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积极探索健全校企各负其责、相互联动的长效运行机制,努力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共同建立了“校企教研室”、“技师工作站”、“名人工作室”,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教研工作,充实教师队伍,共同探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确保校企合作畅通运行,达到校企共育技能人才的目的,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中的“双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在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只有校企双方都有合作的愿望和实际行动才能取得较好的实效,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实际运行中,客观地存在着学校“一头热”现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因此,调查和了解校企合作的现状,探究如何激发和增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动力,对于顺利实现校企合作,真正实现深度融合,推动技能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现状
1.从青岛地区及山东半岛地区调查来看,本地区的校企合作基本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校企合作大部分尚属学校的“一厢情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不高,大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兴趣不浓、动力不足,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不少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就是招来技工院校的实习生当廉价劳动力,简单地让学生进行顶岗工作,甚至引发了一些劳务纠纷。企业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职业
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r投入到市场和职业学校两个人才来源地;对人才培养成本还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只想“伸手要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对于校企合作所产生的效益没有切身感受。
2.校企双方没有共同组建合作组织、联合机构或管理部门,没有固定的交流场所与互动合作平台,尤其缺乏共同的愿景、明确的合作章程、必要的校企合作资金等。由于缺乏互动交流的合作平台,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就会非常困难,校企文化融合及优势资源互补也很难实现。校企双方参与合作的人员接触不多、了解更少,不可能深入、持续地开展互动合作,也就很难共同对一些可扩大或深入合作的领域及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3.校企合作缺乏安全保障。近年来,企业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在各种企业活动中都有规避风险的策略考虑。根据有关规定,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如果发生安全事故,企业不仅为此要承担巨额费用,而且要承担社会责任、道义责任,甚至法律责任。所以,企业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为了规避风险,对校企合作缺少积极性和参与动力。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缺乏动力原因分析
第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企业对技术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观念陈旧,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不少企业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职业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职业学校两个人才来源地;对人才培养成本还缺乏深刻、长远
的认识,只想“伸手要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对于校企合作所产生的长远效益没有长远眼光。第二,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参与校企合作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得与失。在访谈中,企业负责人普遍反映,在实质性合作中,企业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大多存在支出多、牵涉精力多而回报少和要求高、责任重而风险大的客观现实,甚至还感到校企合作是企业的“负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支付的额外教育成本,需要自己独立承担。因此,企业可以或可能少量、单次尝试投入这部分资金,但不可能长期投入。第三、缺乏相应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既要符合行业、企业的要求和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现实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牵扯精力过多,校企合作给企业“添麻烦”、增加风险,企业并没有得到即时显性的实际利益,而且存在着多头联系、职责不清、运行不畅等矛盾。
另外,还有诸如企业设备和资金向学校转移的合法手续问题等,这些都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按照市场运行法则来链接众多的“点”,实现学校和企业都是赢家。而目前,各级政府的人才交流中心虽然也担当了部分服务机构的职责,但总体而言,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较强的利益驱动,真正符合要求的服务机构并没有形成,制约了校企双方顺利合作的实现。
三、提高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的几点对策
我校在进行国家示范化职业学校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健全校企
各负其责、相互联动的长效运行机制,努力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合作共同建立了“校企教研室”、“技师工作站”、“名人工作室”,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教研工作,充实教师队伍,共同探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确保校企合作畅通运行,达到校企共育技能人才的目的,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中的“双赢”。
1.健全合作保障,提高企业参与的意识
校企深度合作不仅要有共同的愿景、多元的合作模式和良好的运行机制,而且需要健全管理、制度、经费、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因此在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学校与每一家合作企业制定了合作章程,通过制定规范的校企合作管理文件,同时制约校企双方,明确各方在校企合作机构中的权利与义务,校企合作运行中的作为与不作为,以及相应的考核、奖惩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使企业利益得到保障,从而增强合作的动力。在校企结合机制运行过程中,学校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重新建构教学科研组织,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别组建校企教研室、名人工作室、技师工作室等专业机构,作为专兼教师互动和校企工作运行的主要平台,指导和管理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统一协调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切实解决校企合作中运行不畅、责任不清的矛盾,努力把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利益共同体,整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达成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 2.拓宽合作领域,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合作的重要基础就是双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满足。在校企合作
中,校企双方要加强合作互动,以经营的理念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实现双方利益的共同需要,这也是校企深化合作的现实需要。学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利用学校在轨道交通专业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以专业为纽带,吸引多家企业成立了轨道交通专业教育集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化课程与教材开发建设、校内外基地内涵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内容中,多次邀请教育集团企业专家举行校企研讨会,就面向企业实践生产的应用技术研究,专任教师的企业实践指导和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管理和文化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从企业方面看,除了提供实习基地、培训员工外,还可以借助学校的信息与技术支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等;选择优秀的学校教师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提升企业技术工人的素质,创建学习型企业;通过对教育的支持,扩大宣传效应,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在学生学习、实习过程中考察未来员工,降低人力资源录用成本;通过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通渗透,提高员工队伍的忠诚度等等。这些领域的合作拓宽了校企合作的宽度,加强了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3.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消除企业后顾之忧(下转296页)
(上接291页)提高质量、彰显特色是技工院校的立校之本,也是赢得企业信赖的根本因素。提高教育质量,形成不可替代的专业技能教育特色,自然会成为企业合作的最佳对象。既要通过特色吸引企业,通过利益驱动企业,更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消除企业的后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