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对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忧虑与思考,已经成为整个国家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德育工作。而德育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更应该被提到重要的地位。
一、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教师忽视学生
许多德育课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更多的是注重约束学生和规范管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造成一种不平等、冷漠的师生关系,其中学生被看作是一块道德白板,要靠老师去图画,没有把学生看成有主体的自我道德构建者。
2、重知识轻能力
德育课程往往是以条条框框的知识逻辑体系呈现出来的,使知识脱离于产生它的丰富的、有意义的经验背景,结果是“学生学习一些符号,但没有真正掌握它们的意义,学生获得专门的知识,而没有动手操作的能力”。
3、重灌输轻感悟
教师往往把课程理解为一些既定的知识内容,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内容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衡量学生的好坏就是看其掌握所教知识的程度,从而使学生误认为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学会这些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被动的接受者,一切都按严格的教学化程序进行。教育中本该有的情感性、意义性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消失,教师一味地把教条的、空洞的道德知识规范灌输给学生,不把它们还原到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不把它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被动接纳教师传递给他们的道德知识,这些被认为是死的知识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没有被生活世界所解释,也没有以情感的体验和理解去促成人的精神提升,老师关注的通常是给学生传递了多少知识,而不是学生自身道德素质是否提高和学生改变了多少。
4、重静轻动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视讲授,忽视实践体验。因此,学校应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在开展类似的活动时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活动要丰富多彩,避免单一。
二、新时期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1、综合性
德育课程的综合性包括:内容的综合,即把各种德育内容融为一体;过程的综合,即把学生的知、情、意、行融为一体;体系的综合,即把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融为一体。
2、实践性
德育课程不以认知为主,而以实践为主,在具体情景中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参与中认知、体验、锻炼。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发展性
休闲德育、网络德育等新的德育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德育校本课程、德育隐性课程等新的课程形态正方兴未艾,有待于进一步实验。
三、总结
本次课程改革更新了教师的课程理念,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培养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这一切为德育课程的创新提供了机遇。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新的德育课程,由理念到实践,关键在教师的德育反思。教师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不断创新德育课程。同时面临不同背景的德育工作,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走出困境、迎接挑战,广大教师必须勇于反思,坚持创新,探索新的行动策略。
总之,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德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涉及到内容体系建设、评价体系建设、还涉及到活动体系建设和任务体系建设。在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研究力度,力求使德育工作与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相符和,与新的教育理念相一致,从而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