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与政治发展

一、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则是整个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里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即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过程是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和决定的。政治发展,从根本上是由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所推动的。

因此,恩格斯在论述唯物史观原理时,明确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经济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发展、为了追逐财富而进行的物质生产、交换活动,它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展开。政治是随着国家的诞生而出现的,它是各种利益集团为了争夺与维护国家统治权而展开的斗争。随着国家的产生,经济的发展就一直受政治的制约与调控,当政治较稳定、开明时,经济的发展也就顺畅;反之,经济就会出现停滞、倒退。

从根本上而言,经济对政治的影响作用是以教育为媒介的,当经济较落后、单薄时,必然影响了社会教育的普及、深入,而教育资源的紧缺必然造成知识被少数富有人垄断的局面,在社会大多数人都处于愚昧保守、狭隘懦弱的情形下,专制政治的产生也就势在必然;当经济发展至相当程度时,必然带动、促进社会教育的普及、深入,当大多数人都拥有一定的思想觉悟与独立人格时,民主政治也就随之而来。经济的发展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与经济对政治的决定性作用相比较,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只是局部短暂的表象,只能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而不能改变经济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专制政体对经济的发展只能起阻碍作用,这是由于专制统治者将个人私利凌驾于全社会整体利益之上,为维护其统治利益,就必须制造等级、禁锢思想、控制言行,在这种封闭、不公的社会环境下,人民失去了独立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也就使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动力;同时,在专制政体下独裁者不是根据市场规律来调节经济活动,而是凭借指令性计划去规范各种经济活动,不是依据科学管理去决策,而是任由掌权者的个人意志来定夺……这一系列违背客观规律性的主观随意性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的混乱、倒退,当经济崩溃之际也就是专制王朝改朝换代之时。

只有民主法治政体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平等、自由、公正已成为社会规则,没有任何个人或团体可以将国家作为其私产而肆意妄为,每个公民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志向、才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职业,人们各

尽所能、各司其职、各食其果,思想的独立开放、阶层的自由流动、规则的公正透明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的稳定增长又促进了政治文明的发展。

在民主政体下,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政府也就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公益机构,政治功能已大幅弱化,不再注重意识形态的对立,树立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促进了社会稳定发展;而专制政体下,经济却是为政治服务的,各级官僚机构便是搜刮民脂民膏的设施,财富多被专制统治阶层以及具有特权背景的奸商所把持,他们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欲壑,不断地压榨人民,当民众走投无路时,揭竿而起也就势在必然了。

二、经济发展对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发展对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主要表现为政治一体化、政治结构化、政治功能化、政治民主化、政治秩序稳态化、政治开放扩大化、政治变革自主性等。

1.政治一体化。经济发展按照自身的逻辑向国内外急速扩展.结果把越来越广泛的地域.越来越多的人口,越来越复杂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结合在一个十分紧密的体系之中。这种经济发展的社会化要求政治结构本身也要作相应的扩充。形成政治范围内完备的一体化。简言之,政治权力的触角应该随着经济生活的扩张而延伸,以此建立一体化的公共权威体制,从而使国家政治权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实现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

2.政治结构化。在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由原先的简单形式形成多样化的各个方面.诸如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生态环境等等,这样的经济发展必然以多样化的各个方面向政治体系提出挑战。“当政治体系现存的结构和文化非经过进一步分化和世俗化就不能对付所面临的问题或挑战时.发展就会来临了。”应对这一挑战,就要求政治体系有科学的分工和专业化,形成层次分明、权责明确、协调统一、运转自如的合理结构。如果仍然保留传统的政治体系,那么,它将在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面前束手无策.调度失灵,甚至会产生内部紊乱和衰败,最终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3.政治功能化。经济发展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向和格局.从而要求政治功能的发展也有一个逐步完备的过程。当经济活动更多地局限于商品市场时,管理经济的功能政治自然比较单一。当市场扩展到金融、技术、信息、房地产等领域,经济发展提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等新要求时。指导和管理经济的政治功能必然更加复杂。这时,政治体系要做出十分灵敏有效的反应,能够及时、迅速、准确、有效地驾驭经济社会活动中与日俱增的行政能量.在经济活动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协调、计划和干预的责任。政治功能化意味着迅速有效的政治反应、高度的行政能量、准确适度的政治活力和高度敏感的政治自我变革。

4.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只能是:经济的平等走向政治的平等,经济的自主走向政治的自主,有主体意识的经济人转变为有民主意识的政治人,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或消费者转变成维护政治权利和政治利益的公民”。?瞄,经济的发展塑造着人们的政治意识.也给每个社会个体带来切身的经济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他们积极地进行利益表达。参与政治生活.特别关心政治体系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将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结果。经济越发展。人们的政治意识也就越强.试图通过政治参与影响社会价值分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而政治民主化意味着广泛的政治参与,充分体现公民权利,使政治体系立足于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成员利益表达的基础之上。

5.政治秩序稳态化。亨廷顿认为:“经济增长率和政治动乱之间的关系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低,两者之间成正比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中等。两者之间无明显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两者之间成反比关系。”【4J(㈣经济的发展需要在稳态化的政治秩序中才能进行,以政治稳定作为经济发展的保障。政治稳定并不是政治体系像死水一样处于僵化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稳定。一方面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并由此产生不满和矛盾.以及产生政治参与要求高涨等问题.而政治体系应该及时调整以适应这种挑战,使整个社会处于稳态化的运行当中。另一方面政治体系自身的结构功能协调发展、良性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政治秩序的稳态化意味着一个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策稳定。政治权力配置科学合理,政治体制运作高效。社会有序,政局稳定.民众的政治认同感较强,政府能够顺势应变,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6.政治开放扩大化。本质上来说,现代经济是一种开放的经济,这种开放的经济决定了政治的开放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它要求政治的开放性也不断扩大。首先,经济发展培育着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它支配着人们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来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为此,政治体系要积极建立健全公民的参政机制,使他们能够充分地进行利益表达。其次,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传统政治文化、主流政治文化、外来政治文化错综交织的多元化。这要求政治体系更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扩大开放的包容性。因为多元政治文化能够培育人们开放的政治胸怀和广阔的政治视野,从而能为政治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后,经济总是以其自身的逻辑向前发展。它要求打破封锁,消灭特权,越过地域和疆界,在越来越大的时空范围里展示自己的雄姿。因此,开放的政治要求人们立足于全球去认识和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对世界政治局势和国际风云的变幻作出灵敏的反应。

7.政治变革自主性。政治体系应该借助政治一体化获得强有力的公共权威体制.及时地进行自主变革,以适应经济发展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灵活性,使其保持生命的活力。经济发展引发的利益矛盾的发展也会对政治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在这些要求面前,政治体系常常暴露出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又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威胁到国家政权的稳定。政治变革是政治体系的自我完善与调整,政治体系通过自身结构与功能的改进,把对政治体系与日俱增的输入流转化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动力流.从而革除政治弊病,提高政治管理效率,保持政治秩序,使政治体系在适应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健康地运行。

三、政治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

就政治发展对经济发展服务功能而言,阿尔蒙德是从西方先进工业化民主国家的政治发展的历程来分析政治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的。他把西方国家政治发展分为三个典型的阶段:(1)权力集中的专制主义时代。

(2)公民参政的民主化时代。(3)财富分享的福利时代。其基本逻辑是:通过第一阶段的集权,加强政治控制,获得稳定的政治秩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为政治发展提供可汲取的资源.而且还促进社会集团通过参政来获得利益保护和利益分享.从而导致第二、三两个阶段的到来。

从过程性描述来论述权力集中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亨廷顿和熊彼特与阿尔蒙德如出一辙.亨廷顿认为政

治现代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权威的合理化;(2)结构的分化;(3)参与的扩大化。他认为权威的合理化是指政治权威能够给经济发展提供积极保障的政治体系.这种政治体系一方面要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另一方面要结束以邻为壑、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国家的统一。在权威合理化的基础上,一个政治体系应该是能够适应经济发展而充满活力的。因此,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政治结构将进一步分化,政治体系向越来越多的阶层开放.政治参与进一步扩大。可见。亨廷顿强调政治发展中权力集中的重要性.“权力的集中对于铲除旧秩序,摧毁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并为新社会集团的崛起和新的经济活动的发展都是必要的”。熊彼特也认识到政治集权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过他更强调两者之间的双向性。他在论及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时指出,一方面,代表经济发展的新兴资产阶级依靠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保护.另一方面.君主集权又依赖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发展中创造的财富和税收。因此,在论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初始条件时,他说:“这个结构的钢铁框架仍然是用封建社会的人的材料构成的.而这些材料仍在按前资本主义模式办事。它充斥在国家机关里,充当军官、制定政策。——它作为统治阶级而活跃着。这一切不光是返祖遗传,这是两个阶层的积极共生,其中一个阶层无疑在经济上支持了另一个阶层,但在政治上反过来受到另一个阶层的支持。”

具体来说.一方面,政治发展能保持宏观的经济稳定与克服市场失灵。在经济发展中常常会出现经济波动,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往往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政治体系来说。它提供的一个重要的公共产品就是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政治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形成社会分层。使社会阶层的分布状况趋于不稳定甚至会导致两极分化。由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因此。长期的社会分层变化必然对政治体系提出挑战.影响政治稳定.因为任何政治不稳定都无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来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得其所应得并获得本阶层的认同,这样就能实现政府秩序的稳定并促进社会公平。

四、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价值统一性

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价值是否具有统一性呢?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发展追求的是以效率为中心的价值体系,而政治发展追求的是以公平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因此。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价值表现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而效率与公平是一个二律背反的悖论性命题。这样看来,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似乎不存在价值的统一性了。事实上,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在终极价值上的统一性。

就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在终极价值的统一性上而言.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共权力在初民时期已经存在.当时的公共权力不是用来统治而是用来管理的.是用来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逐渐步入政治社会。从而出现了阶级分裂。阶级的分裂使国家成为从社会中产生而又高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于是就出现了与公共利益相对立的政治权力。尽管国家在一开始就有执行某种社会管理的职能,但国家是以执行统治为主要职能。而经济发展总是表现为生产力不断地突破生产关系所容纳的可能性.推动着社会政治形态的更

替。在人类这一漫长的时序中,政治发展表现为政治统治的阶级强制性逐渐萎缩,而政治管理服务性日益扩张,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公共权力的阶级基础由最初的少数人转变为多数人,被统治阶级的权利也随

着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而不断增长.人类社会的治理形式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由最初的政治主导并且政治与行政一体到政治与行政司职的分离,由统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务行政,最终实现社会的自治。在这一历史变迁中,公共权力由最初从人类社会中异化出去的力量将再次消融在人类社会中。至此,政治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否定之否定的历程.完成了它的使命,社会也将摆脱国家的强制,国家将被“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而社会只剩下发展经济的任务.它将带来人类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可见.在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终极价值都是使得人的自由不断增长,使人最终从政治的压抑下解放出来,成为获得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蔡拓,吴志成.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4][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5][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绛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经济领域能够创造财富,而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只是进行价值的消费,只能为经济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构筑必要的社会环境。事实上,经济领域只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是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属于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财富,相互之间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三句话:经济就是关于价值资源的配置,政治就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的规则,文化就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规则的规则。 一、经济的价值本质 经济的价值目的是提高能量的有序化。经济:提高能量的有序化。就是增加价值量。满足人们对于价值的需要。 政治的价值目的是提高生产要素的有序化。制度:提高价值的有序化。即制度的建立、维护与发展。个人的消费是劳动力要素的生产过程,因此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过程。生产要素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即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 文化的价值目的是提高制度的有序化。文化:提高制度的有序化。制度的有序化包括制度描述方式的有序化。制度基本价值取向的有序化。制度的价值信仰有序化(即宗教信仰) 经济是以价值增值为直接目的,实现对于价值资源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的直接配置情况,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经济领域所增值的财富通常也是按照参与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比例来进行分配的,它实际上只是实现了新增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 经济通常是以经济行为的主体(主要是集体和个人)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而不是以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因此经济行为的价值效应通常具有局限性、短期性、低价值层次性等特点。它是主体实施对各个生产要素的发展状态的控制,即“位移控制” 二、政治的价值本质 政治是以各个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为直接目的,实现对于各个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政治以权力对比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以缓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内耗,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阶级、各民族、各团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财富可持续的价值增值的目的。政治领域对于财富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种政治主体对于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的影响权数(即权力大小)来进行分配的,它实际上实现了新增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 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主要包括:劳动力的配置规则,如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自然资源的配置规则,如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资源、水法、国土资源法等;

试论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互动关系(一)

试论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互动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经济权力政治权力互动关系经济政治学 论文内容提要:该文从经济政治学的视角来考察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互动关系。以两者互动的基拙为切入点,归纳了政策、暴力、操纵、制度和交易等六种互动方式。认为在转型国家最突出的互动关系问题是权力寻租现象,解决互动关系中的问题应在法制互动、阳光互动和有限互动等三方面努力。 一、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互动的基础 以政治视角考察经济和以经济眼光来研究政治是经济政治学的的手段,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这对基本关系是经济政治学研究的重点。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存在相互介人的关系,这是一种权力互动,其互动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从两种权利力的人性归属来看,它们统一于现实的具体历史社会条件下生存的人类。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是具有不同属性的两种人类社会的权力。它们与人的不同的利益诉求相关联,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但是,不管这些区别怎样大,如果从其归属来讲,本质都是一样的,都从属于人,都是人的利益工具。由于在人身上的各种利益都是相互作用的,由人构成的各种组织,包括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都具有系统特征,即具有互动特点。所以,与人及人的组织相关的权力现象,必然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 关于人的统一性,生物学进行了很好地揭示,人有各种器官,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共同满足人体不同的机能要求,维持人的生命的存在。同时,人的思想、行为等都是指向人的需要的,都是实现与反映人的需要的武器,所以需要作为人的本性,在这种本性支配下,人必然要追求自己的利益,由此表现出权力特征,并在人的利益发展中发展出各种权力形式,如经济权力、政治权力、文化权力等。这些权力既然都是为人的利益服务的,因此必然内在地统一于人的利益,相互作用。 同时,权力又是一种关系,是组织现象。因此权力的互动性质,必然可以从人群组织的特征上表现出来并得到说明。按照现代组织理论的奠基人巴纳德的思想,组织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协作系统,具有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沟通等要素。协作本身就是互相作用,为此内在地要求指挥、协调、控制等权力,要求进行一定的管理分工。既然组织是协作系统,社会生活组织自然也是一种协作,利益的协作,如此与各种人的社会利益相关的权力现象必然是互动的。这样,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互动便是顺利成章的。 综上论述,人是一种生命现象要吃饭穿衣,所以具有经济权力;人的生活是在社会组织中实现的,必然要讲人际关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就是政治权力的派生。所以,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作为人的社会生存的两种条件或利益,必然要相互作用。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这种互动动因,在实际中可以表现为围绕人的第三种利益而实现相互介入。这种第三种利益如文化利益、环境利益、社会生活利益等。 2.从两种权力从属的社会利益来讲,由于其存在一致的一面,又有冲突的一面,因而,必然会发生相互作用。前面指出权力都有共性,这种共性是权力一致性的表现,它反映了人的利益的一致性。同时,人类和所有其它事物一样,也有冲突的一面,这种冲突也为权力的互动提供了动因。这种冲突可以反映在不同权力的差别上,由于这种差别体现不同的利益追求,必然会有矛盾,因而需要对其进行调节,这样两种权力互动便是必然。像这样的互动既有经济权力对与其反映的经济利益不能适应的政治权力的否定与修正活动,也有政治权力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对经济权力的干预与反作用。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因人的利益冲突而互动还有另一种重要表现,即由于某一方面利益问题而引起另一种权力介入,因而出现权力的相互作用。如在现代社会中,常见经济权力追求的经济活动出现周期现象,经济景气下降,于是政治权力介入,刺激需求,干预私人市场自治;又如在社会政治革命时期或政权更迭时期,新兴的经济权力或有影响力的经济权力对政治局势进行干预,或起来反抗旧的政治权力的统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世界政治与经济关系1试题及答案

第一套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战后初期美国全球战略中针对不发达国家的战略措施是:( )。 A、马歇尔计划 B、北约建立 C、第四点计划 D、杜鲁门主义 标准答案:C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国际社会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是这种错综复杂关系的变化是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展开和进行的。揭示这一规律的是(),这一规律也被人们称作“合力论”。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标准答案:B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战后()修正了历届内阁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政策。 A、池田内阁 B、田中内阁 C、福田内阁 D、中曾根内阁 标准答案:B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1965年4月,西欧六国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实行合并,统称()。 A、欧洲共同体 B、欧洲联盟 C、欧洲统一市场 D、欧洲自由贸易区 标准答案:A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明确日美形成“平等伙伴关系”的条约或协定是()。 A、《日美安全条约》 B、《共同防御援助协定》 C、《日美安全保障共同宣言》 D、《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 标准答案:D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1955年体制”崩溃后,日本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从行政分权向行政集权转变 B、从权威政治向大众政治转变 C、从幕藩体制向中央集权体制转变 D、从法西斯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转变 标准答案:B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和平共处 标准答案:A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周恩来在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的演说。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独立自主》 D、《自力更生》 标准答案:A 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5 内容: 19世纪70年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国际上出现了一大批专门性、技术性国际组织,统称为()。 A、国际行政联盟 B、国际政党组织

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中国经济在近20年间获 得了高速增长?中国的权威政治有什么优点和问题?为了迎接党的“十 六大”的召开,仲大军特撰文一篇。此文的主要观点是:中国经济之所以在近20年间取得了较大发展,主要取决于政治方面的两个因素,一是意识形态的转变,二是权威体制的存在。但改革进行到今天,中国政治已经处在一种意识形态模糊和既非军功制也非民主制的状态,其问题的积累已对未来的经济持续发展形成制约 民主政府——→非民主政府 类型绝对民主 主义[权 力掌握在 人民手 中]民主制 [美、英、 法等国] 有限民主 制[墨西 哥、埃及、 南斯拉 夫] 权威主义 [叙利亚、 伊拉克、 缅甸] 极权主义 [法西斯 意大利、 纳粹德 国] 绝对极权 主义[政 府拥有所 有权] 特点无政党, 个人完全 参与政 府,几乎 不受限制 的个人自 由,社会 和经济的 绝对平 等,自由 进入行政 部门,绝 对新闻自 由,两党或多 多党普 选,切实 保护个人 自由,朝 向社会和 经济平等 的垂直流 动,宪法 对政府有 具体限 制,新闻 出版自 由,公职 敞开招 聘,对结 社不加限 制, 一党独 大,限制 侯选人的 普选,有 限的个人 自由,近 乎新闻自 由,部分 社会和经 济平等, 宪法对政 府有限的 制约,部 分开放公 职,允许 某些政治 团体存 在, 一党或无 党,个人 决定或政 党决定的 领导权, 等额选 举,对个 人自由不 稳定的宽 容,宪法 对政府很 少或没有 限制,间 歇性戒严 令,军队 直接影响 政府,政 府决定经 济体制和 经济结 构,政府 控制新 闻, 一党制, 个人决定 或政党决 定的领导 权,选举 权有变化 的余地, 但仅限于 赞成政党 侯选人, 缺乏宪 政,机器 有限的政 治自由, 国家决定 社会结 构,政府 对经济的 牢固控 制,政府 控制大众 传媒, 一党制, 没有选举 权,没有 个人自 由,政府 控制新 闻,强制 的经济和 社会分 层,政府 完全控制 经济,思 想控制和 个人良知 的泯灭, 中

政治: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1

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结构包括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两重含义。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社会经济基础,主要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来体现。社会经济结构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准。马克思主义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质的规定性,将人类社会分为五种基本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国民经济结构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它包括部门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生产结构、交换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发展是一个内容丰富、外延宽广的范畴,它与经济增长既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为标志的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也就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在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等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因此,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的范畴,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中的数量的增长,而且也包括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协调和优化。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社会经济和个人福利的增进以及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经济发展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和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如果经济的增长是在高投入、抵效益基础上实现的,即使产出增加了,社会和个人也不会因此而得到增加的效益,实际生活质量也不会有多大提高,相反,会带来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只有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变革现有的经济结构,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结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使社会经济构成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取得平衡并向合理化的方向转化。 合理的经济结构,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的分配,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刺激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协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稳步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总之,改革和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我国的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是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一些方面还保留有计划经济的印记。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工业素质仍然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从生产技术结构上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仍然偏低,

艺术与政治经济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P30王) 1、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 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艺术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 一种艺术,如果在其时代的经济基础中有着深刻的根源和力量,则是任何一种政治也不能将其消灭的。法西斯、文革。 2、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他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 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一种关键的地位,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极为密切,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中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应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因此艺术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强大影响,它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 在有政治的社会中,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直接或曲折的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观点或倾向性。如元代的倪云林、清初朱耷等。32页 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 用于经济基础。(P32第二段) 4、不能把艺术看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艺术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艺术 作品的政治倾向性在表现方式上也不一样。(P32第三段)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P25王) 1、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 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原始社会、青铜艺术、扬州画派、希腊艺术。 2、艺术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即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或阻碍作 用,而且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改变后,旧的艺术形态并不一定会随之消亡,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生影响。 3、艺术具有独立性,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现象。(P7 彭)19世纪的俄国

浅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一向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出于马克思主义特殊的历史与政治地位,很多人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割裂开来,认为它们分属两套不同的系统,应该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学习。而笔者认为,这两种经济学体系之间虽有区别,但相互联系我们应该用综合的眼光看待这两种体系,挖掘其中的共性,才能更好地摸清两者的实质。以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两套体系之间的联系。 现代西方语言中“经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家庭管理”后来这个词慢慢脱离了它的原意。而无论西方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都在沿用“经济”这一词语这就说明了两者从根源上仍然是相同的。 事实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样起源于古典经济学1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劳动的分工出发细致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初期的生产模式和分配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将亚当·斯密认为是自己的鼻祖只是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他的经济思想的道路上产生了分歧。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描述是准确的但他囿于时代背景未能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将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学说做了改进使之能够随着历史进步而不改变正确性。而西方经济学家们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把他的思想具体化、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模型同时也对古典经济学中的缺陷不断做着修补。外部性、不对称信息等理论的提出都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补充凯恩斯主义则是对经济失灵现象做出的回应。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在同一源头发展出的两套分支后来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做了修补到今天发展成为不同的理论。从起源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两套体系具有紧密联系. 如前所述两套体系都使用了“经济”一词这就意味着两者都着眼于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学现象。例如两套体系都关注价格的形成机制马克思主义主张“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西方经济学则认为价格由供求模型给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四大步骤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统称为生产关系而这四个步骤在西方经济学中也完全涵盖。因此两套经济学体系具有相似的研究对象。 然而两套体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马克思把生产作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认为生产起着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反过来积极反作用于生产。马克思主义对于生产的极端重视还体现在其理论体系中强调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制约生产关系等论题。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活动与消费和分配等等被置于相同的地位来研究,上层建筑往往作为外生变量不纳入模型范围。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其普遍通用的科学方法。首先从哲学层面来看任何一门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就是要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这就首先假定了现象的可知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两套体系都认为经济现象是可知的。其次在可知的基础上一些普遍的科学方法便可以适用。归纳、演绎等抽象方法被两套体系分别采用。从历史证据推导现在的历史归纳方法也是两套体系都予以采纳的。而具体到学科层面两套体系也有所相通的地方。借助数学工具是两套体系的一个重要共同点这也是现代科学的主要标志之一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之一。 两套体系具有许多相似的科学方法但是具体的研究中却有使用力度的差别。另外在共通的基本方法之外两套体系也有所差别。这里仅举两例。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 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大的反作用。这一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巩固和发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2015 学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 题目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学生姓名陈超阳 学号8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林媛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3) 二、现今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3) 三、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变化 (3) 四、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的困局 (3) 总结: (3) 参考文献: (3)

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摘要:世界上恐怕再也难以找到像中国与日本这样微妙的双边关系了。从历史角度上讲,两国间有二千年的交往史,从官方到民间都有大量的人员相互交往,相互学习,有着惊人相似的文字。然而从甲午战争,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对华政策都建立在“软弱和分裂的中国”思维之上。中日关系自1972年复交以来,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近年来,中日关系由“政冷经热”逐渐转向“政冷经凉”,引起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日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先对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大致的阐述,再者着重研究当今中日关系,最后分析日本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文化中日关系对华政策 正文: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在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上,伴随着彼此社会内部结构的动荡与重组以及周边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与调整,日本人的眼中的中日关系有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受国际环境、中日各自国内状况及两国关系等诸因素的影响,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大体以冷战结构崩溃为一大转折点,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而这两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

中国传统经济与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中国传统经济与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的 辩证关系 关键词: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工业商品市场经济;金融市场经济;新经济;新经济转型 一、中国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的形成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管子?轻重》诸篇论述了在经济领域中,轻重理论就是通过权衡货币、谷物、百物的供需、贵贱等措施,平抑物价、安定民众生活,使国家富强。管子对市场的作用也很重视,认为市场是一个整体,他说: 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则百事治;百事治,则百用节矣。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故曰: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为之有道。 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矣。故俭则伤事,侈则伤货。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侈则金贵,金贵则货贱,故伤货。货尽而后知不足,是不知量也;事已而后知货之有余,是不知节也。不知量,不知节,不可,为之有道。 “市者,货之准也”,“黄金者,用之量也”,实际上就是动态的市场经济平衡论,也就是说,一切商品只有在市

场中才能通过价格体现它们的真正价值,而在市场中,最重要的是黄金的作用。这显然是从宏观上看市场经济的运行。 管子的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王安石变法中就提出,国家应该在丰收年景收购粮食,在歉收年景卖出粮食,保持市场的稳定。中国是一个大国,解决吃饭问题是国计民生的首要大事。 中国真正形成农业、手工业的市场经济是在秦汉时期。其实,秦代采取郡县制,是消除了诸侯割据,为中国形成一个大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王夫之评价秦统一的意义时说的那样:“天假其私以行大公”。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说中国长期的统一,即使经过动荡,仍然能维持长期统一,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中国形成了一个有广阔空间的农业手工业商品市场,这个统一的市场的力量战胜了分裂的力量,因为割据是不利于商品流通的,所以,人心总是趋向统一。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大一统的思想是与统一的中国市场密切相联的。过去,我们的研究忽略了这个重要的情况。现在我们从新的角度看,就会发现这个明显的特征。 总而言之,掌握轻重关系的规律,了解各种商品与谷物、货币与万物、谷物与货币彼此间轻重关系的比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调节物价,稳定市场,才能达到和谐。 农业是传统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而土地所有权和占

战争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战争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9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论断,无疑向我们揭示战争的本质——政治的延伸。而通过高中政治的学习和一段时间的军事理论学习,我们深知何谓“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既然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延伸,那么战争必定也和经济环环相扣。 书中提出这样的基本观点:“政治决定军事,战争是政治的工具.”。 引用《毛泽东选集》的观点:“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虽然在书中这段话是用来论述战争与政治的差别性,而我认为这也体现了战争与政治的一致性,因为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战争的原因和目的都可以归结于政治,也就是战争起于政治又服务于政治,从这一点上我认为战争与政治必然具有一致性,才能满足政治发展的需求。 再论战争与政治的差别性,书中有这样的观点: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毛泽东在《矛盾论》认为这是阶级矛盾双方采用暴力手段进行的外部对抗方式。我在网上查阅资料时,看到这样的例子:英阿马岛战争在战争爆发之前双方进行了长达150多年的谈判而没有结果,阿根廷为了达到收复马岛主权的政治目的于1842年以战争手段从英国手中夺回了马尔威斯纳群岛,英国则派出特混舰队重新占领了马岛。政治手段像是一把软刀子,在潜在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中达到其政治目的,而战争更像是硬碰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政治手段暂时无法达到的目的。战争不同于政治的特殊性决定了战争必须有一套特殊的组织、特殊方法和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 从英阿马岛战争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战争反作用于政治。因此正如老师所言,战争与政治地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可以易位。比如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提出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由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为了战胜敌人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政策。由此可见,战争对政策的变化几乎是决定性的。战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使苏维埃政权陷入两难,而这时又产生新经济政策。这又能说明,战争与政治的不同,非常时期的一套模式并不能适应一般时期的发展需要。 就如同经济政治的关系是相互的,我认为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也是相互的。 首先,经济关系是战争的根本动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战争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私有制产生以后,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出现压迫和被压迫时才出现的。 其次,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对于一支军队来说,编制装备、战略技术、物资十分重要,而且视战争规模越大、时间越长这些因素就更为重要。例如曹操削发代首和火烧乌巢的典故,告诉我们在古代战争中粮食的重要性。试想一个国家如果民生凋敝、百业具废,那么这个国家何以供养军队、建设国防? 那么战争对于经济呢?第一个念头,是破坏。这一点对于每一个国人来说想必都是深刻的,在八年抗战中,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苟延馋喘。而然又再细想,正是因为推翻了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以及后来独裁的国民政府,社会生产力才得到了解放。 战争对于经济,既有破坏又有推动,这取决不同时期的不同状况。曾经看过一个关于肯尼迪遇刺案的推测,这种推测认为是因为肯尼迪想要从越南战争中抽身将会使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受损才招致杀身之祸。为什么中止战争会让某些利益集团利益受损呢?就如军火利益集团,战争的成本由人民的税收负担,而他们却能从战争中吸取巨大的利润。战争一向与美国的经济发展联系密切,战争在短期内往往能够刺激内需、增加就业等,正对了美国的“胃口”。然而战争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远非我所说的那么简单,也不是我这几天的学习就能够明白,这只是我一个比较粗浅的理解。但是正如赫斯特对于战争与经济关系的论述,战争给经济带来的繁荣只是暂时的。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与政治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受政治经济的制约,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就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进行阐释,辩证的分析的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政治经济促进制约密不可分 正文: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教育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育的发展需要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等,而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人力,资金,物力。因此,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性条件状况,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 2、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中,学校所培养的人,主要是进入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人才和知识分子。

随着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列入培养目标之中,而不仅仅是培养官吏、律师、知识分子。 3、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门类上,古代社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多,大多数是属于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所占的比例甚微。18—19世纪首先在 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课程理论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要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他主张科学课程应该作为学校课程。 4、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为了使教育适应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对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除了重视普通教育外,还大力发展专门教育和特殊教育。 另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经济仍然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但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当今世界存在着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世界上现有的二十几个最发达国家全部都是民主国家,而在另一方面,亚洲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在实行民主之前其经济发展速度却要快于许多民主国家。这就造成了一个疑问:究竟是民主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还是专制制度更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讨论中国的经济之前,先要看建立在什么样的政治基础上。 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许多期盼国家发展的人们,这也是许多经济学者与政客要弄清楚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国式特殊的、独特的,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发展。 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在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其中夹杂着各种各样的争辩:中国应该是先富强后民主,还是先民主后富强?主张先富强后民主的人认为,民主虽可促进人权,但不利于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反过来,到底是经济促使政治改革还是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有人从别过的发展来说中国应该先富强再明主,即赞同经济促使政治改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不仅如此,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没有民主是很难实现富强的,因为中国这一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特殊国情。 中国的政治,在世界上是独特的—经过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到了社会主义,头三十年的初级阶段,然后是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社会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完善,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完善民主制度、扩大民主范围、丰富民主形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各级领导层实行的集体领导制度、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和民主作风、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等,是国家生活中切实管用的民主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的自由和权利。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事实。这就是中国现在的政治。 中国的经济,中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众所周知,几千的农业使得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发展相当艰难,经过不断地改革,改革开放,经济模式、体制原来越适应国家的发展30多年来一直平稳发展。而市场经济的秩序需要法治来维护,市场经济的公正和效率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服务。由于世界的经济寒流、风暴,目前我国经济也到了相对比较艰难的阶段,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了挑战,多元化、多极发展在转变,世界经济一体化等等。 正是由于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中国政治与经济的紧密联系。政治的封建必定是经济发展的禁锢,经济的发展,能有效的推动政治的文明、民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基本的社会正义,或者说基本社会正义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所以经济是基础,经济政治的集中体现。中国的政治一直在不断地改革,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是为了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自己特点和优势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为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地平台。同样的,经济的发展会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谐文明。 所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没有先后轻重之分,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当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联动时,才能真正反映政治发展的巨大进步,政治的优越;只有和谐的社会,人民才能安心的体会繁荣的经济。

浅谈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浅谈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以西部大开发为例 摘要:本文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过程及成就中对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探究论证,简要陈述了十年大开发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状况,以期探究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中国在发展经济中是如何让处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政治经济中国西部大开发政治效益关系 在任何一个国家,发展是其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总体变化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且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亦即政治领域的变化会影响经济领域的变化,反之亦然。经济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发展、为了追逐财富而进行的物质生产、交换活动,它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展开。政治是随着国家的诞生而出现的,它是各种利益集团为了争夺与维护国家统治权而展开的斗争。随着国家的产生,经济的发展就一直受政治的制约与调控,当政治较稳定、开明时,经济的发展也就顺畅;反之,经济就会出现停滞、倒退。 在现实社会中,就会发现任何政治现象都同经济现象密切联系,首先,经济为政治提供最基本得条件,任何政治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去支持。人大选举经费就需要国家财政作为后盾。其次,政治直接为经济服务,比如说国家制定一系列的行政法规,鼓励或限制某一行业的发展,就是经济性很强的政治行为。正如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在《政治与市场》一书中:“在世界上所有的政治制度中,大部分政治是经济的,而大部分经济也是政治的,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就普遍意义而言,经济是一种特殊故行为,无论这种行为是有个人、企业还是政府进行,更确切的讲,经济是这一种行为,它有可能也是政治行为,只是寻求以

特殊的方式实行。”正如马克思所言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是政治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具体来说:(1)政治是从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着社会政治关系。阶级社会中,经济领域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反映为政治上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2)社会经济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政治的性质,政治的性质是由经济的性质说明的。(3)政治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政治又相对独立于经济,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对经济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反作用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那么怎么样才能深入了解中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当然要了结我国社会的系统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国家政策行为,此外,只有了解国家的政策行为,才能更全面的了解我国社会的系统特点,以及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形成发展与变化规律。最后,理解了隐藏在社会发展后面的国家行为,就容易把握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而这些国家行为中,西部大开发就是一个典型! 西部大开发,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是在1999年,作为一个战略的实施是从2000年1月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开始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11年,11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可谓短暂的一瞬,但在中国的西部大地却发生重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缩影! 第一、经济是基础,是政治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且政治对经济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政治决策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亦然!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反作用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猿相揖别,几度桑田沧海;西部多跌宕,充满嬗变兴衰。中国的西部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