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视角下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开发视角下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

文章作者:罗永常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编辑:原生态民族研究中心点击数:1300 加入时间:

2010-11-1 12:35:28

一、前言

“原生态民族文化”,是指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地理或历史等原因,当地民俗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影响,仍然保存着一种较原生的、未经改变的传统民族文化[1]。在我国,越是偏远、封闭、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就越具有原生态的特点,保存的原生态文化也相对丰富而完整。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掀起了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热潮。旅游开发虽然顺应了当代文化体验的旅游需求,但由于这类社区的特殊性及其固有的一些制约因素,旅游开发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难题。比如开发品位不高、深度开发不够、旅游综合效益差、开发带来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过度性开发引起的商业化、庸俗化等诸多问题,许多景点生命周期十分短暂,难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黔东南州是我国三十个自治州中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谐生活着33个341.4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171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19%,侗族134.2万人,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5.8%,是全国苗族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黔东南州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生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这里有刚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天籁之音”——“侗族大歌”,有全国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全国最大的侗寨——黎平肇兴,有国家级文物—从江增冲鼓楼和郎德建筑博物馆,有中挪政府共建的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台江姊妹节,有粗犷奔放的“东方迪斯科”——返排木鼓舞。在黔东南的一个个“苗乡侗寨”里,几乎都还保存着独具特色、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节日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婚俗文化、民族歌舞文化,被国内外游客赞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亚洲有两个,另一个是中国西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先生称他2002年秋的黔东南之行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荣幸的一次体验,黔东南这个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地”。

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黔东南的最大优势。依托这一优势,地方政府已经把“建设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作为黔东南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并确定了“原生态黔东南”的旅游形象,全方位营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氛围。由于来黔东南搞旅游规划的大多是外地学者,对黔东南少数民族社区和独特文化的了解先天不足,又限于时间和成本,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深入研究黔东南民族文化,对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系统研究不足。这样,搞旅游的不能深入研究本土文化,而搞文化的又难以介入旅游开发,造成目前黔东南很多旅游规划中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部分的研究明显不足,旅游开发实践中缺乏基于系统研究和黔东南实际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方案。尤其对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理念与目标、文化要素的旅游产品转化、旅游项目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不足,使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难题,在保护和开发的两难决策中带来了浅层次开发、文化破坏、示奇媚俗、过度商业化等诸多问题。一些学者对原生态文化的旅游开发提出了置疑。

本文在客观认识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就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目标、理念与开发原则进行初步探讨。

二、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民族文化因素。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多种多样,包含了原生态社区的环境及其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各类资源。“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就是以原生态社区环境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享受乡野田园风光为动机,融观赏、考察、体验、度假、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2]。

在黔东南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既包括显性文化要素(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等)、隐性文化要素(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显性与隐性的混合文化要素(家庭婚姻、人生礼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节庆节日、民间艺术等)。这些都是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人们在文化上追求多样性与变异性的消费心理需求,对国内外的游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并非所有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要素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能作为旅游资源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其中最具开发价值的有:民族建筑:在黔东南的民族村寨里,不论是建筑材料、村落选址、村寨布局、寨门设立、内外交通、内部结构和布局、主要功能区划、重要公共建筑物的类型及其位置、防御设施,还是建筑构件、风格特征、功能结构、技术工艺等,都显示出鲜明的环境特征和民族特征,都可供旅游开发和利用的。代表性的有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寨门、戏台、踩鼓堂、凉亭、禾凉、禾仓等,苗族的吊脚楼、美人靠等。侗族鼓楼、风雨桥更是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民族建筑艺术的瑰宝”、“传统建筑国宝的奇葩”,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族服饰: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因而服饰文化也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黔东南很多传统乡村的民族服饰往往是自纺自织、自漂自染、自剪自裁、自缝自绣,有自己一整套的服饰制作工艺和程序。黔东南的民族服饰不仅种类繁多,形式古老独特,而且往往造型独特、做工精细、色彩丰富、富于想象,尤其是在服饰上各种图案中蕴含着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因而服饰文化常常成为一个民族旅游村寨不可缺少的资源条件和最大亮点之一。黔东南苗族支系繁杂,每个支系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苗族自称“蒙”或“嘎内”,意思是“擅长桃花刺绣的民族”和“喜欢穿金戴银的民族”,不难想象这里服饰文化的多姿多彩。据统计,黔东南的苗族服饰多达30余种,尤其是女子服饰令人眼花缭乱。女装一般有简装和盛装之分。简装即便装,为日常装扮,质料比较粗糙,制作也比较随便,佩戴的饰物比较少;盛装是苗族女性的礼服,有的地方还有头等盛装和次等盛装的差异,材料精致,制作精良,佩戴各种饰物,多在节日、祭祀、婚嫁时穿着。侗族服饰亦很有特色,近代侗家人大多靠棉花织布制衣,从原料的生产到侗布的纺织、印染,再到成衣的加工制作,均出自侗家人之手。现今很多侗族村寨家家户户都仍保留着纺纱织布的生活传统,尤其以侗布的制作更显复杂而精细。一尺侗布的诞生,可以说千锤百炼:纺织成普通布料之后,要反复地染色、漂洗、晾晒成黑紫色,再以牛皮制成的胶水上胶定色,最后用木槌反复捶捣,直至表面发光发亮为止。因此侗布的制作过程往往成为侗族村寨一道特色风景。

与服饰相伴生的使黔东南各民族的丰富多彩的银饰、蜡染、纺织、刺绣工艺和技术。银饰和刺绣是苗族侗族传统服饰的精华部分。在苗侗人看来,银饰是财富的象征。黔东南银饰数量之多、品种之繁杂、工艺之精巧,在中国也首屈一指。苗族的女子们从7岁起就开始在妈妈、姐姐、嫂嫂们的指导下学习挑花绣朵,直到戴上老花镜时,还在不停地绣。侗家的女孩子更是从八九岁就开始学习纺纱、织布、染色、织绵和刺绣,并一直以此为业余时间的生活,直到出嫁前亲手做好自己一生和未来儿女需要穿戴的衣物。她们的一生中,约有一半时间在绣花。苗侗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甚至完全可以与四大名绣相媲美。

黔东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银饰、蜡染、纺织、刺绣工艺和技术,也是开发民族旅游商品、提升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资源。

民族节日与习俗:黔东南的节日与习俗最具特色,也最吸引人,其娱乐性、文化性、参与性特征使之成为提高民族旅游文化品位、产品档次、体验深度的重要资源,也比较早的受到关注。黔东南地区是名符其实的“百节之乡”:既有政府组织的大型节庆活动(比如凯里国际芦笙节、黎平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