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李贺的生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诗人李贺的生平

关于李贺的生平,大家想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大诗人李贺的生平,欢迎大家阅读!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生于公元791年,卒于817年,字长吉,他与李白、李商隐被称为"唐代三李"。因为李贺是唐代河南福昌昌谷人(属今天的河南洛阳宜阳县),后世称他李昌谷。李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朝宗室。然而岁月浮沉、沧海桑田,到了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已没落到与一般读书人的家庭无甚二致了,李晋肃也必得读书应举方能入仕为官。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他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李晋肃漂泊了一生,到了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他才稍得升迁,被任命为陕县令,但不久李晋肃就病老而死。李贺的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一直住在昌谷。李贺的姐姐出嫁之后,他的家境愈加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一斑。

李贺才思聪颖,七岁就能作诗,又擅长"疾书"。开始听说这件事的时候,韩愈和皇甫湜还不大相信真有这样一位七岁能作诗的神童,他们就一起去拜访李贺,让他当场写诗。李贺提笔一挥就写成了《高轩过》,就像预先构思、打过草稿一样,韩愈和皇甫湜两个人大吃一惊,对李贺刮目相看,并且时常在同僚中夸赞李贺,从此李贺出了名。

李贺长得单薄削瘦,双眉相连,鼻头较大,手指很长,可以说长相很是出众。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的时候,李贺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童仆,背着一个破烂不堪的锦囊在路上行走,他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他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他人牵强附和旧章法一样。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有些诗作就被他的好友拿走了。若非大醉或吊丧的日子李贺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反省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他的母亲郑夫人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

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地嗔怪道"这个孩子要呕出了心肝才算完啊!"。

尽管李贺的家族只为他留下了一个"王孙"的虚名,但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作品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渴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一支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但作为唐王朝的同宗,李贺对李氏王朝怀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体现在他或自认为是王孙的自夸自矜上,或欲建功立业、治理国家的理想上,或在王朝危难之时表现出的强烈的忧国忧民精神上。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此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个十分具体而动人的英雄人物形象,格调浓丽而壮烈。以"报君黄金台上意"作结,反映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写这首诗的时候,李贺才十七岁。与皇族无法抹去的情结对他的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李贺竟然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不知道这究竟应该算是李贺的幸运还是不幸。

李贺十八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又最先为当时名公巨卿韩愈、皇甫湜所知。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他因"年未弱冠",即遭父丧,而在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01年)的时候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了河南府试,在洛阳考场上,他凭着出众的才华,顺利通过了府试,取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

当时河南府出的应试诗是《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这是一道很难的"高考题",要求考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把一年中一至十二月的不同风光全写出来,既要切合题意,又要合于格式,还要自出机枢,不落窠臼,一时难倒了许多考生。但这对于李贺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已。他信手拈来,一会儿便写到了第三首,即《三月》:"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复宫深殿竹风起,新翠舞衿净如水。光风转蕙百余里,暖雾驱云扑天地。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曲水漂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巡时,有一篇长篇通讯就以"东方风来满眼春"为标题报道他的南方之行。)

李贺在写出一年中十二个月的不同风光后,忽然又想起还有一个闰月,于是大笔一挥,又写了一首《闰月》,使题目变成了《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考官们看了,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年的冬天,李贺被顺利选拨至都城长安应进士举,韩愈和洛阳的文士都预见,李贺这次一定会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因为这个小伙子的才华实在是太高了。

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李贺在即将走进考场的时候,却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原来,有人嫉妒他的才华,故意在"政审"上卡李贺。九泉之下的李贺的祖父万万不会想到,他给儿子(李贺的父亲)取为"晋肃",却为孙子考取进士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晋"与"进"同音,倘若李贺登第,成了进士,不就触犯了父亲的名字吗?所以当时有不少人认为李贺为避讳而不应参加进士科考试。一时间舆论压力很大,议论纷纷,对于李贺这样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显然无法承受"避讳"之重。韩愈这时候挺身而出,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讳辨》,由避讳的规定和例证的阐释,说明李贺并未犯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他们的儿子如何避讳,难道要改姓吗?韩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世一些人任意引申讳法,实质上是在借机压制人才,是在以宦官、宫妾为榜样。韩愈更是辛辣地抨击说,如果一个人名"仁",他的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但最终的结果,李贺还是被迫退出了考试。这首《出城》诗可以看出李贺当时的心情:"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一只鸟儿,还没有机会飞上蓝天,就被坏人用弹弓打落了下来,李贺只有郁郁而归。

《唐语林》记载:"李贺为韩文公(韩愈)所知,名闻缙绅。时元相稹(元稹)以明经擢第,亦善诗,愿与贺交,诣贺。贺还刺,曰:"明经及第,何事看李贺?"元恨之。制策登第,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父名晋肃,不和应进士,竟以轻薄为众所排。文公惜之,为著《讳辩》,竟不能上。"大意是说,李贺受韩愈看重,在上流社会大有名气。元稹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明经而考中,他也擅长作诗,很愿与李贺结交,并主动登门拜访李贺。可是李贺竟然闭门不见,还把元稹的名片退还回来,说什么"你是明经及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