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话韵母系统的生成音系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生成音系学认为,上表的发音特征是表层的,它们中的一些是 必须在深层标定的、有系统价值的区别性特征,另外一些则是可以 由深层标定的区别性特征加规则生成到表层的,它们是“派生性特 征”,或称“羡余特征”。深层标定的特征越少越好,但必须要能 够把对立的音位区分开来。比如,高元音都是 [– 低 ] 元音,低元音 都是 [– 高 ] 元音,这些有蕴含关系的特征都无须在深层标定。而当 深层不再为低元音标定 [– 高 ],则中元音的 [– 高 ][– 低 ] 特征也只 需标定 [– 高 ] 就可以与高、低元音都区分开来了。因此,我们认为 底层标定的区别特征应如下表所示:
表 1 的最后两列韵母中放在斜线后的就是分布在 B 类调的“变韵” 音值。 C 代表辅音,其结构格式有如下几种: V VV VVC VC 先分析韵母的结构。韵母最多包含 3 个音段,用 V 代表元音,
yɔŋ
yŋ/øyŋ
uŋ/ouŋ
eiŋ/aiŋ
øyŋ/œyŋ
ouŋ/auŋ
VVV
福州话韵母系统的生成音系学分析
表3
a
ia ie ua
e
o/ɒ uo
ø
yo
eu
iau
au
ai uai
ieu uei
u/ou
i/ei
y/øy
øy/ɒy
福州话韵母系统的生成音系学分析
7

iaʔ ieʔ uaʔ aŋ

oʔ/ɒʔ uoʔ
øʔ
iʔ/eiʔ
yoʔ
yʔ/øyʔ iŋ/eiŋ
uʔ/ouʔ
øyʔ/ɒyʔ eiŋ/aiŋ
1 元音的区别性特征分析
福州话韵母系统在标音细节上一直存在分歧,不同的研究者、 不同的发音人、不同的研究目的,都是影响标音方案的因素。在初 步的调查研究阶段,细致的审音和描写是必要的;进一步的工作则 是通过音段的区别性特征分析,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寻求音系的 内在结构。严式音标固然有利于贴切描写、模仿发音,但语音毕竟
改动之后,变韵音值的主要元音由 [– 圆 ] 改为 [+ 圆 ],与后续的 高元音和谐,符合音理,也更接近听感。并且,主元音 o 与“øy øyʔ øyŋ”中主元音 ø 变韵形式相同,与下文分析的历时音变规律 一致。
3 对历时音变的解释
理想的底层假设应该能合理地解释所有相关的表层语音现象。
8
语言学论丛(第四十七辑)
丝瓜
乙 两字组 快行 khe˥ iaŋ 隶书 ne˥ zy˥ 单字音 价 ka 砑 ŋa 两字组 价格 ka kaiʔ 砑金擦铜器 ŋa˥ kiŋ˥
贸 mau tshɒ
漏洞 neu toyŋ 花 tshø˥ ua˥
贸易 meu˥ iʔ˦
炮 pau 炮弹 pau laŋ 教 kau 教育 kau˥ yʔ˦
“特征盒”中的 α 和 β 是变项符号(variable),表示规则中 的两个音段的特征值相同。涉及如下一些韵母: iŋ → eiŋ iʔ → eiʔ i → ei uŋ → ouŋ u → ou y → øy yŋ → øyŋ yʔ → øyʔ
uʔ → ouʔ
两条规则是反馈给的关系,施用顺序不可颠倒。 这两条规则的施用条件中规定了变韵的两个限制: 1. 主要元音为低元音的韵母不变韵。 变韵的机制就是韵母中的主要元音低化。中元音变低元音,高 元音变中元音,[+ 低 ] 的 a 从理论上说已经无可再低。有的论著 者对 B 类调值的一种感觉,并不符合语言事实。 2. 有介音的韵母不变韵。 也给 a 配上后元音 [ɑ] 作为其变韵形式,其实可能只是表达了调查
3
音节的结构符合响度原则,有两个或三个元音的韵母中舌位较 低的一个是音峰,即主要元音。音峰前的元音是介音。三元音结构 的音峰在中央,双元音结构的韵母又分成两类,一类以高元音居前, 是有介音的韵母;另一类高元音居后,没有介音。作为韵尾的辅音 只有 [ŋ] 和 [ʔ],前者构成一组阳声韵,后者构成一组入声韵。阳声 韵都有相配的入声韵,入声韵都有相配的阴声韵。不配入声韵的阴 声韵都以高元音 [i] 或 [u] 收尾。 观察韵母表可知,[ɛ] 只出现在 V 和 VC 结构中,[e] 只出现在
CI代表声母(包括零声母)。把声母设为紧邻条件的一部分,是 为了将变化控制在没有介音的韵母范围内。___ N 表示转写发生在韵 腹位置,放在圆括号内的是可能有的高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作 为环境条件的【TB】代表单字音的 B 类调调值(阴去 213,阳去 242,阴入 24),从这三种调值中可以提取的共同性部分是调值从 低处“上升”。【TB】符号之前的逗号可以看作是自主音段音系学 的“连接线”(association line) 的替代符号。# 是词界,这里表示单 字音(单音词)和连读字组(多音词)末字的边界。根据这个公式, 推导出表层语音表达中有如下形式: e→a eʔ → aʔ oʔ → ɒʔ o→ɒ øʔ → ɒʔ ø→ɒ eu → au
* 感谢《语言学论丛》审稿人重要的修改意见,本文中仍存在的错误之处 概由作者承担责任。本文写作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YY055)的资助。
2
语言学论丛(第四十七辑)
是社会现象,音标用得越细,特殊性就越大,代表性就越差,越可 能流于主观。例如某些论著为了强调福州话的变韵特点,把每个韵 母都配上两种音值,显然是一种夸张表达,未必反映确切的语言事 实。 这里用得到学界广泛认同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方言字汇》 (第二版)中的福州话韵母表作为讨论的基础,本文只对韵母的排 列方式做了一些调整。
VV、VVC、VVV 结构中,二者互补。[o] 和 [ɔ] 也是互补的,前者 如果把伴随的声调也算作语音环境要素,也还是互补的。因此,从
只出现在 [u] 之前。 [ø] 与 [œ] 只是在 [y] 之前的位置上隔着斜线对立, 音系学的角度看, 半低元音可以与半高元音合并为一组中元音音位。 剩下7个元音音段,发音特征矩阵如下: 高 低 前 圆 + + – – i + + – y + – – u ø – o – – – a
表2
我们在这个矩阵中加上一个(ɒ),与 [a] 同为 [+ 低 ]。低元
+
+
+ –
+
+
+
a
ia ie ua
e
o uo
ø
au eu
iau
ai uai
yo
ieu uei
u
i
y
øy
aʔ eʔ oʔ øʔ iaʔ ieʔ
iʔ eiʔ
福州话韵母系统的生成音系学分析
5
uaʔ
uoʔ
yoʔ
uʔ ouʔ
源自文库yʔ øyʔ
eiʔ → aiʔ ouʔ → ɒuʔ øyʔ → ɒyʔ
eiŋ → aiŋ ouŋ → ɒuŋ
øyŋ → ɒyŋ
6
语言学论丛(第四十七辑)
 → - 高 / CI ____ N + 高 ( CE ) ),TB # α前 β圆 α前 β圆

R2: 高元音前增音的规则②:

iaŋ ieŋ uaŋ
uoŋ
这个底层韵母系统中只有 7 个元音,并没有包括 ɒ。这个 ɒ 是为表 层语音表达预设的。
yoŋ
uŋ ouŋ
iŋ eiŋ
yŋ øyŋ
2 变韵的转写规则
下面我们用两条音系规则从底层音系转写出表层语音表达形 式: R1: 中元音的低化规则: [– 高 ] → [+ 低 ] / CI ___ N([+ 高 ] E)( CE ),TB #
福州话韵母系统的生成音系学分析 *
陈泽平
提要 本文用生成音系学的理论框架分析福州方言韵母系统,得到一些 新的认识。作者用两条简单的音系规则统一解释了福州话复杂的“变韵” 现象以及相关的历时音变。文章还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福清话的韵母系 统,指出音系规则必须直接施用在有系统价值的区别性特征上,才能真 正显示出生成音系学理论的效力。 关键词 生成音系学 区别性特征 福州方言 福清方言
高元音 i、u、y 作为主要元音的韵母,适用 R2,但作为介音 的高元音似乎是阻止变韵发生的因素。有学者认为普通话的单韵母 i、u、y 应该分析为“介音 + 主要元音”的两个音段,这样可以简 明统一地说明传统的四呼分类。福州音系的变韵规则似乎说明,高 元音做主要元音还是做介音,在音系活动上是分组的。 转写完成的表层语音表达、即单字音韵母表如下:
ouʔ/ɒuʔ
eiʔ/aiʔ
iaŋ ieŋ uaŋ
uoŋ
yoŋ
uŋ/ouŋ
yŋ/øyŋ
ouŋ/ɒuŋ
øyŋ/ɒyŋ
这是一个相当简洁整齐的韵母表,与《字汇》的韵母表(即本 文表 1)对比,差异只有 3 处: ɔ、 1. 表 1 中的半低元音符号 ɛ、 œ 都改为半高元音符号 e、 o、 ø。 由于实际上不存在舌位半高、半低的对立,分别用两套符号标音只 是为了描写听觉印象,其实没有必要。这种非对立的中元音舌位的 高低差别或许存在,但也可能只是听感错觉,或是因人而异的个人 发音特点,至少是音系学上无法证明的。 规则生成了变韵形式 o/ɒ(oʔ/ɒʔ)。这是符合听感经验的: “波 ~ 破、 刀 ~ 到、高 ~ 告”之间的元音舌位高低差异相当大。而且更重要的 是,下文将说明这一差异具有系统的价值。 3. 与上一条相比,这一差异也许更重要: ouʔ/auʔ 改为 ouʔ/ɒuʔ ouŋ/auŋ 改为 ouŋ/ɒuŋ 2. 由于增设了一个 [+ 低 ][+ 圆 ] 的 ɒ 元音,o(以及 oʔ)照
上列的甲组字韵母有两种交替形式,作为连读前字的韵母形式 与单字音不同。乙组字则没有这样的语音交替。 三韵的单字音缺 B 类调是历史音变的结果。本文可以从底层音系直 接转写出这个结果。 施用 R1,则: e→a ø→ɒ eu → au 陈泽平(1984)曾参考方言韵书《戚林八音》说明,e、ø、eu
韵)只有 A 类调音节,没有 B 类调的音节,留下不平衡的空格。
在福州话的声韵调配合表上,e、ø、eu 三韵(及其相配的入声 与此相关的现象是:今福州话单字音层面上,a、o/ɒ、au 三韵
(及其相配的入声韵)的 B 类调字在连读变调之后,一部分要变成 e、ø、eu,一部分仍读 a、o、au。例如: 甲 单字音 隶 na 快 kha 漏 nau
表1
a
ia
ua
ie
ɛ
ɔ uɔ
œ
au
iau uai eu
ai
yɔ ɛʔ ɔʔ
ieu œʔ
uei
i /ei
u /ou y/øy
øy/œy

iaʔ ieʔ uaʔ
yɔʔ
uɔʔ
uʔ /ouʔ ouʔ /auʔ yʔ/øyʔ øyʔ/œyʔ
iʔ /eiʔ
eiʔ /aiʔ

iaŋ ieŋ uaŋ
uɔŋ
iŋ/eiŋ
福州话韵母系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韵母音值与声调的密切关 系。一部分韵母在阴平、阳平、上声、阳入(以下称为 A 类调) 两种韵母音值以单字音声调为条件互补分布。陈泽平(1984)将分 布在 A 类调的韵母音值称为 “本韵” , 分布在 B 类调上的音值称为 “变 韵”,并用历史比较法证明了“变韵”是以声调为条件的历史音变 的结果。本文打算换一个角度,借用生成音系学的“底层”和“转 换”的观念,解析福州话的韵母系统。 是一种音值;在阴去、 阳去、 阴入 (以下称为 B 类调) 是另一种音值。
4
语言学论丛(第四十七辑)
高 低 前 圆
+ + –
i
+ +
y
+ –
u
e

ø

o
– –
a + –
(ɒ) + +
音 [a] 和 [ɒ],在“前”和“圆”两对特征上都有不同,其中一对其 实是羡余的。只要增加“在低元音音段的条件下,特征‘前’的值 与特征‘圆’的正负值相反”这一条规则,就可以由特征“圆”的 值生成出特征“前”的正负值。①如果不考虑两对特征在音系中的 作用, 也可以选择 [± 前 ] 作为区别特征而把 [± 圆 ] 作为羡余特征, 但后面我们将证明,前一种处理才是合理的。 这个元音集合中高低区别多于前后差异,前元音多于后元音, 高元音多于低元音,低元音不分前后,符合一般语言的共性。圆唇 元音多于不圆唇元音是福州方言的特色。 分布在 B 类调的“变韵”是受限的,与 B 类调的单字调值捆 绑在一起。福州话的连读字组只有末位不变调,非末位一般都要变 调。单字音为 A 类调的字,无论变调与否,韵母音值都不变;而 单字音为 B 类调的字一旦调值改变, 韵母音值随之改变, 变得与 “本 韵” 相同。 因此, 我们认为受限的 “变韵” 音值不属于底层音系表达。 经过上述的分析处理, 得出福州话底层音系表达的韵母表如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