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两个基本派别: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史观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
艺术、科学、宗教观点及其形式,也包括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
观反映。
●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揭示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
@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智力的人。
劳动者要素是生产力中唯一能动、首要的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以改造、作用劳动对象的各种物质体系,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主要包括劳动工具(骨骼系统);人所掌握的自然能(肌肉系统);劳动对象容器(脉管系统)以及劳动所需的其它物质条件。
劳动对象是指生产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是人们将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对象。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的纯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物。
@生产力的特征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
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人们只能在既定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而不能自由地选择。
此外,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性。
☆生产力具有社会历史性
个人的劳动能力是生产力的构成的要素和基础,但生产力绝不是个人劳动能力简单相加之和。
生产力是个人劳动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分工、协作等中介环节而形成的社会合力。
@生产关系概念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经济结构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的两种类型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1.私有制
2.公有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内容: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促进生产力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阻碍生产力发展。
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思想和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组织。
分类1.政治上层建筑2.思想上层建筑
@国家分为国体政体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
国体是国家的本质,政体是国家本质的表现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国体与政体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规律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应经济基础,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发展过程的始终,制约着其它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及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的社会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另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
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革命性改革,二是改良性改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产生的主要途径: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定义: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资本论》为什么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论》论的是资本,资本是能够自行增殖的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并表现在货币上。
➢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在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资本主义矛盾都是从商品的矛盾发展起来的。
(二)、商品的两因素
1.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财富
2. 价值和交换价值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交换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二者是商品的两因素或两种属性,是矛盾统一体。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生产不同质的使用价值
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范畴),商品交换的必要条件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范畴),历史范畴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统一性,二者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两因素的关系: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
纽:
➢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为剩余价值奠定了基础;
➢为其它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决定价值量的因素①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②与劳动复杂程度的关系----成正比
③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成反比
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关系: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含义: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意义: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商品生产者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价值量与劳动复杂程度的关系
1.概念: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2.区别:社会分工、科技发展的差别及在生产中应用程度决定。
3.换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在市场竞
争中自发形成的。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
劳动生产率
❖概念: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表示方法: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生产单
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参见p127页。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
现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决定规律---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交换规律----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价格以价值为基础,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从短暂和个别现象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从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一般作用: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为什么??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产生的消极后果: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货币的起源及其实质
➢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和交换的发展揭示货币的本质。
➢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当货币出现后,表现为价格。
从交换看:物物交换,存在时、空、需要的矛盾。
“供求双方的巧合”
@货币的职能
职能:作为国际价值尺度、购买手段、支付手段、平衡贸易差额、财富转移。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涵义: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特点:必须是现实货币,
问:为什么??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W——G——W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经济危机在形式上具有可能。
➢货币形态的发展经历了实物货币、贵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阶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是派生职能。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
➢概念:是以交换为目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
➢产生条件:社会分工(前提条件)和私有制(决定性条件)。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矛盾解决:商品交换。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私有制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二者矛盾:私人劳动不一定在事实上或数量上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二者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
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区别
公式起终
点
目的作用结果共同点
货币
W-G-W不同
的W 取得
使用
价值
交换
的媒
介
被花掉都存在买和卖、W
和G、买者和卖者
的对立等
资本
G-W-G 'G
取
得价
值
价值
增殖
流会并
增值
货币与资本本质区别:看能否带来价值
结论: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总公式:G —W—G '(=G+△G)
因为它适用于产业、商业、借贷资本等一切资本形式
资本总公式矛盾: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等价交换)相矛盾,表现为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又不能不(离开)流通领域产生。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A 、等价交换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B、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产生”: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不会增殖。
解决矛盾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有人身自由;一无所有
@资本主义所有制
所有制: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生产资料归谁占有、支配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手段):资本家消费劳动力过程,生产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过程),特点见p136.
价值增殖过程(目的):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抽象劳动形成价值过程),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工人的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价值
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
结论: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资本所有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及意义
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会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V: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身价值量,使价值增殖。
划分标准:在价值增殖中作用。
➢划分意义:
①揭露了剩余价值的实质和真正来源,即只有V能带来m。
②为考察资本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概念:
公式:
结果: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再生产理论
概念: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类型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内容: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概念:
公式:
结论:
概念:
公式:
结论: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基本实现条件:
Ⅰ(V+ m )=ⅡC-----两大部类之间交换
➢派生实现条件:
Ⅰ(C+V+ m )= ⅠC+ⅡC ---生产资料价值补偿
Ⅱ(C+V+ m )= Ⅰ(V+ m )+Ⅱ(V+ m )----消费资料价值补偿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规模扩大、外延式)
1)前提条件和假定条件(假定条件与简单再生产一样)
➢前提条件:要有积累,包括货币积累,即m资本化和物质积累,追加的生产、消费资料
用公式表示为:
Ⅰ(C+ V+ m )>ⅡC+ ⅠC -----生产资料积累
Ⅱ(C+V+ m )>Ⅰ(V+ m /X)+Ⅱ(V+ m /X)-----消费资料积累
其中:m /X ---- m中资本家个人消费部分;(m-m /X)-----m中用于积累部分
公式可简化为:
Ⅰ(V+ m )>ⅡC -----生产资料积累
Ⅱ(C+ m-m/X)>Ⅰ(V+m/X)-----消费资料积累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开端公式(年初)
Ⅰ4000C + 1000V+1000m =6000
Ⅱ1500C + 750V + 750m =3000
➢扩大再生产要求追加生产资料,即Ⅰ(V+ m )>ⅡC
或Ⅱ(C+ m-m/X)>Ⅰ(V+m/X),这里余500 。
设:ⅠC:V=4:1 积累率s′=50% m′=100%
ⅡC:V=2:1 m'=100%
●重组公式
Ⅰ4400C +1100V + 500 m/X =6000
Ⅱ1600C + 800V + 600 m/X =3000
@剩余价值的分配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概念: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 用P表示
利润的形成: 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形成利润.
m p : W=C+V+m W= K +m m= W-K
P= W - K
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剩余价值和利润是同一个东西,量上相等;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
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
平均利润
商业利润
概念: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来源途径: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形成的价差
质:产业工人创造的m, 是m的转化形式。
量:p(平均利润)为什么??
平均利润个生产价格的调整;
P ′= 社会m总额/(产业资本总额p +商业资本总额h )生产价格= k+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