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认知的形成往往基于认知主体的智力水平和认知结构,它是在社会客观政治环境中,认知主体收到政治事件的刺激后产生的心理反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矛盾冲突也日益凸显,作为青年中先进分子的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显得尤为重要,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环境,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认知。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认知存在问题
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认知的形成往往基于认知主体的智力水平和认知结构,它是在社会客观政治环境中,认知主体收到政治事件的刺激后产生的心理反应。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矛盾冲突也日益凸显,作为青年中先进分子的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显得尤为重要,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环境,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认知。
一、政治认知的概念阐述
作为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认知过程包含着认知主体对认知课题的主观抽象画。
也就是说,“政治认知是政治观念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整治客体,即政治权利、政治体制。
政治规模、政治功能等方面的认识与把握,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意识导向,并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国家未来的制度变迁。
因此,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使大学生了解国情,熟悉影响国家政治的各种因素,对于促进国家政治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政治认知特点
(一)政治认识片面性、表层性
大多数学生的政治认知过程把感知和记忆对立起来,以记忆排斥感知,使思维失去了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客观基础,只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脱离客观事物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分析、思考、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这种以主观偏见去肯定或否定客观事物的主观性做法是当前大学生政治认识片面性的表现之一;表现之二在于大学生虽已掌握许多政治“书本知识”但缺乏政治“经验知识”,由于大学生长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而且接触范围狭窄层次不高,所以青年学生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和政治经验,这就导致即使大学生们有积极地参与实际政治生活的热情,也不会起到很大作用,他们实际上沦为政治“边际人”,陷入了缺乏经验─政治边际化─更加缺乏经验─更加边际化的怪圈。
这不仅是政治认知片面性的表现也是长期政治认识片面性酿成的恶果。
大学生政治认识还有表层性的特点,即对政治事实、理论常识、基本观点等方面事实认知水平比较高,而对关乎评价、信仰、作用等方面的价
值认知水平却不容乐观,对于政治知识的学习大多还处于浅尝辄止自以为满足的状态。
通过访谈发现不少学生对理论学习不重视,缺乏辨证思维,对事物的认识多是凭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获得,很容易陷入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
(二)政治情感双重性
1.热情与冷漠
当代大学生和改革开放同步成长,他们对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敏感性和关注程度丝毫不亚于前几代人。
但是当他们发现他们的政治要求没有正式的诉求渠道,自身合法的政治地位被“边缘化”或者他们的政治作为无法改变政治格局时,他们就会走向两种极端,“过度的热情”(即采取不合法的非正式方式和渠道表达自己的愤懑),或者“可怕的冷漠”(对政治生活不闻不问,无所作为)。
而后一种极端在当今人们过度关注经济发展,政治生活逐渐被边缘化的社会中更加明显。
2.理性与情绪化
与五六十年代青年相比,当代青年大学生要理性的多。
他们对一般的政治口号、宣传不再轻易附和响应,他们由原来激情式的参与转化为务实性的参与,由原来的反叛、先锋、对立转变为宽容、协调中求发展,抛弃了浮躁和冲动,而以理智平静积极的态度投身于社会改革。
但是,事实也表明,青年学生在政治生活中难免受制于冲动的情绪,尤其是在社会风气不良,政治参与受阻,舆论导向片面的情况下,他们的政治情绪往往压过政治理性表现地异常强烈。
3.批判性和归属性
由于青年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有政治参与的能力和要求;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敏感阶段,对社会上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阴暗面更有“旁观者清”的优势,因此,他们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对政治现象具有敏锐的批判性、改革性和创新性。
但同时他们又充满幻想,渴望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幻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济世达人,,从而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但事实却常常让他们失望,他们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既爱又恨,常常感到迷失自我,无所是从,处在不伦不类的尴尬的中间状态。
(三)政治意志复杂性、易变性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品质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表现在:第一,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意志受到时代、阶级、民族、群体、区域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位的认知交叉混合的影响和制约。
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那样,“社会上有哪些派别,大学生中必然而且不可避免的有哪些派别。
”而且学生个人的阅历、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及社会化程度都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
的政治意志趋向多元化。
第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志的“隐蔽性”也增加了其复杂性,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的政治意志、品格通常呈显状,人们可以从他们公开的论战和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把握他们的政治倾向、情感意志,而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志却没有明显的表现形式,仿佛一股政治暗流,看不见、摸不着,只是潜在于主体中,因此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把握。
但是这种隐蔽性并非政治意志缺乏,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每每遇到重大的政治事件,青年大学生都会表现出高昂的政治斗志,将政治主动性、原则性、勇敢、坚定、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表现地淋漓尽致。
此外,他们的政治意志还有摇摆性、不坚定性的特点,常常是改革进程和社会发展态势良好时,他们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充满信心、意志坚定。
但是一旦改革受挫,他们又易于摇摆,忽明忽暗,漂移不定,加上接受新生事物的欲望、能力强烈,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又有很强的从众心理等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甚至会出现否定继有成果,对社会悲观失望,不思进取甚至有偏激的言论和行为等。
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认知的重要性。
1、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进行。
政治认知作为一种对政治的认识必然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政治认知指导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因此,培养正确的政治认知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进行政治参与。
2、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
政治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指导大学生正确地进行政治参与,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特定政治社会要求即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大学生,帮助大学生进行、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使大学生适应角色的转移。
3、有利于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求。
在大学生对政治系统、系统内的各种参与角色、角色扮演者有较系统认识的基础上,使其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识、政治认知和政治素养,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实现由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转化,进而满足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需求。
4、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作为年轻的一代,大学生们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无穷的力量,因此更应该培养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使他们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千千万万份强大的力量集中在一起,民族的复兴才有希望。
四、当代大学生政治认知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政治“冷漠”,认为与自己无关。
在一所高校抽取的500名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中有78%的同学不关心政治,认为“政治是少数政治家的事情,距自己太遥远”,“政治是没有意思的事情,不如搞经济实惠。
”同时,由于众多因素影响,人们对于政治往往满足于谈谈琐事,发发牢骚,这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也投射到部分大学生身上,使他们产生冷漠的政治情感。
其次,政治认知过于激进,缺乏理性思考。
作为青年,大学生往往不够稳重,行为冲动,而行为的冲动源于思想的冲动。
对于国内外的政治事件,大学生们往往显得很“愤青”,尤其是对国内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以及与国外的一些冲突上,大学生们往往是一味的愤怒不满,而没有真正冷静的思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例如对于国内的贪污腐败问题,大学生们往往谈到贪官便提到“杀、千刀万剐”等字词,而对于“钓鱼岛事件”,大学生们则更加激进,他们把此事件当做是对国家的侮辱,通过盲目的抵制日货和游行等行为来宣泄心中的不满,而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政治事件来认真思考。
最后,政治认知功利化。
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尚未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缺乏长远深刻的目光,造成政治认知的功利化。
比如,对于党内腐败现象,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存在明显的功利倾向,认为换做是自己,如果行贿能够解决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己“肯定会”或“可能会”行贿。
而在严肃的入党问题上,部分大学生入党的动机是为了得到好处,增加就业的筹码。
五、大学生政治认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计划生育的影响。
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严重,在很多时候,他们都局限于对自己利益的关注,而对别的利益关心甚少。
因此,政治虽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却往往感受不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形成对政治的冷漠。
2、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道路不畅导致心理冲突。
一方面,大学生们往往有一颗炙热的心,渴望能够为政治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但另一方面,由于在校学习,社会经历不够等原因,使他们往往不能参与其中。
比如人大代表的选举,按法律规定,大学生是完全可以参与选举的,但在校大学生们真正行使了选举权的少之又少,而行使了被选举权的更是屈指可数,而被选为人大代表的几乎没有。
由此使大学生们慢慢的失去了最初的热情,觉得政治与自己无关。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
从小学到大学,学校给同学们灌输的思想都是好好学习,热爱祖国等,却很少引导学生真正对政治事件进行思
考。
比如,针对上学期的“钓鱼岛事件”,在游行之前,学校对于该事件只字未提,等到学生们“暴动”起来时,学校才开始呼吁要理性爱国,但是,如何理性爱国,学校却没有明确的指导。
六、解决措施
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直接地促进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理顺政治心理,坚定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
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独立的政治判断、强烈的政治认知的重要途径。
要使大学生掌握运用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在政治上能明辨是非,在现实中能理性批判,正确对待政治上的具体问题。
3、优化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环境,让大学生们真正参与其中,既能满足大学生们对政治参与的强烈渴望,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复杂性,引导其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
要站在未来的高度,理性期盼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的未来发展态势。
这就意味着我们未来的实际工作就是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政治认知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引导、激发那些正待成熟的政治心理机能的发展,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已经完成的程序,进入更高一级的现有水平,进而产生更高一级的“最近发展区”,如此不断转化使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由可能性成为现实性。
要在承认个人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的同时,引导大学生认同主导政治观,诱发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如何激励当代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实践,将政治认知感情外化为积极的政治行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