符号学派( Semiology Translation Studies) p.18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