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再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再认识
一、《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及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小说塑造了众多杰出人物,其中尤以诸葛亮较为突出。诸葛亮作为蜀汉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算得上智慧的化身、忠诚的典型。但由于其自身的个性弱点和重大失策,也使蜀汉最先灭亡,蜀汉真乃“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二、诸葛亮形象的认识
(一)诸葛亮——智慧的化身
小说中诸葛亮有着超人的智慧,绝世的才能,从火烧博望到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智料华容、三气周瑜、巧摆八卦、七擒孟获直到祁山与司马懿斗智斗勇,无往而不胜。即使因用人不当而造成街亭失守,作者也不忘让他唱一曲空城计,以二千五百名老弱伤残吓走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显然作者有意把我国古代智慧集于他一身,可以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一出场就非同凡响,为刘备提出了千古奇策——“隆中决策”。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并提出促进三分天下的战略策略,不愧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战略家和军事家。由于制定和实施了“隆中决策”,刘备集团取得了节节胜利: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得荆益二州,称帝西蜀。“隆中决策”基本揭开了三国历史的进程,是其超人智慧的集中表现。小说精心描写“隆中决策”这个典型性情节,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刻画了诸葛亮这个“智者”的形象。
诸葛亮既有正确的战略决策,也有出人意料的“神机妙算”。“博望烧屯”,诱敌深入,杀退夏侯淳十万大军,彻底改变关羽、张飞对他的看法,真正树立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威信。他的才智使关、张、马、赵、黄五虎大将如虎添翼,大显神威。张飞原本是一个一味恃勇的莽汉,鞭打督邮,屡揪吕布,酒醉失徐州。后来在诸葛亮领导下变得粗中有细。诸葛亮妙用激将法使老黄忠勇挑重担,计夺天荡山,勇斩夏侯渊。他的智慧折服了众将,连目空一切的关羽也俯首听令。
在决定三国鼎立大势的关键战役——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与周瑜、曹操的周旋、较量,更充分表现了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超人本领,他足智多谋,处处棋高一着。诸葛亮这个“智者”形象更加光辉高大、激动人心。
在当阳兵败之后的最危急关头,诸葛亮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游说东吴,从而由他揭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舌战群儒”一场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辩论天才和外交才能。他善于分析和利用各种矛盾关系,处处争取主动而占得先机。在“舌战群儒”中理足词严驳倒主降派,使群儒尽皆失色,为联吴抗曹扫清障碍;巧用《铜雀台赋》反激周瑜,促使周瑜与曹操势不两立。诸葛亮还充分利用孙、曹的矛盾,时时处处以吴蜀联盟大局为重,巧妙利用忠厚老实的鲁肃作掩护,多次避开周瑜的陷害,导演出一幕幕精彩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终于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联吴抗曹,火烧赤壁,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写下了战争史上不可多得的光辉篇章。东吴对曹魏施展的一切计谋早被诸葛亮识破,整个战役的进程无不在他的预料与掌握之中,他
是暗地指挥、操纵着这场战役。拥有百万大军的曹操丧魂失魄地败走华容道,与其说是败给周瑜,倒不如说是栽在诸葛亮手里。诸葛亮的性格、意志、才能在这里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升华。
在安定边远少数民族的“征蛮”战争中,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战略,“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使“南人不复反”,一劳永逸,这是非常高明的。后方稳定而没有后顾之忧,诸葛亮才出祁山与曹魏决战。可见“平蛮”是诸葛亮北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更显示他胸有成竹。
然而,“智者千虑,终有一失”。马稷街亭失守。诸葛亮在危急之际,不慌不忙地用“空城计”渡过难关,仅以几十个贴身老兵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使司马懿仰天叹息:“吾不如孔明也!”在这个奇妙而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诸葛亮的思想、性格又一次升华,真正成为智慧的化身。
小说热情赞美诸葛亮,把他塑造成智慧的化身。作者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大多数是合情理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这正是小说难能可贵之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其中有的神秘化描写确实超出了智谋的范围,带有迷信色彩,如写诸葛亮祭风、未卜先知以及使遁甲法等。对此,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诸葛亮——忠诚的典型
小说中的诸葛亮具有极其优秀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刘备蜀汉政权的忠贞不渝,为了统一天下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以及事事处以公心的胸襟和气度。作者把优秀品质集于他一身,这显然是作者的有意创造,并且熔铸了审美的理想,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群众的政治理想,可以说诸葛亮是忠诚的典型。
诸葛亮生长在汉末乱世,躬耕南阳,洁身自守,勤勉好学,博通古今,他热切渴望改变当时分裂割据局面,重整汉王朝的秩序,救民于水火之中。他常以管仲、乐毅自比,静观天下风云变幻,择主而事,以待天时。正是因为诸葛亮具有这一思想基础,有感于具有仁爱思想的刘备为天下苍生而求贤若渴的诚意,经过“三顾草庐”才献出“隆中决策”。他明知刘备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处境极端穷困,也毅然出山辅佐,参加剧烈的政治角逐。诸葛亮出山并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没有选择曹操或孙权,而是看中汉室苗裔刘备胸怀苍生的仁心,他是施行“王道”、“仁政”的理想统治者。诸葛亮对正义事业的执着向往,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
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在赤壁之战的关键时刻,为了刘备集团的生存他冒着生命危险只身使吴,为建立孙刘联盟竭尽辛劳,最终使曹操一败涂地,让刘备分享三国鼎立的辉煌战果。这充分表现他对刘备集团的赤胆忠心。
诸葛亮明知蜀国勃兴要费尽心机,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始终忠心耿耿,决无二心。白帝城托孤辅幼主,刘备临终嘱托他:“若嗣子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当时听了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答应“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此情此景,真是动人之至。诸葛亮终其一生没有篡国异志,就是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时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四出祁山大有可为时,苟安诬他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而后主却听信谗言,召他班师。他为了尽忠而遵命退军,不得不失却进军中原的绝好时机。
由于蜀国伐魏不力,加上灾异数起,使得诸葛亮身心交瘁,积劳成疾。而他还是认为愧对先帝的重托而深有负罪之感。《出师表》就强烈表达了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这确实不是用言辞,而是用他的心血写成的。他废寝忘食,事必躬亲,汗流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