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原则
摘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予以重视。
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个体内化与社会教化相结合、明示教育与暗示启发相结合、正式途径与非正式途径相结合、言传熏陶与身教影响相结合,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基本原则
所谓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指大学生学习或接受社会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主导政治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高校作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最核心阵地,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从而坚信我国有特色的政治文化,进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人才。
同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生活的重要环节,它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进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变革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而且要十分重视优化政治社会化的方式。
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现的,在高校,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首先让大学生具有政治社会
化的基础知识,明白我国当前政治体制以及各种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明白当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其次,最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在最关键的时期养成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实践教育就是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渗透式的理解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从而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掌握正确的政治技能,使其在具体的活动中逐渐实现政治的社会化[1]。
实践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所在。
当今的大学生更多地局限于校园,很少去主动融入社会,这样使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不够全面、透彻,所以,高校为了很好地实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一定要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实践教育,使得实践教育成为高校教学的必要的一部分,同时要把实践教育与相关专业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此外,无论是理论教育还是实践教育,一定要与现时代相结合,使得大学生更多地与社会交流,在毕业后更好的面对就业压力等[2]47。
最后,还应该组织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利用寒暑假开展各种调研实践活动,并且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活动。
总之,通过实践,使大学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个体内化与社会教化相结合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的教育,
以及监狱、劳动教养所对违法犯罪者的改造和教育;另一类是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大众传媒和群体亚文化等对人的影响和教育。
社会教化是在无形之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它对个体的成长、成熟和行为选择等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个体内化是基础,社会教化是前提,两者相辅相成。
换句话说,个体的社会化是经过社会教化这个大环境和个体内化这个小锤炼紧密结合才能实现。
但从我国目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来看,则存在着重视社会教化而轻个人内化的倾向,忽视了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当中的主体地位。
事实上,任何学习过程都是以个体能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为前提,只有在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的时候,才能充分激发个人学习的兴趣与长久性,才能使社会教化的内容自觉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行为结构当中。
同时,社会教化内容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注入新的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
因此,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要把自身内化与社会教化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
三、明示教育与暗示启发相结合
明示、暗示与强制都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法,不过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明示与暗示,所谓明示的政治社会化也就是直接的政治社会化,主要就是相关的政治部门将其政治信息、政治价值观以及相关时事政策通过宣传教育或者理论灌输使教育对象接受我国特色的政治文化,从而达到政治社会化。
所谓暗示也就是指间接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指通过非政治化的途径来渗透式的实现政治社会化,主要包括风俗文
化、文学艺术等途径手段,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人们政治观、价值观的转变[2]47。
在我国古代很重视暗示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将“忠”、“孝”、“礼”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今天,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政治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可见其有效性。
同时西方国家也比较重视暗示的方式,例如,美国人很注重独立、自主意识,同时他们还很提倡自由、民主、法制,这些思想的形成一方面与专门的政治教育有关,不过更多地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实现[3]151-152。
然而目前我国在政治社会化方式上存在着重明示轻暗示的倾向,使得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因此,我们要把明示的政治社会化与暗示的政治社会化结合起来,以提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
四、正式途径与非正式途径相结合
从政治社会化实施的途径来看,可分为正式的途径和非正式的途径两种。
正式途径也就是指通过正式的机构来实现政治社会化,政治机构主要包括:政府、学校、工作单位、党团组织、大众传媒等。
非正式途径主要包括家庭、社区、同辈群体等进行的政治社会化。
正式途径与非正式途径都对政治社会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更注重正式途径,而忽视了非正式途径,其实非正式途径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比如说,家庭是一个人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同时家庭对一个人的政治理想、政治行为的影响将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
社区通过共同的生活环境以及共同的社区意识来影响政治社会化。
同辈群体也是非正式群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同辈群体之间因年龄比较相似,教育程度接近,身份地位比较接近,所以他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交流,彼此互相影
响,互相感染,从而深刻影响人们的政治观即政治行为[2]48。
因此,鉴于目前我国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状况,在发挥正式组织在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家庭、社区、同辈群体等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多途径着手来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五、言传熏陶与身教影响相结合
“言足以为人师,行足以为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
这些闪光的格言都说明,以身立教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
这不仅仅是针对学校教育者而言,更重要的是针对我国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国家政权机关,他们作为专门的政治输出机构,不仅明确地向公众解释或展示了党和国家的态度和立场,而且直接影响着人民的情感和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我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封建官僚政治和专制主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组织机构缺乏制约机制,许多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使得官僚主义、特权主义思想严重,不少干部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思想,甚至有极少数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甚至触犯法律。
这些现象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党和国家的政治宣传教育有时难以取信于民,甚至被一些人视为言行不一的空洞说教。
因此,在开展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教育者以及政治输出机构的自身建设,规范党政行为,增加透明度,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来要求各级政治机关及其人员,树立起“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光辉形象,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效果[2]49。
六、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所谓政治教育通过给学生灌输我们国家的政治权利、政治组织、政治方向、政治情感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等思想,逐渐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感以及对国家的归属感、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
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最终使学生内化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行为。
道德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治教育与现实政治生活关系紧密而直接,其内容具有不稳定性和变动性。
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充分表明,道德认知对政治信仰的形成具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引导大学生群体政治心理良性发展,应当注重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促进信仰内化[4]141。
事实上,在我国历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往往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使得道德教育严重地依附于政治教育,这样道德教育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会随着时事政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弱化了道德教育的社会控制功能,使我国道德教育在人的政治社会化的不同阶段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和逻辑性,以至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出现了小学生讲爱国主义、中学生讲集体主义、大学生讲文明礼貌的奇怪现象。
因此,在大学生政治教育中还应该重视道德教育,保持道德标准的相对稳定性与适当的灵活性,同时我们在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辅之以法律教育,依靠法律手段促进社会主义的道德
建设[5]。
综上所述,为了优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我们必须遵循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个体内化与社会教化相结合、明示教育与暗示启发相结合、正式途径与非正式途径相结合、言传熏陶与身教影响相结合,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全方位提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冠中.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难点问题探析[J].理论与改革,2008,(1).
[2]黄金柱,鹿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4]董雅华.知识信仰现代化: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高等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岳宗德.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