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要点(一、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要点(一、二)
设计要点一
乡村旅游景观是指在乡村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旅
游景观格局,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表现。

乡村丰富的地域文化及乡情民俗构成了乡村旅游景观的主要内容。

按照乡村的区域范围,可以将乡村旅游景观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宏观——村域
宏观旅游景观的范围是指乡村的村域范围。

村域范围内具有可度量性的景观组分或区域景观。

可将村域形式分为三种: 1)团状。

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通常是这类聚落的基本平面形态,南北轴与东西轴基本相等,或大致呈长方形。

这是中国最为常见的形态。

2)带状。

此类乡村聚落多位于平原地区,通常在河道、湖岸、道路附近成条带状延伸,在黄土高原地区多依山谷、冲沟的阶地伸展而建。

3)环状。

多位于山区的环山聚落及河、湖、塘畔的环水聚落。

在这个范围和层次的旅游景观视角下,主要从自然角度进行考量,涉及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以及地域的社会人文历史等方面,全方面考虑环境的诸多自然保护和建设因素,将功能技术和美学因素相结合进行总体设计方案。

第二层,中观——村落
中观旅游景观的范围指村落范围。

构成村落旅游景观的各个部分包括了街巷、广场、居住区、标志性景观、边沿景观以及村落周边水系等景观因素。

这是村落旅游景观设计的主体部分。

1)街巷。

村落街巷是连接聚落节点的纽带。

传统村落街巷充满了风土人情,体现出“场所感”。

它与公共空间相交融,是一种人性的空间,是村落居民交往和沟通的必要场所,是居住环境的扩展和延伸,是村落居民最依赖的生活场所,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2)广场。

广场通常是村落的中心和景观标志,是连接各街巷道路、聚集人流的主要地点,同时也是景观节点。

乡村常见的广场类型有:宗教性广场、商业性广场和生活性广场。

广场通过与道路空间的融合而存在,是村落中居民活动的中心场所,许多村落都是以广场为中心进行布局的。

3)居住区。

传统村落居住区通常具有同一性的构成要素,连续的形体特征或是相同的砖砌材料和色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

4)标志性景观。

标志性景观通常零散地散布在村落的周边。

它们的平面规模并不大,但往往因其竖向高耸或横向展开,加之与地形的结合,成为整个村落景观的补充或村落轮廓线的中心。

5)边沿景观。

乡村聚落边沿是指聚落与农田的交接处,特别
是靠近村口的边沿,是人们重点处理的地区,它往往表现出村落的文化氛围和经济基础。

6)水系。

村落的选址大多与水有关,除了利用村落周围的河流、湖泊外,人们还设法引水进村、开池蓄水、设坝调节水位,不仅方便日常生活使用和防火,而且还成为美化和活跃聚落景观的重要元素。

第三层,微观——院落
微观旅游景观一般是指院落等小范围的景观。

内容包括了小游园、旅游景观小品、建筑景观、庭院景观等。

院落是组成乡村的基本单元。

乡土院落的乡土气,最有诗意。

作为乡村旅游景观,民居建筑、庭院环境最能体现村落的地域文化和乡风民俗,也是游客体会乡村生活的主要空间。

设计要点二
乡村旅游景观的基本要素
旅游景观的要素是指景观内涵中各要素的构成。

在乡村旅游景观中,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构成要素:
建筑环境景观要素;
农耕文化生存景观要素;
非物质文化要素。

三要素相辅相成,丰富地演绎着乡村旅游景观的广阔内涵。

要素一:建筑环境景观要素
乡村的建筑环境与城市建筑环境截然不同,城市的喧哗、污染与村落的幽静、自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村落在居住环境上具有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乡村范围及周边自然环境上,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是住宅周边环境。

村落民居四旁通常都进行了绿化,一般有古树、小溪等,同时与树木、菜地混为一体,也是我国山水画的传统主题,居住环境十分优美宜人。

三是住宅和室内环境。

传统村落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而建筑风格也因地而异。

不同民族之间,山区和平原之间都有极其明显的差异。

这些传统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

这些具有民族和地方风格的建筑,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重要的乡村旅游景观。

要素二:农耕文化生存景观要素
农耕文化生存景观实际上更多还是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这片黄土地上,景观各异的生存痕迹记录着人类前行的脚步,彰显着人类无穷的智慧。

自然、历史、人文诸方面因素推动着社会前进的车轮,景观的发展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人类对生存的需求,从而形成了农耕文明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在谋求生存过程中的多种多样的农耕文化景观。

比如有碾子、石磨、风
车,以及锄、镰、锨、撅、犁、楼、耙具、筐篓、扁担、辘护、木制独轮车等农具。

几千年来,土地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是生产作物,生产粮食、蔬菜、水果及其他农产品等。

而现代旅游景观学认为,农田和土地都属于景观,属于一种只有在村落才具有的景观。

要素三:非物质文化要素
除了物质要素外,非物质要素在村落旅游景观的要素构成中也十分重要。

村落旅游景观非物质文化要素是指村落居民生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

大体上,构成村落旅游景观的非物质要素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如:宗教、艺术、语言、文字、风俗、民间技艺等。

这些因素是村落旅游景观的无形之气,其作用不容忽视;对它们进行研究,就可以透过景观的物质形态表象,深入到旅游景观内部,使村落旅游景观设计研究更加深入。

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思路
1.乡村性。

营造乡村性可以分别从农耕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做文章。

(1)做农耕场面。

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本底,更是乡村景观文化的核心,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对比越大,则乡村旅游景观文化的表现效果越好。

农耕文化景观意象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加以营造:把农耕生活的一些典型景象提纯、集粹,源于生活而又高
于生活地再现,如麦场、水车、石碾等;牛背横笛、鸡鸣犬吠、门前小河、集市等都是农耕生活的点缀。

(2)突出“天籁”。

乡村夜景正适宜突出明月的清辉、星光的闪烁,这种纯净透明的夜幕,正是时时处于光污染包围中的城市人所追求的新奇感受。

(3)服饰与饮食。

淳朴简单的乡村服饰、鲜美无污染的农家小菜,符合城市人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2.情节性。

情节性是指在挖掘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按照讲故事的手法组织景观序列。

情节性的主要内容是:
(1)围绕特色,强化特征。

在某些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可以围绕着主题内容、景观特色,强化景观的游乐性、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休闲性等综合休闲活动特征。

(2)多样性和变异性。

情节性重在突出该乡村旅游景观与其他地区的差异,要注重内容的多样化和空间环境的多变性。

乡村景观的内容、布局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搭建一些临时性的场所,策划设计一些参与性活动。

(3)高度人情化。

一切从游客的心理需求出发是设计中应重点突出的设计原则,游人的喜好不同,希望参与的活动各异,应设置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参与项目、欣赏内容,做到人人皆有其喜欢的项目和内容。

3.地域性。

为什么我们常惊叹并向往于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他们大多没请设计师创造,而是当地百姓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设计的。

因此,增强乡村旅游景观的地域性是非常重要的。

地域性的主要内容是:
(1)运用当地材料。

各地由于地质特点、气候特点不同,在土石、植物、矿产上形成各自的资源特点,这些特征几乎成为“地域基因”,从根本上影响建筑、景观用材及构筑技术的使用,并因此形成景观特点。

传统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环境建设通常是大量性的、经济性要求较高的建设类型,因此能尽量地使用地方性材料资源,是降低造价、节约经费的重要一环,同时也使不同地区的建筑更具个性,风格更加丰富多彩、更能反映出地域特色。

(2)提取并应用当地的“符号”。

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风土人情、哲理文脉等方面可以通过象征性设计符号来表达,设计手段以抽象象征为主,这样既能有效地增添环境体系的浪漫韵味,又不至于繁琐和复古。

在进行设计时,首先需要整理当地的文献资料并实地考察,取得建筑和环境的样本,归纳总结出代表当地文化景观特色的符号,包括形态,比例,色彩及组合方式等。

其次,在乡村景观符号的创新与构成的过程中,可以多元组合,使用多个符号,使环
境意境丰富多彩;也可以打散重构,即将符号通过分解、裂变、叠合尺度重组、材料重构等手法,建立新的秩序和组合。

4.过程感。

乡村旅游并不是如“XX七日游”之类的赶场式的自然观光游,而是一种休闲度假旅游,因此,乡村旅游园林景观的设计必须留有思考的余地,能够让游客细细品味。

人们到乡村去不是只为了看一看,而是感受乡村的气息,对应于这种较长时间、较慢节奏的旅游形式,乡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需要有“过程感”。

过程感强调旅游景观不能在一点集中展现,而是按照一定的安排逐步深入,通过旅游者自己的探索,发现最美的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