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晚餐》里的人性和神性之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晚餐》里的人性和神性之矛盾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进行分析,侧重于分析《最后的晚餐》之中人性和神性的矛盾。
首先是从分析这一幅经典画作的主要内涵出发,分析达・芬奇对于神情和人性矛盾的主要理解;其次分析了耶稣基督的众位门徒在画作当中的神情,并且分析了这些门徒的神情和人性之间的对接,以及对于这些门徒的人性和耶稣基督神性的对比;最后分析了耶稣基督在画作之中的神性展现,并且分析了耶稣基督所具备的悲悯人性,以及这种悲悯人性和耶稣基督自身神性之间的矛盾对立与统一。
关键词:耶稣基督《最后的晚餐》列奥纳多・达・芬奇人文主义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是举世闻名的经典画作。
这幅画作虽是以基督教当中救世主耶稣基督以及众位门徒为题材,但在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达・芬奇为这幅画作加入了更多人性的成分,并且展现了这种人性和神性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而耶稣基督以及众位门徒在画作之中的神性和人性也是对立统一的。
一《最后的晚餐》画作之中的内涵:神性与人性的矛盾
《最后的晚餐》描绘的是耶稣基督被门徒中的犹大出卖给罗马总督之前的一晚,耶稣基督和众位门徒一起共进晚餐的场景。
这一场景在达・芬奇之前有很多人都描绘过,但与达・芬奇的处理手法相比,
一般都是非常突出叛徒犹大的独立形象,和耶稣基督以及众位门徒隔开,其实这种看似泾渭分明的手法,对于突显耶稣基督以及众位门徒的精神内涵上则稍逊于达・芬奇。
实际上,因为达・芬奇之前的画家,没有办法以细腻的表情去呈现善恶的内涵,所以只能从构图着手。
而达・芬奇在处理《最后的晚餐》这一经典题材则不同,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上对于耶稣基督以及众位门徒的形象以及内心的活动,都做出了非常深刻的研究以及观察,并且尽可能从这些人物的表情、姿态以及动作等方面,去呈现这些人物内心极为微妙的心理变化。
达・芬奇选择的《最后的晚餐》场景是一个瞬间的情节。
在这个画作的情节之中,耶稣基督已经知道自己被门徒犹大出卖,首席门徒圣西门彼得通知了众位门徒一起和耶稣基督聚餐,而这次聚餐并不是为了一起吃饭,目的则是为了把叛徒揭露出来。
耶稣基督进入席间之后,就对众位弟子讲到,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已经出卖了我。
耶稣基督话音刚落下,在席间的门徒一阵骚动,并且因为这句话展现出各自个性的反映:有的门徒向自己的老师表明自己是无限忠诚的;有的门徒内心感到十分困惑,希望能够追查到真正的叛徒;有的门徒则向年长的门徒询问,整个场面都处以一种矛盾和不安的氛围中,而实际上耶稣基督说出叛徒的时候,内心却无比平静。
这一点就是耶稣基督的神性与众位门徒人性之间的矛盾。
神性自然是不喜不悲的,耶稣基督并没有因为知道叛徒犹大的存在而感到惶恐不安,相反,他不仅仅没有说出叛徒的名字,而且还让犹大将自己出卖,这种舍身成道的思想,正是耶稣基督身上仁慈博爱的神性精神。
所以,在达・芬奇的笔下,耶稣基督是无比平静的。
但众位门徒的各异形象就相对更难以刻画了,因为神并不是具体的形象,描摹神性的耶稣基督,达・芬奇可以运用以往的画师以及自己的想象进行描绘,而充满现实和人性的众位门徒,则需要动用各种对现实的观察并且刻画,才能够显得真切妥帖。
这一点,正是《最后的晚餐》流芳百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耶稣基督的众多门徒在画中的人性展现
在达・芬奇这幅《最后的晚餐》中,画家以耶稣基督作为中轴线,耶稣两边各有六位门徒,沿着逾越节的餐桌,十二位门徒分成了四个小组。
耶稣基督在画面中央摊开了双手,神情并不悲伤,也不欢喜,只是非常恬淡地表达了自己已经被门徒当中的一个叛徒所出卖。
众多门徒听到自己的老师被出卖,内心愤慨,与耶稣基督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多马、雅各伯以及腓力的神情与人性
多马在画中的神情非常疑惑,他以满腹狐疑的神色,举起手指探出头,貌似是向耶稣基督询问,究竟谁是叛徒,这种疑惑的表情,正是表明了多马仍然处于人性的困惑之中,不能够理解耶稣基督内心的真切仁慈。
雅各伯身上则披着蓝色的衣袍,两只手都张开来,雅各伯试图去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出卖耶稣基督,并且带着惊讶的神情,他仿佛内心在想,这么可怕的行为,真是让人感到心中寒冷。
雅各伯对自己的老师十分崇仰,并不能够相信,竟然有人会出卖自己的老师,因为耶稣
基督是如此的仁爱慈祥,并且又能够见证神的力量,难道无法避免这样的宿命。
腓力则是穿着一件橘红色的衣袍,袖子是蓝色的,他侧着头,在雅各伯的旁边,面向自己的老师,双手掩在自己胸前,似乎正在表明自己的忠诚。
这个动作让人不禁仿佛听到了年轻的门徒腓力正在对着自己的老师说着,难道像我一样虔诚的门徒,仍然会被怀疑对老师有背叛的行径。
这种被敬爱和忠诚笼罩着的门徒腓力,脸上露出了苦恼的神色。
多马、雅各伯以及腓力这三位门徒主要是以疑惑、困惑的人性为主。
他们表明了人性当中最常见的质疑,正是人类内心对于命运的未知,才导致他们无法面对人生的起伏变化,常常会因为外界和命运的多舛而产生内心的苦恼。
而这一点也正是与耶稣基督淡定自若的神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约翰、西门彼得以及犹大的神情与人性
约翰、西门彼得以及犹大这三位人物则是在最靠近耶稣基督的右手边,也是这幅画作当中比较典型的三位门徒形象。
约翰是耶稣基督最为喜欢的一位门徒,在画作当中,约翰有着如同女性一样非常柔和的脸庞,因为听到了这样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噩耗,感觉内心非常悲痛。
幸好另一位门徒西门彼得扶住了柔弱的约翰。
约翰被自己敬爱的教主耶稣基督所面临的噩耗而感觉到非常痛苦,而这种痛苦很快就转化为低垂着头的平静、沉默。
约翰或许已经知道,自己的老师耶稣基督之所以说出存在这个叛徒,并不是为了逃避自己
的命运,而是出于舍身求道,并且为自己的门徒、世人洗清原罪,因而必须要有一次死亡,才能够见证神迹。
所以,约翰的表情和耶稣基督很相似,但是仍然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只不过那也是一种更为智慧和聪明的人性。
西门彼得则是耶稣基督门徒当中,性格最为火爆的一个。
因为西门彼得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在画作之中,门徒西门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紧紧地握住了一把锐利的匕首,并且在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构图里,那把锐利的西门彼得匕首正对着叛徒犹大的肋部。
火爆的西门彼得,情绪十分激动,从自己的座位上面跳了起来,而且另一只手扶着约翰,仿佛是在问约翰和耶稣基督,究竟谁是出卖老师的叛徒。
这把分割面饼的餐刀,如同他耿直的性格,这种勇猛和试图挑战命运的气质,也是人性当中常见的一类。
犹大则是叛徒,在描摹这样一位叛徒的时候,达・芬奇在画作里并没有刻意将其和众多门徒分开,而是和众多门徒在一起。
犹大听到耶稣基督的话,神情十分灰暗,他的内心十分不安,并且紧紧地抓住了自己的钱袋子,内心惶恐地看着自己的老师耶稣基督。
出于心虚和害怕,犹大的身子向后倾斜了一下,手中紧紧握住出卖耶稣基督所得到的三十块钱币的袋子。
并且在这样的慌乱里面,犹大还打翻了桌子上一个小盐罐子,银白色的盐和犹大灰暗的脸庞形成了对比,犹大是贪财的叛徒,在达・芬奇的笔下显露无疑。
不过值得提出的是,犹大虽然是叛徒,但是仍然在众位门徒之中,这一点表明了达・芬奇对人性的思考。
因为犹大虽然出卖了自己老
师,并且非常贪婪,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耶稣基督并没有回避这一命运,犹大必然也肩负着这样的宿命,这是耶稣基督的归宿,也是犹大的归宿,这也是洗清罪恶的必然过程。
3其他众位门徒的形象和人性的对接
马太、彼得以及圣犹大这三位门徒则是聚拢到一起。
彼得作为耶稣基督门徒当中的长者,成为了马太和圣犹大了解内情和分析内情的人。
有着白色的长胡子和头发的彼得,他整合另外两位门徒分析究竟谁是出卖耶稣基督的叛徒。
而巴多罗买、安德烈以及雅各这三个门徒,则是聚精会神地朝向自己的老师,希望从耶稣基督的口中,听到究竟谁是叛徒的信息。
这另外两组的门徒,呈现出如同波浪状起伏的构图,而他们实际上也对上文详细谈到的两组门徒起到衬托的意义,更多展现出人性的起伏不定。
三耶稣基督在画作之中的神性展现以及与人性的矛盾
耶稣基督自然是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之中着力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
耶稣基督身上穿着绯红色的衣物,半披着蓝色的衣袍,他神情肃穆而凝重,头部侧着门徒多马,仿佛正在倾听者自己的门徒对自己的诉说,但是却不发一语。
耶稣基督在餐桌之上摊开了自己的双手,如同坦诚自己的命运一般,他并不是无奈,而是对命运的坦荡以及坦然,他并不因为自己即将被叛徒犹大出卖后遭受死亡而感到悲伤,对于这种宿命,他必然要去承受。
因为耶稣基督更清楚这样的死亡对自己的意义所在。
在耶稣基督的身后窗户上,是蓝色的山崖,恬静的蓝色天空漂浮
着淡淡的云彩,如同一道白色的光环,笼盖在耶稣基督的头上,让耶稣基督焕发出如同神一般的光芒。
耶稣基督身后窗户的墙壁之上,有着众多深黑色的渐变背景,这如同一道阴霾渐渐迫近耶稣基督的紧迫感,但是耶稣基督身边的场景却无比敞亮,这也展现了耶稣基督这种正气凛然的正义形象,并且表现出特有的光明和神性。
耶稣基督的这种神性展现非常独特,和以往强调外在点缀不同,达・芬奇在塑造耶稣基督的这种形象过程当中,更侧重以门徒的这种人性来进行矛盾的突显。
门徒对于命运的未知,展现出疑惑、愤怒,乃至于害怕的神情,这在上文笔者也有分析,而这一点也正是耶稣基督神性的对比。
面对未知的路途,门徒害怕失去耶稣基督这样的一位良师而感到彷徨,但是耶稣基督深知自己的宿命,必然要以自己的死亡去洗去世人的罪孽,所以耶稣基督的脸上仍然是非常坦然的,他的表情也是十分淡定的。
但是,在达・芬奇笔下的耶稣基督,仍然是具有一定的悲悯色彩。
在耶稣基督的神情中,展现了尚未造化和涅��的耶稣基督,他对于叛徒的出现和坦言叛徒的存在,仍然是带有悲伤的。
这种悲伤显然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死亡而感触到的,而是为叛徒犹大因为人性的桎梏,最终走向出卖自己的歧途中的悲悯和痛惜,这一点是达・芬奇匠心独运之所在。
人文主义思潮下,耶稣基督的神性,更多结合了人性的仁慈悲悯,耶稣基督的脸庞上不仅仅有出自神的血脉那种自信和淡然,更有着对
如同门徒中的叛徒犹大一般被人性迷惑之世人的怜悯。
这一点正是耶稣基督自身所具备的人性和神性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正是对立统一的。
当四组门徒围绕着耶稣基督,希望耶稣基督能够指出明路和叛徒的时候,耶稣基督并不急于解决叛徒犹大,而是出于神性的归宿和人性的怜悯,坦然接受命运的洗礼,进而让世人见证其神迹。
而这一点,也恰恰是达・芬奇成为人文主义思潮之中,成功塑造了《最后的晚餐》当中人性和神性矛盾的最为重要的艺术理念以及思想高度。
参考文献:
[1]崇秀全:《从神性走向人性――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解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S2期。
[2]占跃海:《绘画的时间错觉――以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第1期。
[3]刘晓东:《〈最后的晚餐〉与艺术惯例》,《新美术》,2007年第2期。
(梁跃,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