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年高中语文二轮复习专题8第2节热点主题7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主题7 书香中国,全民阅读

阅读可以励志、养性、立德,是对人生的磨炼和对意志的考验;阅读能提升个人素质及品位;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他对社会作用的发挥;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国民阅读力的大小,则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国民阅读水平更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阅读已经不仅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和谐与全人类的进步。

1.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此言不虚也。纵观中华史,乃至世界史,人民争相读书,庠序人才济济,士风崇文尚道,则国家蒸蒸日上,人人行己有耻。

时光流转,书香益浓。从身边生活的感受上看,读书的人在增多,读书之风气渐盛。就笔者的观察,在轻轨上、地铁里看书的人变多了,周末逛书店、听讲座的人变多了,二手书交易市场更活跃了,买书的人多了,买书的渠道更便捷了,写作的人多了,分享读书心得的文字和活动也多了……至于读书的益处,古今中外,其论述浩如烟海。从人类层面,读书可以擘画未来;从国家层面,读书可以经国济世;从个人层面,读书可以义理悦心。开卷有益,早成共识。单从社会或风气层面而论,多一个读书人,整个社会就可能多一份理性,少一点戾气;多一份快乐,少一点痛苦;多一份豁达,少一点刻薄;多一份明快,少一点晦暗;多一份充实,少一点空虚。

中华传统中有“耕读传家”“书礼传家”。读书风气的养成多有赖于家风传承。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对读书有着严格的家训,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经过数十年苦读终于成为“大界曾氏”数百年来首位秀才,曾氏家族自此志士名人不断涌现,实亦得益于读书家风。远有“三苏”“二程”文章传世,近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著作等身。以读书传家风,以家风正世风者,不胜枚举。

也许有人说,平时工作太忙,无暇读书。梁实秋先生则直言道:“我不太同情这种说法。不管他是多么忙,他总不至于忙得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一天当中如果抽出一小时来读书,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小时,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小时,积少成多,无论研究什么都会有惊人的成绩。”也许有人说,平时没有读书的环境。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写道:“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今天的读书条件、读书环境,越来越好地满足着人们对读书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所以,让我们放眼展卷,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来源:《吉林日报》作者:王瑞)

2.读书要与人生相伴,如影随形

又到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

今年的4月17日,我应邀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做“人图领读者”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再次提到了自己一直所倡导的主张:人生太短,好书太多,要读经典。

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阶段,有位同学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她说:“您说要读经典,但我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在读了之后,我常常感觉不到这些经典书目对自己有什么用?而我看了一些实用图书之后就会觉得很有用。我该怎样去面对这样的困境?”

这似乎是许多大学生的阅读困惑,我想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就学生而言,如果把阅读简单分类,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类是大家平时学习时所常用的教材与专业性书籍;第二类是日常的实用性书籍;第三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史哲类的书籍,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著作。人们通常所说和我所强调的要阅读经典,大多指的是这里的第三类文史哲著作。这类著述经过时光荏苒而流传下来且被人们广泛接受,一般称之为经典。第一、二类书籍固然经常能够让人感到其实用价值,但第三类经典著作才是彰显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最佳范例。

对此,我有个比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是常态。那么您感受到这三顿饭中,哪一顿对您的成长有特别明显的实用价值了吗?我想,也许会有。但即便如此,一顿饭的重要性,也是相对于个人感觉以及自己的身体健康来说的,至于具体的实用价值,其实很难说清楚。

记得杨绛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文革”时期,钱钟书先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思想改造。当时被分配到一个小窝棚。杨绛先生指着这个窝棚问钱钟书先生:“可否终老于此?”钱钟书先生回答:“没有书读。”是的,没有书读,无疑将是人生终老于此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也有可能变成生活中无法忍受的其他难题。但如果有书读,那么,即使终老于蜗居似乎也不成问题。

作为学生,既要读知识性很强的教材或者专业书籍,同时,也要读各种各样可以让自己增长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修正品行、融通性格的文史哲类的著述。这类著述往往不会像教材、专业书籍或者实用性图书那般,让一个人读完之后感到学到了某种技能、策略或者手法,但它们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无疑将会起到难以觉察到的重要作用。

读书,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的日常阅读,恰如一日三餐。读书,就该像一日三餐般自然而然不可或缺;读书,也该像呼吸空气般吐故纳新不知不觉。但正是这样自然而然、吐故纳新的阅读,成就了人们的成长,改变了读书人的命运,见证了人类的进步。

阅读经典,总有一种无言的力量。在默默地阅读中,人们聆听来自古代传统的空谷足音,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喜怒哀乐,从而帮助人们反思当下,坚定信念放眼未来。

其实,“世界读书日”的目的,并非号召人们要在这一天去读书,其最大的作用更多的是要提醒人们:读书,要与人生、与生活相伴,如影随形。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郭英剑) 3.通过阅读提升认知能力

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需要通过阅读来“重新发现自己”

随着世界第二十四个读书日到来,读书再次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议题。

近年来,图书销售额不断攀升,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894亿元,同比增长11.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书正在被消费者带回家。但购买书籍或者拥有书籍本身,并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把书当成一种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

诗意人生,不应该是空有其表的外壳,而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更要有“书卷多情似故人”的精神体验。为什么要读书?一位网友的回答有意思:看到美景时,其他人只会说“厉害了”,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时,你却因为心头闪现的那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感动。诚如所言,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书籍不应是任人摆布的装饰品,也不该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品,而要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日用品。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说到底,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面临着“重新发现自己”的挑战。一个人不可能终身都依靠某种一成不变的本领,也不可能只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而应该不断让自己具有“算法”所不具备的想象力、判断力与认知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伴随真正的阅读,我们才能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完成自我刷新。

换句话说,通过阅读,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应对未来。这也是建设书香中国的题中之义。如今,线上市场依然火热,实体书店逐渐回暖,一些图书馆成为城市地标,小图书甚至在精准扶贫中书写“大文章”……这意味着,“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夙愿正在加快实现。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与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做法仍然在制约阅读率和阅读量的提升。例如,有的农村书屋平日里大门紧锁、无人问津;有的学校图书馆建了、图书买了,但不向学生开放。换个角度看,让这些闲置的图书“动起来”“活起来”,就能成为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重要推动力。

一位作家说道,“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相信这种陪伴,一定是透过纸张的心灵对话、超脱言语的灵魂共鸣。不妨在这个书香四溢的季节,打开一本书,遇见一个新的世界和自己。

(《人民日报》2019年4月23日05版) ■热点押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快节奏时代,时间变得碎片化,“短平快”的阅读方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人们已经很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