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最新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时间就是生命
• • • • 心跳停止3秒 心跳停止10-20秒 心跳停止60秒 心跳停止4-6分钟 病人感到头晕 发生昏厥或抽搐 瞳孔散大,呼吸停止 大脑细胞可发生不可逆损害
• 所以必须在心跳停止后立即进行有效 的心肺复苏
4
黄金4分钟
• • • • 4分钟内复苏者 4-6分钟复苏者 超过6分钟复苏者 超过10分钟复苏者 有一半人被救活 10%的人被救活 存活率仅4% 存活率更低
3、无呼吸——面色苍白或紫绀,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 吸。 注: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条最重要!
7
三、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四 种心律类型
1、心室颤动:心电图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 、ST段与波。 2、无脉性室速:脉搏消失的室性心动过速。 注: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速应电除颤治疗! 3、无脉性电活动:过去称电机械分离,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是没有 有效的机械收缩。心电图表现为正常或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 群,频率多在30次/分以下(慢而无效的室性节律)。 4、心室停搏: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注: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电除颤无效!
强调了院前与院内
14
一、早期识别与呼叫
一)心脏骤停的识别——三无 1、无意识 判断方法:轻轻摇动患者双肩 ,高声呼喊“喂,你怎么了?”如 认识,可直呼其姓名,如无反应, 说明意识丧失。 ,(注意做到轻拍 重唤!)
15
一、早期识别与呼叫
2、无脉搏
判断方法:用食指及中指指尖 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然后向旁滑 移2-3cm,在胸锁乳 突肌内侧触 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 注: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s, 如10s内不能明确感觉到脉搏,则 应开始胸外按压。
注意:一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区,另一手掌根重叠放于 手背上,使第一只手的手指脱离胸壁,以掌跟向下按压。
20
21
(一)胸外按压
4、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5、按压幅度:5-6cm或者胸廓前后径的 1/3,压下与松开的时间基本相等,压下后 应让胸廓充分回弹。 6、按压职责更换:每2min更换按压者,每次 更换尽量在10s内完成。
16
一、早期识别与呼叫
3、无呼吸
判断方法:不再推荐通过“一听二看三感 觉”来评估呼吸。
17
一、早期识别与呼叫
(二)呼叫急救系统
一旦发现患者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 则可判定发生心脏骤停, 立即高声呼唤其 他人前来帮助救人,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 120或附近医院电话。如现场只有一个抢救 者,则先进行1分钟的现场心肺复苏后,再 联系求救。
28
人工呼吸
29
30
二、早期心肺复苏
(三)人工呼吸 3、球囊面罩
(1)体位:患者头后仰体位,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顶 端。 (2)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①E:左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 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 ②C: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 固定面罩,保持面罩不漏气。 ③用右手挤压气囊。
40
除颤的准备-电极板的位置
部位选择 • 右电极(心底) 右锁骨下方 • 左电极(心尖) 左腋中线第5肋间
41
三、早期除颤/复律
5、具体步骤: (1)打开除颤器并选择除颤能量。 (2)开始充电,充电结束后将电极压于胸壁上,尽量使胸 壁与电极板紧密接触,以减少肺容积电阻。 (3)双手同时按压放电开关。 注:不建议连续除颤,第1次除颤后立即做2分钟CPR,并 建立静脉通道,如仍为室颤,则进行第2次除颤,之后立 即做2分钟CPR,每3-5分钟应用肾上腺素1mg并考虑气管 插管,如仍为室颤,进行第3次除颤,之后立即做2分钟 CPR,开始考虑使用胺碘酮或治疗可逆病因。
(3)骨髓腔内给药:最常用的穿刺部位为胫骨近端 。最适用于1岁以内的婴儿。
54
四、早期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2、常用药物
(1)肾上腺素:是抢救心脏骤停的首选药, 能提高冠状动脉和脑灌注压,并可以改变 细室颤为粗室颤,增加复苏成功率。每3-5 分钟静推1mg,不推荐递增剂量和大剂量使 用。在至少2分钟CPR和1次电除颤后开始 使用。
45
除颤器
46
除颤器
47
除颤器
48
除颤器
49
• 2010、2015年新指南建议应用AED时,给 予1次电击后不要马上检查心跳或脉搏,而 应该重新进行胸外按压,循环评估应在实 施5个周期CPR(约2分钟)后进行。虽然大部 分除颤器可一次终止室颤,但室颤终止后 数分钟内,心脏并不能有效泵血,立即实 施CPR十分必要
50
心肺复苏的五环生存链
四、早期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通气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充足的氧合和充 分排出二氧化碳。由于心肺复苏期间肺处 于低灌注状态,人工通气时应避免过度通 气,以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51
四、早期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一)气管插管或呼吸机 气管内插管可有效地保证呼吸道通畅并 防止呕吐物误吸,必要时可以连接呼吸机 予以机械通气及供氧。气管插管后通气频 率10次/分钟,每次通气1秒以上,通气时不 需停止胸外按压。
37
三、早期除颤/复律
除颤必须及早进行的原因: 1、80%-90%成人突然非创伤性心跳骤停的最初心 律为室颤; 2、除颤是对室颤最有效的治疗;
3、除颤成功机率随时间的推移迅速下降,每过 1min约下降7%-10%; 4、室颤常在数分钟内转变为心脏停搏,则复苏成功 的希望很小。
38
电除颤的适应症
• 心室颤动或心室扑动
33
二、早期心肺复苏
高质量心肺复苏要点: 1、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2、按压深度5-6㎝或胸廓前后径的1/3 3、每次按压后保证胸廓充分回弹 4、胸外按压时尽可能减少中断:每次更换按 压者应在10s内完成,在实施保持气道通畅 措施或除颤时中断时间应不超过10s。 5、避免过度通气
34
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二、早期心肺复苏
二)开放气道 去除气道内异物:开放气道应先去除气道内 异物。如无颈部创伤,清除口腔中的异物 和呕吐物时,可一手按压开下颌,另一手 用食指将固体异物钩出,或用指套或手指 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
25
二、早期心肺复苏
(二)开放气道
1、仰头 抬颏法:用一只手按压伤病者 的前额, 使头部后仰,同时另 一只手的食指及中指臵于下颏 骨骨性部分向上抬颏。使下颌 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
8
9
10
11
四、心脏呼吸骤停的治疗——即 心肺复苏
12
《 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 指南》将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链由2005年 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一、早期识别与呼叫
二、早期心肺复苏
三、早期除颤/复律 四、早期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五、新增环节——心脏骤停后的综合管理
13
22
(一)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的禁忌症
• 胸壁开放性损伤,合并开放性气胸或张力 性气胸 • 前胸多根多处肋骨骨折 • 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 已经明确心、脑、肺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无法逆转者
23
心肺复苏并发症
• 肋骨骨折 • 胸骨骨折、肋骨和胸骨分离、气胸、血胸 、肺挫伤、肝脾穿孔、脂肪栓塞
24
18
二、早期心肺复苏
2010年新指南心肺复苏操作顺序发生了变化:由 A-B-C改为C-A-B,2015年仍为C-A-B,即: (一)C(compression)胸外按压 (二)A(airway)开放气道 (三)B(breathing)人工呼吸
19
(一)胸外按压
1、体位:患者仰卧位于硬质平面上。患者头、颈、躯干平 直无扭曲。 2、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双乳头与前正中线交 界处。 3、按压方法:按压时上半身前倾,双肩正对患者胸骨上方 ,一只手的掌跟放在患者胸骨中下部,然后两手重叠,手 指离开胸壁,双臂绷直,以髋关节为轴,借助上半身的重 力垂直向下按压。每次抬起时掌根要离开胸壁,并应随时 注意有无肋骨或胸骨骨折。
31
二、早期心肺复苏
(三)人工呼吸 (3)通气量:潮气量约需500-600ml,即1L 气囊的1/2,2L气囊的1/3,充气时间超过1s ,使胸廓扩张。
32
二、早期心肺复苏
重新评价: 1、单人CPR:5个按压/通气周期(约2min) 后,再次检查和评价,如仍无循环体征, 继续进行CPR。 2、双人CPR:一人行胸部按压,另一人行 人工通气,同时监测颈动脉搏动,评价按 压效果。每2min更换按压职责,避免因劳 累降低按压效果。
婴儿: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 指、中指并拢下压。
下压深度:幼儿至少2.5~3.5厘米,婴儿至 少1.5~2.5厘米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 次。
35
36
三、早期除颤/复律
(一)电除颤 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如果是可除颤心律,应尽早电除颤。要求 院内早期除颤在3分钟内完成,院前早期除 颤在5分钟内完成,并且在等待除颤器就绪 时应进行心肺复苏。
最新心Hale Waihona Puke 复苏指南解读郑州二院急诊科
1
2015 年 10 月 15 日,新版《美国心 脏学会 CPR 和 ECC(心血管急救)指南》隆 重登场。时隔 5 年,AHA 会对指南的哪些 部分进行更改?是否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 ?
2
心肺复苏的概述 心肺复苏:是指对早期心跳呼吸骤停的 患者 ,通过采取人工循环、人工呼吸、电 除颤等方法帮助其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
• 无脉性室速(VT)
• 无法进行心电图或心电示波明确诊断,但不能排 除室颤或室速的心脏骤停,可盲目除颤。
• 电除颤对心脏停搏和PEA(无脉性电活动 )无益处!
39
三、早期除颤/复律
除颤器的应用:
1、体位:患者平卧于病床上,将胸前衣物解开并移走其他 异物,特别是金属类的物品,如项链、纽扣等。 2、电极板的准备:电极板上均匀涂上导电糊,或包裹4-5 层纱布后在盐水中浸湿。 3、电极板的位置一个电极板置于右锁骨内侧正下方(心底 部),另一电极板放在左乳头的左下方(心尖部),两 个电极的距离至少在10cm以上。 4、能量选择:双向波200J, 单向波推荐高能量除颤360J。
52
四、早期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二)药物治疗 在心脏呼吸骤停中,基本的心肺复苏和 电除颤是最重要的,药物治疗是次要的。 经过初始心肺复苏和除颤后,可考虑应用 药物治疗。
53
四、早期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1、给药途径
(1)静脉内给药:包括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
(2)经气管给药:因气管插管比开放静脉快,故早 期插管十分有利。可将必要的药物适当稀释10ml 左右,注入气管中。
42
除颤仪的分类
• 按操作方式: • 手动除颤仪 •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43
除颤仪的分类
• 按波形分类: • 单项波(电流从一个电极单项 流到另一个电极)
44
除颤仪的分类
• 双相波(电流在两相流动, 第一项是从一个电极流向另 一个电极,然后再从另一个 通路流回)
• 双相波取代单项波除颤是 发展趋势
26
二、早期心肺复苏
(二)开放气道
2、双下颌上提法(颈椎损伤时):将肘部支撑在患者所处的平面上, 双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同时用力向上托起下颌。如 果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分开,用面 颊贴紧患者 的鼻孔进行口对口呼吸。 此方法难以掌握,且常 常不能有效的开放气道, 还可能导致脊髓损伤, 因而不建议非医务人员 采用。当双下颌上提法 不能保证气道通畅时仍应使用仰头抬 颌法。
27
二、早期心肺复苏
(三)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1)开放气道 (2)用按于前额的手的食指和拇指捏紧患者鼻孔。 (3)正常吸气后紧贴患者的嘴,要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住。 (4)缓慢向患者口内吹气(1秒以上) ,足够的潮气量以使得患者胸廓抬起。 (5)每一次吹气完毕后,应与患者口部脱离,抬头看患者胸部。 (6)吹气时暂停按压,按压-通气比率为30:2。 2、口对鼻人工呼吸 在某些患者口对鼻人工呼吸更有效。如患者口不能张开(牙关紧闭)、口部严重损伤,或抢救者不 能将患者的口部完全紧紧地包住。
5
引起心跳骤停的常见原因
• 心脏病: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室颤动(80 %) • 意外事件:电击伤、溺水、严重创伤、自 缢 • 麻醉或手术中的意外 • 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血钾、严重的酸 中毒 • 药物中毒:洋地黄
6
二、心脏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三无
1、无意识——病人意识突然丧失,对刺激无反应,可伴四 肢抽搐; 2、无脉搏——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