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侗族文化来源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平侗族文化来源之一
侗族是我国南方一个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9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北、黔东、湘西、鄂西地区,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9个州、市和40个县、市、区。这里为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带,属大丘陵地貌,地势高峻,溪流纵横,山峦连绵,森林密布。黎平是我国最大的侗族县和侗族文化中心,也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贵州省3个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之一,面积4441平方公里,2000年共有侗族人口3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11.5%。本文以贵州黎平县为例,对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和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开发思路和对策进行探讨。
黎平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分析民族文化指的是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反映文化内涵的具体物质特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是开展文化旅游的资源基础。民族文化的范畴十分广泛,就旅游业来说,主要有民族历史、民族建筑、民族文学艺术、民族工艺、民族习俗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等。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源于百越的西瓯和骆越支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侗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深厚的基础。黎平侗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民风古朴浓郁,是中国侗族文化的中心,有着“侗都黎平”之美誉。这里是侗族女神“萨”的诞生和取义成仁之地,是侗族大歌的主要发祥地、侗戏的原生地和侗族建筑的集聚地,民族节庆活动众多,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民俗风情文化。民俗风情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风貌和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民族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侗族在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传统、喜好和禁忌。侗族服饰多以紫色为底,无论男女极有特色,多彩多姿,花团锦簇,有高贵华丽的盛装,也有风姿绰约的简装,侗族服饰上由巧手经年累月描绘、制作的图案、绣片、银饰,更是令人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侗族长期以来形成以群体交流为主体的恋爱习俗主张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年轻人往往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来传达情意,喜结良缘。侗族传统节日聚会很多,几乎每月都有,如侗年、花炮节、歌会、斗牛节、玩山节、芦笙会、粽粑节、茶歌节等。每逢节日,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赶来参加,人们通过唱歌、跳舞、演戏及走亲访友等一系列的娱乐社交活动,融入民族整体之中。侗族在历史上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他们通过习俗,传承了自己的歌、舞、乐、祭祀、庆典等民俗风情,保存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侗族建筑文化。侗族建筑多以青色为基本色,以石头、木材为主要材料,屋顶多覆青瓦或涂青色。侗族村寨从选址、布局、造型、尺寸、构造、装饰等,无不出自侗族文化的根基。侗族村寨多依山傍水,负阴抱阳,藏风聚气,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力图体现人与自然协调、互补、和谐的关系。每个村寨都有风雨桥、鼓楼、戏台等公共建筑,是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风雨桥(也叫花桥)是侗寨的第一标志,既是侗乡的交通枢纽,又是侗家的文化纽带,是侗族人迎宾接客、迎来送往的重要场所。风雨桥除桥墩用青条石外,其余全为木结构,坚固耐用,可延续二、三百年不坏。桥身不用粉饰,显露材料本色,淡雅大方,与侗族淳朴民风浑然一体。鼓楼是侗民聚众集会和娱乐的场所,它以挺拔的身姿、轻灵的飞檐、严整的结构、精美的雕饰,展示了侗族建筑艺术的特有风格。鼓楼结构独特,榫孔层叠交错,不用一钉一铆,且衔面无隙多以五至十一层为序,重檐为四方形或八方形,呈宝塔状直耸于空,雄伟壮观。
侗民爱看戏,每寨中必有戏台,戏台与鼓楼多按轴线布置于鼓楼广场两端,成对称布局。周围是侗族群众居住的吊脚楼它们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艺术群。黎平作为我国侗族文化之乡,保留着许多古朴纯正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它们遍布全县各地。如全国630座鼓楼中,有320座分布在黎平;全国500座风雨桥中,有290座位于黎平。其中,肇兴是全国最大最古老的侗寨,有“侗乡第一寨”和“鼓楼艺术之乡”的美誉,居住着4000多人,
已有近年历史,共有5座鼓楼、5座花桥、座戏台和数百座民居,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于一体,蜚声海内外。
侗族文学艺术。从旅游吸引物的内涵和影响来看,文学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侗族文学有自己独特的样式,这在侗族的民间文学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耶”、款词、白话、侗戏等都是侗族特有的文学艺术品种。歌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侗族人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在生活中许多场合都唱歌,从而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歌种,如大歌、情歌、酒歌、山歌、伴嫁歌、拦路歌、踩堂歌等。其中最具盛名的是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合唱歌曲,一领众和,分高低声部合唱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范畴。侗族大歌优美动听,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其“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被欧洲音乐界誉为“音乐的清泉”。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曾赴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演出,并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和青年歌手大奖赛,在国内外产生很大的反响,成功地展现了侗族文化的魅力。
黎平侗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与问题黎平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但是受区位和交通条件的制约而起步较晚。近年来,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年,黎平县委、政府提出把“旅游兴县”作为重点来抓确立了“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以侗族文化为龙头,以专业化国际旅游城市为平台的侗乡文化之都”整体发展战略,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研讨会和庆典活动,如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侗族大歌”国际研讨会、侗族稻作与祭祀文化国际研讨会、黔东南自治州民歌大赛等重大活动,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黎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全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10个圣地之一,肇兴侗寨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评为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