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戏剧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和话剧艺术的成熟(1930年-1937年)

第一节概述

一、戏剧思潮与戏剧运动

1930年,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现代戏剧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传统,由一般的民主主义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戏剧的提倡,揭开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崭新一页。

(一)历史背景

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统一战线瓦解,政治斗争尖锐。受国际“红色”左倾潮流影响,在徘徊中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现实,从苦闷悲观中产生出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决心,在苏联、西欧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以及日本左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启发下,汇集在上海的一部分文学青年和作家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探索和倡导。

(二)戏剧运动的发展过程

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社和太阳社正式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这是一个力图使新闻学摆脱资产阶级影响,自觉地把文学活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的新的文学运动。它适应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新形势,为新文学的发展指引方向。

1929年秋,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等革命作家团结起来,建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显示lee 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文学事业领导的加强。

戏剧战线也在酝酿新的变革。戏剧协社在1927年后以单纯介绍排演莎士比亚等西洋古典名剧为主,辛酉剧社提倡“难剧运动”,复旦剧社排演《西哈诺》等外国名剧,南国社于1929年在宁、沪的第二期公演剧目是天寒的《古潭的声音》、《南归》、《第五号病房》、《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和王尔德的《莎乐美》,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反帝反封建倾向,但却与革命激情尚有距离,在寻找明确的新方向而徘徊。

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戏剧节同整个文学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相呼应,开展无产阶级戏剧运动,一些革命民主主义的剧作家在政治信仰上转向无产阶级。1929年6月5日,上海艺术剧社成立,社长郑伯奇,主要负责人夏衍,参加者多位创作社成员以及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剧作家。艺术剧社的成立,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力图将戏剧运动由反帝反封建的一般民主主义的战斗传统,走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上来。

艺术剧社编辑出版《艺术》月刊、《沙仑》月刊和《戏剧论文集》,宣传“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郑伯奇《中国戏剧运动》、叶沉《戏剧与时代》、《演剧运动的检讨》等文阐明这一主张,并强调戏剧的阶级性、时代性;强调戏剧的战斗型及艺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戏剧要以唯物论的立场、无产阶级的目的意识阐明社会矛盾;强调民众观念,主张民众戏剧的革命化;提出阶段任务为:一、促进旧剧及早崩坏;二、批判布尔乔亚戏剧;三、提高现在普罗列塔利亚的文化水准;四、演剧和大众的接近——演剧的大众化。

艺术剧社于1930年1月6日举行首场公演,剧目为《梁上君子》(美国辛克莱)、《爱与死的角逐》(法国罗曼罗兰)、《炭坑夫》(德国米尔顿),3月举办第二次公演,剧目有根据德国雷马克长篇小说改编的《西线无故事》,还有冯乃超、龚冰庐创作的反应阶级斗争现实的独幕剧《阿珍》。

“无产阶级戏剧”运动推动着整个话剧界左转。南国社负责人田汉于1930年4月发表《我们自己的批判》,严肃检讨南国社走过的道路,批判南国社的小资产阶级的感伤倾向,强调民众观念,以自己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意识目的的从事艺术创作和传播,并在世界文化发展

潮流的基础上依据中国革命运动的现实状况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创作。5月,田汉改编梅里美小说《卡门》为话剧,抒发反抗旧社会的感情并鼓吹革命,标志了南国社戏剧的最高表现而不够新的转变之完成。同时,专演“难剧”的辛酉剧社坚决参加了“为工人演剧”的队伍。戏剧运动的发展促成了联合。1930年3月19日,戏剧协社、南国社、摩登社、辛酉剧社、艺术剧社、剧艺社等联合成立“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8月1日,“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正式成立,由艺术剧社担任总务,辛酉、摩登担任组织工作、南国负责宣传。1931年1月,改组为以个人名义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田汉、刘保罗、赵明彝等为负责人。“剧联”是继“左联”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又一左翼文艺组织。

“剧联”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1931年9月)突出强调将革命戏剧深入工农群众,以独立(由“剧联”独立表演)、辅助(辅助群众表演)、联合(与群众联合表演)三种方式开战工人、学生、农民的演剧活动,创作内容强调暴露地主资产阶级与反动派的罪恶,从各种斗争中指出政治出路,组织“戏剧讲习班”,加强戏剧理论建设、开展理论斗争等。这期间,形成了三大演剧系统:一、学校演剧;二、工人演剧(蓝衫剧团);三、“剧联”之外的业余剧社演戏。1933年,支持戏剧协社公演苏联革命戏剧《怒吼吧!中国》。

左翼戏剧运动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发扬了“五四”以来话剧的启蒙精神和战斗传统,自觉地使戏剧战线成为革命总站线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提出戏剧面向工农与艺术大众化,为左翼戏剧的发展开拓了道路;它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冲破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显示了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队伍力量的壮大;它3造就了一批戏剧新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与艺术水平的革命戏剧队伍,大多成为抗战时期甚至解放战争时期的戏剧战线的基本骨干,为我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1931年的“无产阶级戏剧”浪潮之后,戏剧运动进入低潮。

1935年,自“九一八”、“一二八”后,民族矛盾上升,抗日要求高涨,戏剧运动又呈现出勃兴的趋势。1935年,“剧联”联络组织上海业余剧人协会。

(三)以话剧为代表的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经过曲折,面临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提高艺术素质。曹禺的《雷雨》(1934)、《日出》(1935)、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1934)、田汉《回春之曲》(1935)、夏衍的《上海屋檐下》(1937)等在艺术上较成熟的剧作,正是出自这一时期。中国话剧艺术进入成熟期,中国现代戏剧发展涌现出一个高潮,其主要表现为:1、一只由左翼剧作家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剧作家汇聚而成的戏剧创作队伍初步形成

一批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有代表性与历史影响的优秀剧作诞生,多种不同倾向的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已经成熟,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显示出额戏剧艺术的丰富多彩。曹禺的《雷雨》、《日出》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精湛的艺术成就震动剧坛;田汉的《回春之曲》克服“剧联”初期剧作思想和艺术的不平衡状态,成功的发挥了她的浪漫主义艺术个性等等。

2、导演、表演艺术水平显著提高。

演剧由“爱美的”向“职业的”转化成为一个重要特点。

唐槐秋于1933年组织的中国旅行剧团是“五四”以后第一个职业话剧团,在京津宁沪等地演出《梅萝香》、《茶花女》、《雷雨》、《日出》等剧,由唐槐秋执导,演员的表演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演剧团体的专业化与正规化提高了演剧水平,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二十年代,在宋春舫理论倡导、洪深身体力行下,导演制在中国话剧界初步确立。

1935年1月,中国舞台协会在上海演出《回春之曲》,被认为是演员表演艺术“结束前期开启时期的一个转折点”。戏剧界今儿对导演、表演、灯光、音乐等提出新的要求。

3、理论探讨与介绍出现了新的势头。

中国话剧的发展,亟需理论研究的推动和指导。

1934年前后,全国研讨戏剧艺术的期刊激增,有影响的有《戏》、《现代演剧》、《电影戏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