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助政策目标原则及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救助政策目标原则及特点

许鹏飞

一、目标

《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指出,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目标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筑牢医疗保障底线,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资金来源稳定,管理运行规范,救助效果明显,能够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医疗救助制度。

二、原则

我国医疗救助的总体原则是坚持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坚持统筹协调,搞好医疗救助政策与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政策;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救,公开便捷,发挥医疗救助的救急救难作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大力发展医疗慈善事业。

三、特点

1、我国的医疗救助政策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为贫困群体中因疾病致使生活陷入困境的人提供救助,帮助其恢复健康,缓解疾病造成的家庭经济负担,体现政府对公民生命健康权的保护。

2、我国医疗救助政策立身于以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就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政策,筑牢医疗保障底线为目标。因此它具有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价值。

3、我国医疗救助政策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并且具有严格的监管、检查、监督和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的制度。

4、我国医疗救助政策坚持福利性原则和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的原则。医疗救助水平既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又要尽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问题,确保政策的平稳运行。医疗救助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完善医疗救助政策。

5、我国医疗救助政策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体系,两者在制度上较为相似,但在救助对象、救助服务等方面有很大不同。

6、我国医疗救助政策在狠多方面还不完善,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漏洞。比如从救助内容、救助方式以及救助标准分析政策上存在的障碍性因素。

(1)救助内容:以住院救助为主,兼顾门诊救助,往往使一些常见病得不到救助,影响了医疗救助制度功能的发挥。

(2)救助方式:目前多数医疗救助对象都是在医疗费用发生之后报销,如果救助对象患病前筹集不到足够的医药费,只能放弃就医。救助方式比较被动。

(3)救助标准:受起付线和封顶线的限制,报销金额过低、自付部分过高将贫困救助对象排斥于医疗救助的大门之外,使救助对象无法利用救助资金获得必要的医疗资源。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总量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呈现出中、西、东由高到低排列的状态。医疗救助制度实施水平不尽相同,制度的公平性受损。

7、我国医疗救助政策的国际性和社会性。从目前各种文献来看,对医疗救助(Medical Financial Assistance,简称MFA)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医疗救助不仅指一个国家对本国国民的医疗救助,也指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国际医疗救助,不仅包括贫困医疗救助,还包括灾难医疗救助,不仅指政府指导的医疗救助,还包括社会组织及个人的慈善医疗救助,是对所有医疗帮助和支持行为的总称:狭义的医疗救助则仅仅指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

8、我国医疗救助政策从其本质来看是一项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陛和正外部性。

医疗救助政策既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由政府实施的旨在提高贫困人口医疗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进而改善人民生命健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强调的是人权平等,其价值取向为了最大程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保障基本人权,促进社会公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