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结构名词解释

土壤结构名词解释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中各种颗粒的排列方式和粒间的联系,可被观

察和感知的土壤形态的总和。它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及

土壤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了解土壤结构有助于优

化土壤管理和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土壤结构主要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等方面。土

壤颗粒可以分为砂、粉砂、粉土和黏土四种类型。砂颗粒较大,粉砂

颗粒次之,粉土颗粒更小而且形状不规则,黏土颗粒最小但最为细腻。这些颗粒的排列方式决定了土壤的结构类型。

土壤结构类型可以分为状结构、块结构、粒结构和块粒结构四种。状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缺乏明显的粘聚力,颗粒独立存在。块结构

是指土壤颗粒以块状聚结,这种结构可以由生物催化、干湿循环、波

动冲击等作用形成。粒结构是指土壤颗粒间存在一定的粘聚力,但缺

乏块状聚结。块粒结构是指土壤颗粒既有块状聚结,又有颗粒间的粘

聚力。

土壤结构对土壤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状结构的土壤通透性好,

适合作为水稻等作物的种植基质。块结构的土壤孔隙大,利于水和空

气的渗透,便于植物的根系生长。粒结构的土壤颗粒间有较多的粘聚力,保水性能较好,更适合种植干旱地区作物。块粒结构的土壤既具

有较好的通透性,又具备良好的保水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结构还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土壤结构密度直接

影响土壤中含水量和氧气的扩散。在疏松的土壤结构下,土壤孔隙较多,水分较容易渗透并分布均匀,氧气也更容易进入土壤内部。而在

紧实的土壤结构下,液态水和氧气的渗透性能较差,从而影响作物对

水分和氧气的吸收与利用。土壤结构还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降解速度

和养分释放速率等过程,从而影响养分循环和植物的养分吸收。

另外,土壤结构对土壤生物性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具有重要

影响。不同的土壤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微环境条件,容纳不同类型和数

量的微生物和根系,从而影响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较

好的土壤结构能提供适宜的土壤质地和水分条件,利于植物根系的生

长发育,促进土壤生物活性,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了解土壤结构并采取相应的土壤管理措施对于优化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生产中,可通过改

善土壤结构来增加土壤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和抵御

病虫害的能力。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重视土壤结构的恢复和

保护可以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水质净化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对土壤结构的深入研究和科学管理是保护土壤资源和实现可持

续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江西农大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安全农产品:指在当今认知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指使用安全的投入品,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使用特有标志的安全农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安全农产品。 有机农产品:是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全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现象和生态学原理,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而秤出来的农产品。 有机农业:是指按照有机农业标准,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为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

的能量循环。 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的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退化。 土壤流失:是指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失作用。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称作自然侵蚀。 土壤盐渍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土壤潜在盐渍化的表象化。由于不恰当的利用,使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岩浆岩:地球内部呈熔融状的岩浆上侵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和凝固所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土壤次生潜育化:是指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主要是水稻土)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土壤侵蚀模数:是指系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 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对土壤进行分门别类。 单个土体:是指能进行描述和采样,从而能据以鉴定所有土层的特性和排列,以及其他一系列特征变异的最小土体。 土壤分类学:是指土壤分类学是研究和描述土壤和它们之间的差别,探讨这种差别的因果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去建立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3、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6、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土壤地理学名词解释复习

1.土壤质地:各个粒级的土壤颗粒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 2.土壤剖面:地表至母质或母岩的土壤垂直断面。 3.土被结构:地球陆地表面连续分布的土壤状如被覆,故称之为土被,而土壤群体组合的空间格局或空间构型,简 称为土被结构。 4.土壤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性胶体,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 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5.土壤结构:土壤中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成为土壤结构 6.土壤地理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土壤科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主要内 容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 7.土壤潜育化过程:主要是在土体在水分饱和、强烈嫌气条件下所发生的还原过程; 8.淋溶土:土纲的一个名称,土壤形成过程中淋滤作用,有粘化层。 9.富铁土:是分布在世界亚热带地区,中度富铁铝化作用的土壤类型,含有低活性富铁层,其成土过程是盐基强烈 淋失,明显的脱硅作用,铁铝氧化物富集。 10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聚合土体。 12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通常把与土壤有直接联系的母岩风化物或堆积物成为物质。 13门塞尔颜色系统:一种科学化描述土壤颜色的标准色卡比色法,命名系统用颜色的三个属性色调、量度和饱和度。 14土水势:是指单位水量从一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同温度而处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 15 CEC: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胶体所能吸附的各种阳离子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 来表示。 17单个土体:土壤剖面的立体化,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体积最小,横切面积面积近似六边形,面积一般为1-10平方米。 18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是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 20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000毫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是土壤中高度分散的部分。22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9壤风化淋溶系数:即ba值,指的是母质或土壤中各种盐基的氧化物与氧化铝的分子比值。B代表Na2O、K2O及CaO、MgO分子数之和;a代表Al2O3的分子数。 10土壤风化指数:是指通过淋溶层和母质层中氧化钾与氧化钠的比值,了解土壤矿物质风化程度。(土壤风化指数越小,说明它的风化强度越强) 13浆岩:由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4沉积岩: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各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先形成的沉积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的岩石。 15变质岩: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和化学活性物质的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 16风化作用:是指地表的岩石矿物,遇到了和它形成时截然不同的外界条件而遭到破坏,使其内部的结构、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17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是指由物理作用(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摩擦力等物理因素)使岩石矿物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18化学风化:化学风化也叫化学分解作用,主要是指岩石矿物在水、氧、二氧化碳等风化因素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 19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岩石中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的机械性破碎和化学分解过程。 20水解作用:岩石矿物在水分、二氧化碳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的分解,使岩石矿物遭到破坏,并把养分释放出来的这种作用称为碳酸化作用。 22坡积物:山坡上部风化的碎屑物质,经雨水或雪水的侵蚀冲刷,并在重力作用下,被搬运到山坡的中、下部而形成的堆积物,称为坡积物,多分布在山坡或山麓地带。 23冲击母质:指风化碎屑受河流(经常性水流)侵蚀、搬运,在流速减缓时沉积于河床的沉积物。 24黄土母质:黄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沉积物。黄土为淡黄或暗黄色,土层厚度可达数十米,粉砂质地,粗细适宜,通体颗粒均匀一致,疏松多孔,通透性好,具有发达的直立性状,含有10%~15%的碳酸钙,常形成石灰质结核。

土壤学名词解释

1.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1.2土壤肥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 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2.1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2.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的。 2.3同晶置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1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3.4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4.1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 4.5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4.6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4.7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5.7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5.9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同一温度下,由土壤脱湿过程和土壤吸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7.4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7.5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的循环。 8.2有机质聚集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物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8.4钙化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8.5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集聚的过程。 8.8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啧水,受到有机质嫌 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 原,形成灰蓝——灰绿 色土体的过程。 8.9潴育化过程:土壤渍 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 动,土体中干湿交替, 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 氧化还原反应交替,结 果在土体内出现绣纹, 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 胶膜等物质。 8.10熟化过程:在耕作 条件下,通过耕作,培 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 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 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 方面转化的过程。 9.1土壤剖面:是一个具 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 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 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对深 度为止。 9.2土体构型:是个土壤 发生层在垂直方向有规 律的组合和有序的排列 状况。 9.3硅铁铝率:土壤或粘 粒中SiO 2 或Al 2 O 3 的全量 分别除以各自的分子 量,以求的两者的分子 比。 10.3土壤阳离子交换 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 换的阳离子的容量。 10.4盐基饱和度:交换 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 换量的百分数。 11. 1活性酸:指的是与 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 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 子。 11.5土壤缓冲性:土壤 抗衡酸,碱物质,减缓 PH变化的能力。 12.2氨化作用:在微生 物作用下,各种简单的 氨基化合物分解成氨。 12.3硝化作用:土壤中 铵态氮在亚硝化和硝化 细菌作用下转化为硝态 氮的过程 12.12土壤养分的强度: 土壤溶液中养分离子的 浓度。 12.13土壤养分的容量: 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总 量。 12.14土壤养分的缓冲 容量:土壤固相维持溶 液中养分强度的能力。 14.5上塑限:土壤因含 水增多而失去塑性,并 开始成流体流动时的土 壤含水量。 14.6下塑限:土壤呈现 塑性的最小含水量,也 是土壤半固态结持性和 可塑结持性的临街含水 量。 15.4土壤环境容量:在 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 作为多种化学元素的载 体,具有贮存表生带化 学元素的功能。 15.5土壤退化:土地 (壤)数量减少和质量 降低 15.6土壤次生盐渍化: 土壤潜在盐渍化的表象 化 15.7土壤质量:土壤在 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 产,保障环境质量,促 进动物与人类与人类健 康行为的能力 1.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 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 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1.2土壤肥力:土壤供应 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 能力。 2.3同晶置换:组成矿物 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 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 替代二晶格构造保持不 变的现象。 3.1土壤有机质:存在于 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 机质,它包括土壤中各 种动,植物残体,微生 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 各种有机物质。 3.4菌根:存在于一些树 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 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 的共生联合体。 4.1土壤容重:田间自然 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 体的质量或重量。 4.6土壤机械组成:根据 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 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 量。 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 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 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 量。 5.7土壤水吸力:土壤水 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 下所处的能态。 5.9滞后现象:对于同一 土壤,即使在同一温度 下,由土壤脱湿过程和 土壤吸湿过程测得的水 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称为滞后现 象。 7.4地质大循环:地面岩 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 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 产生成岩作用。 7.5生物小循环:植物营 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 之间的循环。 8.2有机质聚集过程:在 木本或草本植物下,有 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 过程。 8.8潜育化过程:土壤长 期啧水,受到有机质嫌 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 原,形成灰蓝——灰绿 色土体的过程。 8.9潴育化过程:土壤渍 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 动,土体中干湿交替, 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 氧化还原反应交替,结 果在土体内出现绣纹, 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 胶膜等物质。 10.3土壤阳离子交换 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 换的阳离子的容量。 11. 1活性酸:指的是与 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 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 子。 14.2粘结性:同种物质 或同种分子相互吸引而 粘结的性质。 15.4土壤环境容量:在 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 作为多种化学元素的载 体,具有贮存表生带化 学元素的功能。 15.5土壤退化:土地 (壤)数量减少和质量 降低 15.7土壤质量:土壤在 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 产,保障环境质量,促 进动物与人类与人类健 康行为的能力 1 下列矿物中属于次生 矿物的为(方解石) 3不属于耕作土壤剖面 的发生层次为(表土层 2 下列风化过程不属于 化学风化的为(水蚀) 3. 土壤物理性粘粒的 直径范围是(<0.01) 4. 改良酸性土壤经常 使用的是(石灰 5. 土壤有效含水范围 (%)为(田间持水量- 凋萎系数 6. 使土壤颜色呈现黑 色的物质主要是(A)腐 殖质 7. 某土壤含水量为 20 %土壤容重为 1g/cm3, 土壤总孔隙度 为 50 %则土壤固液气 相的容积比为(5:2:3 8. 相对于大气 , 土壤 空气中下列气体成分中 含量较高的为(CO 2 9. 碱性土壤的 pH 值 范围是 (7.5-8.5 10. 对植物无效的土壤 水分类型为(吸湿水 11. 土壤物理性质相对 最好的土壤结构类型为 (团粒 12. 确定土壤酸碱性所 依据的土壤酸度类型是 (活性酸 13. 不属于土壤矿质化 过程的为(腐殖质化 14. 自然界最难风化的 矿物种类为 (石英 15. 在酸性条件下仍能 很好地发育的土壤微生 物种类是 (真菌 16. 不属于自然土壤剖 面的土壤层次为 (腐殖 质层 17. 不属于盐基离子的 是(Al 3+ 18. 下列阳离子交换最 强的是(H+ 19. 在胶体种类中属于 2:1膨胀型的是(蒙脱石 组 20. 下列不属于岩浆岩 的是(页岩 21. 下列矿物硬度最大 的是(黄玉 22.土壤中占土壤全氮 含量做多的是(有机态 氮 23.玉米叶尖发黄一般 是缺哪种元素(N 24.Cl-离子的负吸附最 大的是(Na+ 25.耕作方式有利于保 持土壤水分(中耕 26.哪种离子过多,会使 土壤胶体分散,不易凝 聚,不利于团粒结构的 形成。(Na+ 27.下列哪项不会使土 壤水分含量上升(地表 水径流 28.土壤吸附性能的类 型不包括(可变性吸附 29.哪项不是增加土壤 有机肥的途径(撒草木 灰 30.下列土粒粒径最小 的是(黏粒 二判断题 1.国际土壤质地分类制 把土壤分为砂土、壤土、 黏土三类以及十二小 类。(N) 2.土壤酶活性是作为土 壤肥力水平的较好指示 指标。(Y) 3.土壤中HA/FA比值越 大说明土壤结构越复 杂,反之土壤结构越简 单。(Y) 4.土壤有机质能减少土 壤中农药的残留量和重 金属的毒害。(Y) 5土壤密度是指包括土 壤空隙在内的单位容积 固体土粒质量。(N) 6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当 量孔径成正比。(N) 7土壤膜状水的外层和 吸湿水均可被植物吸收 利用。(N) 8毛管水上升的速度与 毛管的孔径成正比,与 上升距离成反比。(Y) 9土壤水分处于某一位 置时的势能称为土水 势。(N) 10砂土空隙多于壤土, 壤土多于黏土,故饱和 导水率是砂土>壤土>黏 土。(Y) 11土壤热量全部来源于 太阳辐射能和生物能。 (N) 12土壤受热升温或失热 冷却的难易程度来表示 土壤热容量。(Y) 13土壤中氮素可分为无 机态和有机态两大类。 (Y) 14不同有机质的腐殖化 系数都相同。(N) 15施用少量的石灰可以 大幅度的改善土壤酸碱 度。(N) 16一般农业土壤表层含 氮量为0.05%~0.3%。(Y) 17有机胶体对酸碱的缓 冲能力比无机胶体要 高。(Y) 18在酸性条件小,锌的 有效性很高。(Y) 19土壤有机质大部分不 与矿质土壤结合,独立 存在于土壤中。(N) 20植物只能利用土壤表 层的水分。(N) 1.土壤肥力因素有 水、肥、气和热。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 系统分别为岩石圈、 土壤圈、水圈、生 物圈、大气圈。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 有太阳辐射能、生物 热和地热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 素主要有有机质、土 壤质地、交换性阳离 子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 类型主要有水土流 失、土壤酸化、土 壤盐碱化、 土壤污染等。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 别是母质、生物、地形、 时间、气候。 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 为盐基离子和致酸离 子,其中,Al3+为致酸离 子,NH 4 +和Ca2+为盐基离 子。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 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 大量养分元素和微量养 分元素。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 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 基地? 答:(1)土壤的营养库 作用:土壤是陆地生物 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 源;(2)土壤在养分转 化和循环中具有重要作 用;(3)土壤的雨水涵 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 水库;(4)土壤对生物 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 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的生物群;(5)土壤在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 具有重要作用。 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 有何关系? 答:(1)土壤空气能促 进或抑制作物根系生 长;(2)土壤空气能促 进或抑制种子萌发; (3)土壤空气能促进或 抑制微生物活动,从而 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 收;(4)土壤空气能增 强作物抗病性。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 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 用? 答:(1)生物在土壤结 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2)生物在 土壤养分积累、分解、 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3)植被类型的 演变会引起土壤类型的 演变;(4)微生物在土 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中 起重要作用。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土壤soil: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2.土壤圈pedospere:土壤在地球表面以不连续状态分布于陆地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称为土壤圈 3.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 4.农业 :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5.大气圈aerosphere :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越向上空气越稀薄,并逐渐转化为宇宙空间。 6.生物圈 (biosphere) :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7.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8.土壤学soil science: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9.土壤剖面构造: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10.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 1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地核(Core):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 13.地幔(Mantle):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14.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叫地质营力。 第二章土壤的物理性质与过程 1.土粒密度soil particle density :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土粒质量。2.土壤容重 soil bulk density: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质量。 3.土壤孔隙度(孔度)soil porosity:指单位土壤容积内各种大小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数。4.孔隙比pore space ratio :孔隙体积/土粒体积 5.质量含水量mass water content: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重量含水量6.干土:指在105度条件下烘干24小时的土壤 7.容积含水量volumetric water content即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分数 8.土壤颗粒soil particle:是指在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及土壤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碎屑物质,它是构成土壤固相的基本组成。 9.单粒single particle :在土壤固相中单个存在的矿质土粒。 10.复粒:compound particle:是指在土壤固相中由多个单粒相互聚集在一起的的矿质土粒。11.当量粒径equivalent diameter :一般与某粒级土壤颗粒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代表土壤颗粒的大小,故称为当量粒径 12.石砾cobble、gravel: 大于2mm的土粒。 13.沙粒sand 14.粉粒silt 15.粘粒clay 16.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圈pedospere土壤在地球表面以不连续状态分布于陆地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称为土壤圈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 农业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大气圈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越向上空气越稀薄,并逐渐转化为宇宙空间。 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土被(Soil mantle)泛指陆地表面断续分布的土壤。由于成土因素的地域差异,土被的组成则呈现不均一性。 风化壳weathered crust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即是风化壳或成残积物。也有人把搬运后在堆积的风化产物称为堆积风化壳。t 土壤剖面指从地表到母质的垂直断面。 土宜谓各地不同性质的土壤,对于不同的生物各有所宜 土壤学: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组成。 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构造就是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大气圈aer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 水圈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 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地壳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核(Core)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 地幔(Mantle)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叫地质营力。 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 矿物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浆岩:指地球内部熔融岩浆上浸地壳的一定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地壳表面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后,在一定条件下胶结硬化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是沉积岩、岩浆岩经过高温高压或受岩浆侵入的影响,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以至化学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后形成的。

土壤结构名词解释

土壤结构名词解释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中各种颗粒的排列方式和粒间的联系,可被观 察和感知的土壤形态的总和。它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及 土壤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了解土壤结构有助于优 化土壤管理和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土壤结构主要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等方面。土 壤颗粒可以分为砂、粉砂、粉土和黏土四种类型。砂颗粒较大,粉砂 颗粒次之,粉土颗粒更小而且形状不规则,黏土颗粒最小但最为细腻。这些颗粒的排列方式决定了土壤的结构类型。 土壤结构类型可以分为状结构、块结构、粒结构和块粒结构四种。状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缺乏明显的粘聚力,颗粒独立存在。块结构 是指土壤颗粒以块状聚结,这种结构可以由生物催化、干湿循环、波 动冲击等作用形成。粒结构是指土壤颗粒间存在一定的粘聚力,但缺 乏块状聚结。块粒结构是指土壤颗粒既有块状聚结,又有颗粒间的粘 聚力。 土壤结构对土壤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状结构的土壤通透性好, 适合作为水稻等作物的种植基质。块结构的土壤孔隙大,利于水和空 气的渗透,便于植物的根系生长。粒结构的土壤颗粒间有较多的粘聚力,保水性能较好,更适合种植干旱地区作物。块粒结构的土壤既具 有较好的通透性,又具备良好的保水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结构还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土壤结构密度直接 影响土壤中含水量和氧气的扩散。在疏松的土壤结构下,土壤孔隙较多,水分较容易渗透并分布均匀,氧气也更容易进入土壤内部。而在 紧实的土壤结构下,液态水和氧气的渗透性能较差,从而影响作物对 水分和氧气的吸收与利用。土壤结构还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降解速度 和养分释放速率等过程,从而影响养分循环和植物的养分吸收。 另外,土壤结构对土壤生物性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具有重要 影响。不同的土壤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微环境条件,容纳不同类型和数

土壤专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空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 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 3. 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 之为土壤剖面。 4.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 持不变的现象。 5.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6. 有机质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一方面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 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所含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释放称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矿化过程。 7.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 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8. 粒级: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9. 质地: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10. 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体积(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 11. 土壤总孔度:在固体土粒之间,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孔隙。所有孔隙体积的总和占整 个土壤体积的比例,叫做土壤总孔隙度。 12. 毛管孔隙:毛管水(实际包括束缚水)占据的孔隙称为毛管孔隙。 ?13. 通气孔隙: 14. 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它是土粒(单粒和复粒)相互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 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15. 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 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6. 团粒结构:土粒胶结成粒状和小团块状,大体成球形,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称为团 粒。 ?17. 吸湿水:吸附于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子层的水。 18. 毛管水:受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的土壤水。 19. 悬着毛管水:在地下水较深的情况下,降水或灌溉水等地面水进入土壤,借助于毛管力 保持在上层土壤的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它与来自地下水上升的毛管水有时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上层土壤中一样,故称之为毛管悬着水。 20. 田间持水量:是指远离地下水面的土层达到最大悬着毛管水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最 小持水量”或“总持水量”。 21. 凋萎含水量: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22. 土壤有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 23. 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 出)的热量。 24. 土壤导热率:在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 过的热量焦耳数(λ)。 25. 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 厘摩尔数表示即cmol(+)/kg。 26. 阳离子交换作用:交换性阳离子在土壤胶体表面发生的交换反应称之为阳离子交换作 用。

土壤结构名词解释(一)

土壤结构名词解释(一) 土壤结构名词解释 1. 土壤结构 •定义: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在土壤中的排列、结合及组织形式。•示例:土壤结构可以分为团聚体结构、板结结构、粉状结构等。 不同的土壤结构对土壤的通透性、保水性和肥力等性质有重要影 响。 2. 团聚体结构 •定义:团聚体结构是指经湿润后,土壤颗粒聚集成团块的形态。 团聚体之间有空隙,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好。 •示例:黏土性土壤中的颗粒会因为粘性而聚集成团聚体,这种结构使土壤有良好的保水性和肥力。 3. 板结结构 •定义:板结结构是指土壤中形成坚硬板状的结构,使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受到限制。 •示例: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和过度耕作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板结结构的形成,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4. 粉状结构 •定义:粉状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呈细小、颗粒间隙较大、土壤整体呈粉末状的结构形式。 •示例:沙质土壤中的颗粒细小,使得土壤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但保水性较差。 5. 结构状况 •定义:结构状况是指土壤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状态,包括结构稳定性和疏松度等。 •示例:良好的结构状况意味着土壤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植物生长。 6. 砂粒组成 •定义:砂粒组成是指土壤中的颗粒主要为砂粒的程度。 •示例:砂粒组成高的土壤具有疏松的结构,透水性好,但保水性差。 7. 黏粒组成 •定义:黏粒组成是指土壤中的颗粒主要为黏粒的程度。 •示例:黏粒组成高的土壤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肥力,但通气性较差。

8. 壤土组成 •定义:壤土组成是指土壤中砂粒、黏粒和飘尘的相对比例。•示例:壤土组成合理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适合作物生长。 9. 结构破碎 •定义:结构破碎是指土壤结构被破坏、颗粒分散的现象。 •示例:强风和强降雨等自然因素,以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都可能导致土壤结构破碎,进而影响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以上为部分土壤结构名词的解释和示例说明,不同结构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了解土壤结构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资源和进行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高中自然地理土壤名词解释

高中自然地理土壤名词解释 土壤:地球陆地外表具有一定肥力 ,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具有自身的发生开展过程 ,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 界的纽带 ,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 ,并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土壤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且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的供给和协调养分 ,水分 ,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由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所引起的 ,因而也是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中的水、热、气、肥并不孤立 ,而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等。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和感觉来认识。土壤的这些特征是成土过程的反响和外部表现 ,以土壤的外部形态 ,可以区分土壤和风化壳的差异 ,也是区 别各土类的重要依据。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它是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构成的。这些土层大致呈水平状 ,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一般将这些土层称为土层或土壤发生层 ,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 发生层组合在一起 ,形成不同的土壤剖面。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粗细及其匹配状况 ,即土壤的组合特

征 ,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等。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胶结、接触情况。土壤结构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土壤新生体:是指土壤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物质〔物质重新淋溶淀积的生成物〕。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状可判断出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变特征。新生体包括化学起源的和生物起源的两种。 土壤侵入体:指由外界进入土壤的特殊物质。包括①岩石类中的碎石、砾石和巨石;②人为物质中的瓦片、碎砖块、陶片、玻璃、墓葬遗物、金属遗物等;③冰冻的冰成物 ,如冰胶纹、冰结核、冰透体、冰间层等;④生物遗存物 ,有动植物化石、动物骨、埋藏的植物根、软体动物的甲壳等。 土壤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及一些活的微生物。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土壤矿物质根本上来自成土母质 ,母质又起源于岩石 ,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 矿物。 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 ,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 ,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它们是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最初来源。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 ,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 ,是土壤固相组成局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数量虽少 ,但对土壤的理化性

土壤学全面的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 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 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 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 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I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3、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 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6、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17、土壤肥力: 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18、土壤孔隙度: 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9、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 20、土壤水吸力: 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时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土壤水吸力并不是指土壤对水的吸力!) 21、土壤容重: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 22、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具有肥力,能够为植物提供水肥气热等生长的环境条件。 23、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24、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是公婆成自 然环境的五大圈层之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也是联系无机界和有 机界的中心环节,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

土壤名词解释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中保持生物的生产力,维持环境质量,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 原生矿物: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形成的矿物。 硝化作用:指氨在微生物(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指土壤中的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后还原成为氧化二氮等气体逸失的过程。 根际效应: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不同。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的孔隙容积)的土粒质量。 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壤的干重。 土壤孔隙度:指单位土壤容积内各种大小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数。它表示土壤中各种大小孔隙度的总和。 地质大循环:指矿物质养分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 生物小循环:指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循环变化的过程。 土壤胶体:土壤中颗粒直径在1~100um之间(在长、宽、高三个方向,至少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的土壤固体颗粒。 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称为同晶替代。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的可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数量的百分数。 可变电荷:当土壤pH发生变化时,土壤胶体固相表面从介质中吸收或释放离子,从而使土壤电荷数量和性质发生变化,这部分随土壤pH变化而变化的电荷称为 可变电荷。 永久负电荷:因同晶替代作用产生的电荷不受介质溶液pH值变化的影响,且一般矿质胶体多带负电荷,故称“永久负电荷”。 土壤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直接显示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土壤胶体吸附的H+或AI3+所引起的酸度。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地球表层系统:指的是地球表层上屎大气对流层上界,下到海洋深处和岩石上部,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土壤圈和岩石圈组成的一个由非生物和生物过程叠加的物质体系。 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3.土壤质量:即土壤在生态界面内维持植物生产力、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或在自 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具有动植物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质、空气质量以及职称人类健康生活的能力。)4.养料库(矿质营养学说):土壤是植物养料的储存库,植物靠吸收土壤和肥料中的矿质养料而滋养。植物长期 吸收消耗土壤中的矿质养料,会使土壤库的矿质养料储藏量越来越少,为了弥补土壤库储量,可以通过施用化学肥料和轮作等方式如数归还土壤,以保持土壤肥力永续不衰。这一观点把土壤看做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养分和起无力支撑作用的介质,称为土壤“养料库”的概念。土壤学界把李比希的这一学说成为矿质营养学说。 5.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 6.土壤腐殖质(humus)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由非腐殖质物质和 腐殖质物质组成 7.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当土壤有机质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土壤中有机质流通量达到土壤有机质含量所需的 时间,称作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 8.微生物多样性(microbia了diversity):又称微生物群落结构,是指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种间差异,包括生理 功能多样性、细胞组成多样性及遗传物质多样性等。 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oil microbial biomass):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103μm3的生物总量,包括细菌、真菌、放 线菌和小型动物,但不包括植物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通常是以生物量碳的含量表示的。 10.菌根(mycorrhiza):高等植物根系与一类特殊的土壤真菌建立的共生体。 11.根瘤:是指原核固氮微生物侵入某些植物根部,刺激根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 12.土壤生物之间主要分为竞争、互生、共生、拮抗、捕食和寄生关系。 (1)竞争关系(competition):是生物之间存在的最广泛的关系,通过对食物、溶解氧、空间和其他共同需求的物质互相竞争,互相受到不利影响。 (2)互生关系(syntrophism):是指一种生物的生活(主要指代谢产物)创造或改善了另一种生物的生活条件。 (3)共生关系(symbiosis):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形态上形成了特殊的共生体,在生理上产生一定的分工,互相有利,甚至互相依存,当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种生物是便难以独立生存。 (4)拮抗关系(antagonism):是指一种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其他条件,从而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杀死其他生物的现象。 (5)捕食关系(predation):是指一种生物直接捕食另一种生物的现象。 (6)寄生关系(parasitism):一种生物需要在另一种生物体内生活,从中摄取营养才能得以生长繁殖,这种关系称为寄生关系。 13.土壤水的类型(P58) (1)吸湿水:把烘干土重新放在常温、常压的大气中,土壤的重量又逐渐增加,直到与当时空气湿度达到平衡为止,并且随着空气湿度的高低变化而相应的做增减变动,上述现象说明土壤有吸收水汽分子的 能力,在土壤中以这种方式被吸附的水称为吸湿水。 (2)膜状水:在土粒周围的吸湿水层外形成薄的水膜,以这种状态存在的水称为膜状水。 (3)毛管水(capillary water):借助毛管力吸持和保存土壤孔隙系统中的液态水,可以从毛管力小的方向朝向毛管力大的方向移动,并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 悬着毛管水:是指不受地下水源补给影响的毛管水,即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后土壤中所吸持的液态水。 支持毛管水:是指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 (4)重力水和地下水: 重力水(gravitational water):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强度超过土壤吸持水分的能力时,土壤的剩余引力基 本上已经饱和,多余的水就由于重力的作用通过大孔隙向下流失,这种形态的水称为重力水。 地下水(ground water):如果土壤或母质中有不透水层存在,向下渗漏的重力水,就会在它上面的土 壤孔隙聚集起来,形成一定厚度的水分饱和层,其中的水可以流动,称为地下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