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道德教育思想的有益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5月 Vol. 29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7
──────────
收稿日期:2007-03-03
作者简介:刘玉娟(1964-),女,湖北天门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 - 132 -
夸美纽斯道德教育思想的有益启示
刘玉娟1,杨力伟2,侯建华3
(1.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市丰润区光华道幼儿园,河北 唐山 063000;
3.唐山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道德教育应培养人的“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提出道德教育方法应为“实行,榜样,教训、规则与惩罚,避免不良社交”等。夸美纽斯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夸美纽斯;道德教育思想;德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3-0132-03
一、夸美纽斯世界观及其对教育的贡献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是十七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他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继承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教育思想遗产,吸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成果,总结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经验,并结合本人长期的教育实践系统地论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学校教育的多方面要求,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并对以后的学校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夸美纽斯在阶级矛盾和思想斗争非常激烈的时代,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物和新教教派的成员、领袖,他的世界观充满了新与旧的矛盾,这种新旧思想的矛盾也反映在夸美纽斯的世界观中。在社会政治观上,他痛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专横统治,忧虑祖国的灾难与沉沦,对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但他幻想通过普及知识来进行社会的改革,反映了他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在自然观上,他虽然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笃信上帝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与主宰,但他受时代与自然科学的引导,又重视大自然的存在及其威力,也重视人的积极创造能力,他赞美“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人本身是一个“小宇宙”。这种观点和已往的宗教迷信只把人看作是对神意的屈服者而不能有任何作为的观点有很大分歧,反映了夸美纽斯哲学观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他的唯物主义观点尤其体现在他的感觉论的认识论之中,他强调人具有通过对外物的感觉而获取无限知识的能力。他提出“人的知觉的进程是个无底的深渊”,人的心理在“天内天外都找不出一个界限”,反映了他要求人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观点,以
及他对于万物的可认识的观点的承认。他接受了他同时代的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提出的“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自然和物质是研究的对象”这种论断的深刻影响,提出感觉是认识的第一步。这种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感觉论的认识论成为他的教学理论的主要基础。
夸美纽斯对世界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批判旧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为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的问世,使教育学从以往的哲学、社会学等论述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他抨击中世纪的等级教育,主张教育对象普及化,相信人人都可以接受科学知识的教育,并为此设计了一种崭新、统一的学校体系,为后来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所创立的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是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为后人广泛采用,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他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要求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客观规律,提出了教学应奉行的几大原则,他关于道德教育和教师地位的论述等,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夸美纽斯道德教育内容
夸美纽斯在道德思想上,认为人类有了道德,也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因此,他强调指出,道德应当通过学校这个“人类的锻炼所”来培养。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应当着重培养的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他简明地叙述了这四种主要德行的内容及其意义:
1.持重。就是“对于事实和问题的健全的判断”,他认为“这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他又说:“健全的判断应该在幼年去练习,这样,它到成年时代就可以发展起来了。一
刘玉娟,杨力伟:夸美纽斯道德教育思想的有益启示
- 133 -
个儿童应当追求正当的事情,避免无价值的事情,因为这样一来,正确判断的习惯就可以变成他的第二天性”。他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学会对事物作健全的判断,使正确的判断成为学生的“第二天性”。笔者的理解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也是最先要培养的就是儿童的是非观,有了明确的是非观,儿童才能去做正确的事,做高尚的人。
2.节制。这是一种在各种生活行为方面不过度的品质,即在饮食、睡眠、工作、游戏、谈话等方面,“在整个受教的期间以内,实行节制”。他认为在这些行为上应遵守一条“金科玉律”,要求学生了解“一切不可过度”的道理,学会节制。这跟我们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因为儿童年龄小就纵容他,从小培养一种理智的节制品质,对其终身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坚忍。是要求儿童习惯于用自己的理智去作一切事情,“因为人类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所以应当听从理智的领导,在动作之先应当仔细想想每种作为应该怎样去作,使他自己真能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也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养成忍劳耐苦的品格。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夸美纽斯指出:“凡是想教导儿童的人,开始就应当使他们习惯于服从他的命令。”好像是说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在我们中国古代教育中,也提到:“教不严,师之过。”一个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尊严,让学生心服口服。也许有的教师认为,我们现代教育已经开始提倡“人文教育”,讲究师生关系的平等,难道还需要让儿童学会“服从”吗?笔者认为,那是指人格的平等,是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与夸美纽斯的理论并不矛盾。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用爱心、宽容心对待他们,是非常人性化的。但是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孩子们的行为方式是不很能够这么审慎和理性的,所以,强迫他们养成一种习惯,先去履行别人的意志,再顾到自己的意志”,这种观点既严谨又实际,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4.正直。是对别人抱着公正无私的态度,不伤害别人,它是和自私自利、虚伪与欺骗相对立的。同时,夸美纽斯也指出,一个正直坦率的孩子应该学会与任何有价值的人交往。这也就是要求学生正直待人,不损害他人利益,乐于助人,避免虚伪与欺骗,同时在交往中学习、成长。
三、夸美纽斯道德教育方法
夸美纽斯对于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实行,榜样,教训、规则与惩罚,避免不良社交等。
1.实行。他认为“德行是由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因为“我们是从学习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的。孩子们容易从行走学会行走,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同样,他们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
而且他认为德育应当尽早进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
2.榜样。道德教育需要榜样和教诲。他主张“父母、导师和同学的生活榜样应当不断地放到儿童的跟前”。因为儿童们善于模仿,所以易于接受榜样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让儿童模仿的榜样。为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家长素质,一切都是为了给儿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教训、规则与惩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夸美纽斯非常严肃地提到了纪律,但是我们现在对于体罚学生是绝对禁止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向夸美纽斯说的那样“鞭挞”学生,但是有度的惩罚是必要的,既然有奖励就要有相对应的惩罚。我们可以借鉴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惩罚方式,如罚学生表演一个节目等,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惩罚或引导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4.避免不良社交。夸美纽斯认为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笔者认为,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家庭,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夸美纽斯道德教育思想的有益启示
做事先做人,德育是一切教育之首。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会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养成的。夸美纽斯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对我们当今德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道德教育要尽早进行。夸美纽斯认为“德育应当尽早进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为此,家长和幼儿园教师要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在行为上提出具体形象、可操作的要求,并进行行为方式的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2.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如通过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围绕“团结、友情、亲情”进行比赛,使学生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团结一心,才能成功。
3.以知育情,以情促知。夸美纽斯认为“在榜样之外,关于行为的教诲与规则也是必须的”。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儿童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儿童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着力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4.以行育情,以情促行。夸美纽斯认为“德行应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