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高低位技巧经验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瘘高低位技巧经验谈
虽然我们都学过肛门解剖,理论上都知道它由哪些肌肉组成。也知道高位肛瘘与低位肛瘘的界限,但是在临床上,明确某个肛瘘主瘘管的位置高低,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是肛门未切开前,瘘道到底穿越了哪些括约肌,很难准确判断,便无法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故多把治疗高位肛瘘的挂线术错用在了低位肛瘘上,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再则,每个人各种肛门括约肌其发育程度和所占比例变异很大,所以临床中很难从解剖学角度明确肛瘘道与括约肌的位置关系。
我这里介绍一些经验,即判断肛瘘高低位的两种方法。
一、主管道走向判断法:
现在我们主要针对内口在肛窦部位的括约肌间瘘和经括约肌瘘。
内口同在齿线,但肛瘘有高低位之分,原因是主管道从内口向外走行时它的方向不同了。若向着近肛缘的肛周走向,则是低位肛瘘,若向着远离肛缘的肛周走向则很可能是高位肛瘘。为了能准确的说明问题,有必要把一条瘘道做更详细的划分。我把与内口直接连通的瘘道称为近内口瘘道。近似于常说的主管道。而其它肛周一切瘘道为外围瘘道。一条近内口瘘道包括内口、过肌管、肌外瘘道三部分。
内口即肛瘘在肛管直肠内的开口,也是感染源所在。其深度或在皮下或至内外括约肌间;
紧续于内口,穿越或跨越肛门外括约肌的那段瘘道,我们称其为过肌管,其长度是其所穿越外括约肌的厚度;
紧续于过肌管,括约肌之外的肛周部分的瘘道称肌外瘘道。
不难看出,真正决定肛瘘高、低位置的是过肌管的走向,而并非肌外瘘道。
下面引入一个新的概念,表述过肌管的走向。
过肌角:经过内口,平行于肛管纵轴,向肛外做一条放射线,过肌管与这条线之间的夹角称过肌角。过肌角越小,则跨越外括约肌越少,过肌角越大,则瘘道越深,跨越外括约肌越多。
如:过肌角为90度,则说明过肌管的走向在齿线平面上,它到底穿越了哪些括约肌可想而知。可以设几个特殊角,如:小于45度、大于45度、小于90度、大于90度等,这样判断肛瘘的高低位置,可做到量化。
同样过肌角为90度,但在肛门不同的点位,若行切开术,则对肛门的损伤程度不同。如6点位过肌角为90度的肛瘘,行一次性切开术,肛门不会失禁。因为仍有耻骨直肠肌存在;若12点位过肌角为90度的肛瘘行一次性切开,肛门会失禁等。
所以用过肌角更容易判断主瘘道位置的高低。
如何测量过肌角大小?可用探针法,也可用造影法。
二、括约肌束比例判断法:
在手术麻醉前,一定要指诊检查肛门括约肌的肌束直径大小,我称其为肛肌径,
而这一肌束包括内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等,把它们看成一整体肌束。尤其是重点检查预切内口位置的肛肌径。记在心中,手术麻醉后,再查括约肌肌束已不明显。这时利用探针可测得欲切括约肌的直径多少,与术前测得肛肌径相比,从所占比例大小来判断肛瘘的高低位,是全程切断还是行保存括约肌术。我称此法为肌束比例法。具体占到什么样的比例会引起肛门括约肌功能质的改变,全凭个人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