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 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读P68内容,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 失有哪些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地形 自然因素----降雨 地面物质组成 植被

人为因素----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 开矿修路

谈谈你的看法?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 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 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 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 经验。
学习目标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阅读地图能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提高大家 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 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大家读图分析 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读课本P66文字内容和图8.1思考: 1、 黄土高原的位置特点? 2、 所跨的省级区域的范围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是( D ) A.植被的破坏 B.不合理的耕作 C.开矿 D.土质、降水、地形等
露天采矿或其他工程建设的主要危害是( D ) A.浪费资源 B.增加开采难度 C.污染环境 D.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就已是千沟万壑的状态 B.人为因素是形成本区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C.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进行自然条件 的改造 D.黄土上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是形成水土 流失的惟一原因
读一下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1.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 气候特点: 2.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季变化, 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3.说一下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4.讨论黄土高原旱涝灾害与生态环境之间 的关系。
除图片中的措施外,你还知道哪些生态环境 建设的措施?
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人类 活动是( C ) A.过度放牧 B.开采 C.毁林开荒 D.营造宫殿
面积 海拔 黄土厚度
64万平方千米 1000----2000米 100米,最厚可达 150米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由于自然或人文方面的联系,我国有许多 跨省界的区域。如黄土高原就不是只在一 个省区中,今天我们以黄土高原为例, 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
学习目标
的读 位图 置思 、考 范黄 围土 特高 点原
完成填充图册P21 一、1、2、3、 读课本P66图8.2黄土高原景观图, 完成填充图册P21 一、4、
这么多的黄土从哪里来的?
黄土的形成学说

“风成说”

“水成说” “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 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 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 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 细” 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从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 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 壁、沙漠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 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 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 外来的。
观点一:
千沟万壑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观点二: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千沟万壑
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
水土流失后留下了什么?
植被繁茂
植被破坏
千沟万壑
水土流失
读P70图8.8中国水土流失分布思考:

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在第几级阶梯?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降水量在什么范围?
具备什么自然条件才可能发生水土流失?

读教材70~71页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自然原因:
地形破碎 气候干旱 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灾害频繁
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人为原因:
A
B
C D
选择合适的答案填入上表: A.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
B.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 C.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 D.农作物产量下降
第八章 认识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
猜一猜:下面描述的是哪一个地形区




从飞机上看上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 不到一丝绿色。 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 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 暖夏凉。 黄河穿过,成了地地道道的黄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