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专业性领域,争做复合型人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破专业性领域,争做复合型人才

——对通识教育的初步认识

自然辨证法是一门具有宏观意义的课程,涉及人文、政法、经法等多重方面的内容知识,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各专业自身内部,是互相贯通,相互融合的一项普遍型课程。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加剧,我们越来越重视自身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们逐步意识到,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不仅是要培养自身良好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在走向社会之后拥有长足的自我拓展的能力,我们只有成为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人才,才能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具备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通识教育的不段深入,便是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对于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认识了解通识教育也变得十分必要。

一.纵横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在中国的古代,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在西方的古代,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在现代教育中,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备受关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

二.层层深入,多角度多方位认识通识教育。

(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来看,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一种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它与自由教育同义,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来看,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来看,通识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的事实的思想教育类型,它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

三.引人入胜,逐步获悉推广通识教育的意义价值。

(一)如今,通识教育已成为全球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中国教育应当给予的充分重视。我们对于通识教育如果没有国际化的统一认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话语权,从而也就失去国际交流的一些前提。那么,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通识教育融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进而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二)我认为,通识教育会是素质教育较为有效的一种实现方式。在通识教育中,有些大学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素养等一些模块,这是为了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以便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三)通识教育也是学校理念的一种课程实现方式。现代大学,大多数都贯彻和践行着“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和理念,这种精神理念不仅需要大学的体制保证来实现,同样需要课程体系来实现。

(四)古今中外的多种教育理念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因此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不仅体现时代性,而且保持民族性。

(五)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教育下学生比较容易出现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而通识教育则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

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防止学生严重偏科。

(六)通识教育还能防止因应试教育出现“高分低能”学生。因为通识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在通识教育中可以得到很全面的培养,可以进一步防止因应试教育而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

四.融会贯通,理解如何更好的深化通识教育。

网上流传着一个名叫《北大的元培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计划》的帖子,是一名元培计划班的学生写的,他在里面悉数了该班的几大罪状,比如,选课没有切实可行的任何指导;全校学分一样,每学期选课不能超过25分,基本上修完该修的课之后也就没什么多余学分了……等等。一家之言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但这最起码说明元培计划班存在着一些难以逾越的瓶颈和缺陷。在中国,通识教育任重而道远,很多高校也都在力主推行通识教育,但大多只是做做样子,最终沦为学分制的附庸,没有什么实质的效果。但作为大学生,如果我们抛开这个宏大的主题,来吸取国外的一些精华,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美国的大学举例,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基本上是后来所有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范本,它一开始就只有两门课,一个叫做“当代文明”,一个叫做“人文经典”。“当代文明”这门课是2个学年4个学期,第一个学年学的是从古到今的文明,第二个学年学的是西方现代的文明。第一个学年谈的是人文学科,谈的都是希腊、罗马、文艺复兴,谈的都是在社会科学出现之前的哲学、文学、历史、宗教等,第二个学年进入了现代社会,基本上是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在后来,斯坦福大学在以往的基础上,加了《论语》、《可兰经》、《源氏物语》等非西方经典让学生来研读。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这些世界经典文本中最为经典的几本拿出来精读,不考试,但要交读书报告,写出自己真实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经过大学四年的训练和熏陶之后,学生的人文素质可想而知。我们何不学学他们的做法呢?大学是一个自主学习的场所,如果学校能提供相关的支持固然好,但如果学校做不到这一点,那我们自己也可以找些中外经典文本来读,坚持读下来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不一样的底蕴、学识和定力。同时,当大学生步入社会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几乎每个人都会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困惑,而解决这种困惑的良药都会从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