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文言翻译(一):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全昌波

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原则、方法。

2、运用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进行文言文翻译。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下面我们以高中教材课文片断为范例,一起来学习理解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

文言文翻译的三个标准,即“信、达、雅”(忠实、通顺、美好)。

▲信,即“忠信、忠实”,对于文言词语的解释、翻译要正确无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注意通假字,注意偏义复词,注意一词多义,最忌望文生义,穿凿附会。文言文词语的释译要做到“信”,一是要根据语境加以推敲,使词语的解释恰切入理;二是多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寻求释译的依据。信的要求是考试起码要求,平时在做题时要注意“采分字词”。

▲达,即“通顺、流畅”,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做到文从字顺。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把简要的语句中省略的字眼补出来,而后译。二是要把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介词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进行语序调整,使之翻译起来“顺溜”。

三、对于某些文言语句的翻译须用“被字句”、“把字眼”来译。达的要求是考试的另一要求,平时我们做题后,要读一下自己译出来的句子,看是不是病句,句子通了没有。首先要力求自己译的没有错别字,没有语病。

▲雅,即“优雅、美好”,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这也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要求和最高境界。文言文翻译既要做到“信”,“达”,又要保持原文的文辞美,音韵美,即做到“雅”。

例文: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谏太宗十思疏》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八字: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对字译,字

词一一对应译,有的保留,有的翻译。所谓意译,是指直译没法翻清楚了,采用意译法,就是意思相同,表达用另一些词语。

例文: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

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概括为五个字:留、调、换、补、删。

一. 留

对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不必翻译。

例1.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观巴黎油画记》

例2.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二. 调

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例3. 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例4.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例 5.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而况人臣乎?《触龙说赵太后》

例6.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例7.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三. 换

1. 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8.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例9. 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雁荡山》

2. 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例10.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例11.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

3. 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意不同的词语。

例12. 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4. 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例13.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例14.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5. 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例1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

四. 补

1. 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例16. 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狱中杂记》例17. 道不通,天又大风。《赤壁之战》

2. 补出省略的成分。

例18.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论积贮疏》

例19. 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中山狼传》

3. 补出量词。

例20.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4. 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例21.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五. 删

1. 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例22.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2. 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例23.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例24. 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练习:运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原则及方法译出下列句子。

1、善恶要知更要断,知一善则断然为之,知一恶则断然去之,庶乎善日积而恶日远矣。

《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2、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人也。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人与期焉。此以诚实为本者也,故诚实者,田地之所守而君子之所贵也。

3、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日:“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

4、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5、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6、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

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参考答案:

基本标准例文:

[译文]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

基本原则例文:

(1)于是,又派遣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以防守边境,把匈奴击退了七百多里。匈奴人不敢再南下放马,士兵也不敢挑起战事报仇。

(2)天下已经安定了,秦始皇的心里,自以为关中地势的坚固,就象千里铜墙铁壁,真是子孙后代称帝万世的基业。

基本方法例句:

例1.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例2. [译文]深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例3.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例4. [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

例 5. [译文]国君的儿子,是他的亲骨肉啊。他们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劳的尊位和奉禄,而守着贵重的金玉,况且一般人呢?

例6. [译文]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

例7. [译文]遇到平素没有准备的冷僻字,就随即刻制。

例8.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例9. [译文]但从古以来的地图、文书,都没有记载。

例10.[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例11.[译文]这时,墨家学派东郭先生往北到中山国去求官。

例12.[译文]祖父、父亲积累而被子孙抛弃的,就不用说了。

例13.[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例14.[译文]将军擒曹操,应该在今天。

例15.[译文]知道自己和敌军的实际情况,打多少次仗也不会失败。

例16.[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例17.[译文]道路不通,天又刮起了大风。

例18.[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例19.[译文]因现在你竟这样地背弃恩德,就连父子的情分也没有了。

例20.[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例21.[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例22.[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例23.[译文]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例24.[译文]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练习答案:

1、对善恶不仅要认真,更要处理果断,知道了某种善事就要断然去做,知道了某种恶行就断然抛弃,这样才可能使善行日益积累而恶行日渐远离。

2、诚信是君子用来侍奉君主安抚百姓的。上天不说话,可是人们推崇它的高远;大地不说话,可是人们推崇它的深厚;春夏秋冬不说话,人们赞赏它的守时。它们都把诚信作为根本。因此诚信是天地奉行的准则,君子崇尚的品德。

3、楚国有一个名叫直躬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直躬将这件事报告荆王,荆王派人捉拿直躬的父秉打算杀了他。直躬请求代替父亲受刑。直躬将要被杀的时候,他对执法官员说:“我父亲偷了别人的羊,我将此事报告给大王,这不就是诚实不欺吗?父亲要被处死,我代他受刑,这不就是孝吗?像我这样既诚实又有孝行的人都要被处死,那么,我们国家还有谁不该被杀呢?”楚王听到这一番话,觉得有道理,于是赦免了直躬,没有杀他。

4、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杨子的邻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又请杨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6、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

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古典的特点,也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但是,由于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与文言文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翻译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古老的语言。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忠实原文。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 华丽的修辞和古老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点,以保持原文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通顺易读。虽然文言文具有优美的文学特点,但是现代 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方式与当时的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该尽量让译文通俗易懂、顺畅流畅,并符合现代人的表达方式。 3.不失本意。文言文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传达原文的意思和 内容。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始终关注原文的含义和内涵,并尽力使译文与原文相符合,保留原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符合读者需要。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原文,因 此翻译应该符合读者的需要。因此,在翻译时,应该考虑读者的背景、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实际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普通文本的翻译方法很相似。在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原文的含义和内涵。文言文常常使用metaphor, allusion, parallelism 和a host of other modes of communication that can make it difficult for non-native speakers to understand. 因此,在翻译之前,我们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以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和内涵。 2.逐词翻译。建议在翻译文言文时逐词逐句进行翻译。这 一方法可以帮助保持与原词的接触,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这样做的唯一问题是,可能会导致译文不够通顺。 3.注重整体翻译。即使逐词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原文,但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在整体上翻译原文。通过在整体上翻译文言文,可以避免出现文法体裁过于表面化的翻译方法,并生成更通顺、自然的译文。 4.保持特定的文化内涵。文言文中包含一些特定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在进行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点,包括宗教、文学和书法等领域的文化特点。 三、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完整版)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正确达意,必定依照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能够够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看作增补,特别句式的翻译也要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畅达。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正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理解畅达,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饶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添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节余、负担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别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地址,更好地吻合现代汉语的 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出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矛盾的内容。 [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增添一些成分,还 要注意“以”字的意思。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利害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加字法:古文一般都是单字词,用加字法改成双字词。 如: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其中“名余”加字为把我的名字取 为改字法:古文中有古今异议词 如上面例句的“余”在现代汉语中是“我” 改变序次法:注意改变倒装句语序 重要一点就是多练,练多了自己也会总结出方法,改写得更加驾轻就熟 一、录 “录”,就是把文言词句子中不用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用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 一类是特又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用 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用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说。这些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 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能够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说;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句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此刻、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说明;另一方面得依照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说。 三、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增补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 句很多,主若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增补进去。例句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④:“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语文学习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

语文学习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01、如何翻译文言文 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这里说的是注重平时练习所得,并非考场)。 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考场做题的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

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是指汉语中的古代文学语言。对于学习文言文的人来说,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为读者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一、翻译原则 1. 信、达原则 文言文翻译需要遵循信、达原则。即在保证译文准确、通顺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原文意思和风格的完整性和质感。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语境、背景和文化背景,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2. 知行合一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即翻译者需要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使译文准确、流畅、通顺、文雅。译文应该符合古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达到表意和表达方式上的最佳组合。 3. 立意平衡原则 文言文翻译还需要遵循立意平衡原则。即翻译作品的意象、主题、节奏等方面应与原作达到相对的平衡,使译作在传达原作思想的同时,保持语言的美感和准确性。

二、翻译方法 1. 理解文意,准确表达 首先,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景,理解原文的语法特点、语义、修辞等方面。根据原文的情境、主题和语言表达习惯等,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词汇,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2. 辩证处理 对于一些翻译困难的句子,翻译者需要辩证处理,根据上下文、文化背景、修辞手法和语法结构等,进行合理的翻译。如“夫”、“则”、“乃”等助词的处理,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合理理解 原文的意思。 3. 考虑文化背景 文言文作为古代语言,涉及到许多文化和历史背景。因此,在翻译文言文作品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考虑到原文所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惯,尽可能还原原文的文化内涵。 4. 重点突出 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文言句子比较复杂,其中的重点可能没有在句首或者句中体现。这时候,翻译者需要将重点突出,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 1、“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信”,就是译文要准确 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达”,就是译文 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3、“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 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 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2、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 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3、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 分辅之以意译。 三、关于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对、留、换、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要逐字逐句落实。 例1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崤之战》) 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 2、留:就是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2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天,临川王安石记。 3、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译文中应替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古今异义词) 例3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 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要求采用直译的方式,但遇到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出原文意蕴时,也可酌情采用意译。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而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固然要求考生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言材料的内容,但更要求考生能从微观上理解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现代汉语的差别。目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多是从前面阅读材料中选几个句子进行翻译,因此翻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并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为翻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第二步,按照词序,逐词落实,进行一句句对译。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第三步,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还要掌握一些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留、补、换、删、调、”五个字。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如: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补”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 复音词。 如: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2.文言文中与今已有差距的简练说法,要参照文中语句的含义作适当的补充。 如:焚百家之言。 不宜把“言”译为“话”,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又如: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这里的“言”不是“说”,而应译为“用文字表述、记载”。 3.一些铺叙繁笔,可凝缩简述。 如: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并吞八荒。 可缩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4.遇到文言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换”文言中有不少用语,现代虽然还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换用与之相应的现代说法。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地位低,见识浅),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译为旧事,前例)。 对通假字,要按本意去翻译。 “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译出,勉强翻译反而不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首先要忠实于原文。 2、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3、文字优美,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留】专用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处所、职称(职务)、器具等,可照录不译。 2、【补】在翻译时,补出原文省略的成分(所省的介词、宾语、主语、谓语、量词等)。 3、【删】删去不译的词(发语词、音节助词、无实意的虚词) 4、【换】翻译时将古代词换成现代汉语词(岁、吾、汝、抢……)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去、安、语、病、加、且……) 5、【准】译准古今异义词,译准文言文特殊句式。译准实词、蓄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6、【调】调整句子的语序,如谓语前臵、定语后臵、宾语牵制、介词结构后臵等。 7、【选】选用恰当现代汉语的词意译原文的词。 文言文中一词多意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三顾臣于草庐中”的“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有八条:①回头看;②看;③探问;④拜访;⑤顾惜、顾念;⑥考虑;⑦但、只是、⑧反而、却。例句中只能用义项④。 8、【意译】文言中比喻、借代、引申等义,直译会不明确,只能意译。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直译:黄头发和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都自得其乐。 意译:老人和小孩,都自得其乐。 9、【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1)“得无……乎(耶)”相当于现代汉语:能不……吗?恐怕……吧?莫非…… 吧? “不亦……乎”不也是……吗?岂不是……吗? 例句:览物之情,得无 ..说乎.? ..异乎.?得无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学而时习之,不亦(2)无以……无从……相当于现代汉语:没有用来……的 例句:河曲智叟亡以 ..致书以观。 ..应。家贫,无从 (3)有所……相当现代汉语:有……的人(事、物) 例句:A、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B、故有所览辄省记。 (4)无所……相当于现代汉语“没有……的人(事、物)” 例句: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②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5)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相当:“怎么样”、“怎么”、“怎么办”、“什么样”

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文言翻译(一):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全昌波 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原则、方法。 2、运用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进行文言文翻译。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下面我们以高中教材课文片断为范例,一起来学习理解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 文言文翻译的三个标准,即“信、达、雅”(忠实、通顺、美好)。 ▲信,即“忠信、忠实”,对于文言词语的解释、翻译要正确无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注意通假字,注意偏义复词,注意一词多义,最忌望文生义,穿凿附会。文言文词语的释译要做到“信”,一是要根据语境加以推敲,使词语的解释恰切入理;二是多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寻求释译的依据。信的要求是考试起码要求,平时在做题时要注意“采分字词”。 ▲达,即“通顺、流畅”,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做到文从字顺。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把简要的语句中省略的字眼补出来,而后译。二是要把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介词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进行语序调整,使之翻译起来“顺溜”。 三、对于某些文言语句的翻译须用“被字句”、“把字眼”来译。达的要求是考试的另一要求,平时我们做题后,要读一下自己译出来的句子,看是不是病句,句子通了没有。首先要力求自己译的没有错别字,没有语病。 ▲雅,即“优雅、美好”,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这也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要求和最高境界。文言文翻译既要做到“信”,“达”,又要保持原文的文辞美,音韵美,即做到“雅”。 例文: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谏太宗十思疏》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八字: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对字译,字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文言文的翻译是一个重要的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本文 将探讨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并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一、翻译原则 1.忠实原则 文言文是一种古老而庄重的语言,因此,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 风格和特点。在保持忠实的基础上,翻译应该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 内涵,而不是简单地逐字逐句地翻译。 2.准确原则 翻译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涉及专业术语或特定领域的文言 文时。翻译需要关注细节,并确保所使用的词语和表达准确无误,以 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 3.通顺原则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语序和 词语之间的关系。翻译应该力求通顺,使读者能够流畅地理解文言文 的原意。 4.文化原则

文言文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到文化 差异。译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以便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文化 内涵。 二、翻译方法 1.意译法 在面对一些难以直译的词语或句子时,可以采用意译法。意译是指 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根据上下文和读者的理解能力,将原文译为更 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2.注释法 对于一些复杂或生僻的句子,可以通过注释的方式来帮助读者理解。注释可以在文中适当地加入解释或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的意义。 3.比喻法 在翻译中,可以利用现代汉语中的比喻手法来诠释文言文的意思。 通过使用类比、隐喻等手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 的表达方式。 4.拆分法 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子或长句,可以采用拆分法来进行翻译。将长句 拆分为几个简单的句子,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消化文言文的意义。 5.参考法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创造,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化,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我们在语文上接触到了文言文,今日我给大家带来一些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美丽、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精确表达出来。 解释:“信”,就是译文要精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美丽。 留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全都。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敏捷翻译原文的词语,敏捷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状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 (一)针对实词 (1) 留。专出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c 以旌其所为 d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3) 意。文言文中的比方、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翻译文言文,2种方式,3个要求,6个方法(后有顺口溜)

翻译文言文,2种方式,3个要求,6个方法(后有顺口溜)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要读懂文言文,必须要先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呢?如不能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在理解起来,难度就会相当的大。所以,这一次,我将重点给大家讲述,如何翻译文言文。后面会有几个小练习,希望能帮助你深刻了解。只要你掌握这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都会有非常大的作用。在讲方法之前,或许大家有几个疑问:古人说话,用的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言文吗?为什么文言文言简而义丰呢? 其实,古人说话,虽不像我们今天说的是大白话,但也差不多。只是,古代没有录音机、摄像机,没能够留下音频视频资料,不能够确证罢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都是古人写的文字,因为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东汉蔡伦之前,没有纸,古人最先写字,都写在龟甲兽骨上,刻的难度很大,自然需要字越少越好。后来写到竹简木简上,难度低一些,但依然很麻烦啊。再后来有的写到丝绸、布上面,造价又比较高。 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也就是说,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古人在阅读的时候,也需要一个翻译的过程。 书归正传,我们今天来学习文言文,该怎么样来翻译呢? 一、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方式:直译和意译 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举一个我们以前在做练习中做过的例子: 见一黄雀为鹏枭(chi xiao)所搏,坠于树下,为缕蚁所困。(成语“黄雀衔环")见,看见;为……所,表被动;博,搏斗,击打;坠,坠落;为……所,表被动;困,围困。 这样,逐字逐句翻译过来,就是:(杨宝)看见一只黄雀被鹏鹰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徐永华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忠实表达原文的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译文明确通顺,没有语病。 雅:译文优美生动,有表现力,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要求将原文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之中。意译是指直译不够通畅,无法达意时根据原文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某些字句的落实。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留、换、补、删、调、推。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名、国号、典章制度及度量衡等专有名词,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可保留不变。如: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2015·江苏卷)

译文: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他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胡瑗”是人名,“太学”是学校名,“大儒”是对学者的称呼,均可不译,直接保留。 2、换。将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汉语,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如: 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2017全国卷) 译文: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 单音节词“好”可换为双音节词“喜爱”。文言词语“臧否”换成现代汉语“褒贬”,古今异义词“乱”换成“岔开”。 3、补。即把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出,如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谓、宾等成分,翻译时应当把这些成分补出来,使句意完整顺畅。如: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2016·全国卷) 译文:(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本辖区)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 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一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抓住关键实词 文言文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为主,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翻译时要准确理解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和特殊难解词语,并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 文言文中的关键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和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②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虚词不必译出,如发语词和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要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常用的成语和惯用语。同时,包括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2、“换”即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包括将古汉语的 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 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介宾短语后置句和定语后置句。 4、“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重点知识 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掌握六种翻译方法,包括留、换、调、删、补、变。其中,留指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换指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调指调整语序和词语顺序,删指删除无关紧要的内容,补指补全省略的成分,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还需注意七个关注点。首先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活用。其次是特殊句式,如判断句、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一、原则一个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要求学生对给定的文句逐字逐句的落实,竭力保留原文句式和语气的特点,力求风格与原文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都落实。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二、基本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 是指译文要力求准确,不歪曲原意。“达” 就是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做到明白通顺,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雅”就是要求译文力求文笔优美,“雅”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境界。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的表达原文的内容。下面举例说明。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这句中的“户”要译为“门” ,译为“窗户”是不对的。这就是“信” 。 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句话应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如果直译为“程度深啊,你不聪明” ,这就不通顺。所以我们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让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就是“达”的要求。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二章》)这句话如果直译则不太顺畅,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使句子变得畅达起来。此句译为“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这样的翻译就是“雅”的要求。 三、方法 1、增。即增补句中省略掉部分,如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等;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增补隐含在文中的,在今天必须表达出来的成分。注意:补出省略掉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此句中“一”后省略了量词,应补充出来,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2、删。即删去不译。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虚词。 如“之”字,当它当作音节助词时,它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这时就不要译出。“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卒子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这些“之” 是音节助词,翻译时可以不予考虑,直接译为:过了一会儿,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很悠闲/ 方仲永最终变成了常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如:“夫”字,放在句首为法语词,不译。“夫战,勇气也。”译为“打仗,靠得是勇气。” 二是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流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删去不译。 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此句中的“为”为重复词语,不必个个翻译。全句译为:总计一条小船,刻有五个人,八扇窗,还有箬篷、木浆、火炉、茶壶、画卷和念珠各一件。 文言文中像这样的表语气、表停顿、表承接的词很多。如“而”“以”“焉”“也”等,碰到这些词,都要考虑它是否应该删去。 3、留。对古今意义相对的词以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等古代专有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可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可译为“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品行端正, 4、变。对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汇句式要加以改变,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这要求我们在译文时要注意特殊的语言句式和词语的特殊用法。 例如: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鞭”这里有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鞭子打” 。全句译为:用树枝之类的“鞭子” 打癞蛤蟆十几下,把他赶到其他的院子。

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要依据三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要做到“忠实原文”(信)“表意明确”(达)“简洁优美”(雅)。 “忠实原文”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不可以遗漏,也不可以剩余, 要求字字落实。 “表意明确”就是要做到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畅达。“简洁优美”就是在翻译文言文时用简洁、优美并富裕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 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正确表达出来。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式 文言文翻译的方式平时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 则是依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吻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料原文词义。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易记住词义,可以累积文言词汇,感悟祖先写作习惯。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接,译文吻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畅、流畅、 好懂。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于初中生来说,只要能做到 畅达连接地用现代汉语照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 三、文言文翻译的详尽方法 在文言文中,因为古今词汇量的不一样,祖先用好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 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且祖先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好多特别句式。所以,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应学会一些翻译的详尽方法,这些详尽方法可以归纳为“四字法”,即“留”“补”“删”“调”等。 1.留 “留”,就是把文言词句子中不用翻译的词保留下来。文言文中不用翻译的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特别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 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同样不用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比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职远调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 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 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2.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增补进去。在 文言文中,省略句许多,主若是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 成分增补进去,使译文通畅、明确。比方: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向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居然特别惊诧,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 细地回答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翻译时将其增补出来,意思才明确。 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2011年武汉市《三国志·是仪胡综传》)——孙权把(吕蒙图袭关羽)这件事拿来问是仪,是仪认为这个计谋好,就 劝孙权听他的。 “权以问仪”中省略了“之”,即“权以之问仪”,翻译时要注意补出来。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_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原则_ 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一一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忠实原文、语句通顺、文辞优美,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要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具体来说,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实于原文。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要做到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真,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进行逐字逐淳,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使原文的每一个字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根据,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保持-致。 例如:原句:不赂者以賂者丧。(苏洵《六国论》)译文: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 所谓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 例如:原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将要对颛吏国发动战争。

文言文翻译要求尽量直译,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需要意译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说法、修辞格等,对于这些语句,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内在含意,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如下面几种情况就需要意译: (1)借喻。要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将喻体还原成本体。 原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 译文:误入浑浊的官场,一误就是三十年。 (2)借代。如果把借代直译出来,往往让人感到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因此,对那些运用了借代手法的地方应意译. 译出它所指代的人或物。 原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译文:做官的人见识浅薄,不能做长远打算, (3)互文。互文乂叫互文见义,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互相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意思相同的部分合而为一。 原句:枝枝相度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译文:树木的枝条和叶子互相後盖,交又掩映。 (4)合叙。合叙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一起说,翻译时为了不发生误解,应分开叙述。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五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