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农产品质量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流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3.1.1 流通整体水平低下与信息化应用的矛盾

在流通主体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经营者主要是分散的农户个人和家庭,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而信息化工具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需要一定的前瞻思维和专业知识,尤其在探索阶段。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偏低、规模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信息化构成制约。在主观上,以家庭成员、合作伙伴为主的小规模经营,其人员精力有限,难以在信息化应用上投入人力;在客观上,信息化引导其他要素的配置,需要在较大经营的基础上才能显示效率的提高和效益的增长。

从农产品自身的属性来看,其流通过程中信息化应用的难度较大。相对工业品而言,农产品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其单位价值低、易损耗等特点决定了无论从经济性还是技术手段上看农产品都不宜长期储存,仓储和物流环节周期相对较短。因此,对部分传统流通模式下的农产品流通经营者而言,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不大。另外,大宗农产品的包装散乱,甚至没有包装,而且流通过程要经过多次的拆分、组合,难以划分单元附着信息载体进行信息化管理。体现在标准化水平上,商品标准化是流通信息化应用的重要基础,在小规模生产背景下,农产品标准的建立和意义范围还比较狭窄。对于在商品交易所进行期货交易的农产品,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意义已非常成熟,但对于多数通过传统方式收购、批发、分销、零售的农产品而言,标准化的目标远未实现。

3.1.2 信息化投入与产出间的矛盾

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典型的“土洋结合”。商业起源于农产品的市场化交易,由来已久;农产品流通主要经营者是家庭农户,交易场所是田间地头、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长期存在“剪刀差”,农产品单位价值偏低。而信息技术对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网络环境、硬件设备、软件系统都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是在粗放的经营方式下,各环节经营主体规模偏低、盈利方式主要是赚取差价、交易方式主要是对手谈判交易,效益总体不高;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需要人、财、物等方面的较大投入。在传统流通方式下,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往往难以明显提升经营者的效益,因此多数小规模经营者在信息化上投入的动力不足。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出台的农产品流通扶持政策、组织实施的农产品流通试点工程,也在鼓励和补贴各环节、各类经营主体的信息基础建设、硬件设备购置、应用软件系统配备等,但实际效果不佳。多数企业往往是项目补贴申请阶段积极投入和应用,而在相关补贴政策落实后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则处于闲置状态。

3.1.3 信息共享广度、深度不够

在经营主体信息化上,内部信息技术应用分散、孤立,缺乏整体与关联。农产品流通环节较长、涉及环节多、经营主体类型多、组织化程度不一,使得信息化在不同主体间应用的情况差异较大。据调研在传统流通模式下的农产品经营主体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总体而言:应用范围以库存管理、财务管理、设备操作控制为主,各系统相互孤立,欠缺关联,难以通过信息整合带动管理上的全面提升;在信息系统建设上,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自行设计、开发信息系统的能力,定制开发也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多以采购成熟软件产品为主,不同应用软件完全独立,这就在技术上对农产品流通主体自身的信息整合构成制约。在产业信息化上,有限的信息化应用之间远没有达到信息互联互通。根据调研发现,投入不足、缺乏长效运行机制以及信息源可靠性差等原因,使得有效农产品信息少,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不强,服务功能单一,难以达到支持流通从业者决策的目标。此外,一些地区在农村虽然建立了信息服务站点,向周边农户提供信息服务,但是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提供的内容也难以直接支持农产品购销。这些信息服务站点,仍以向政府部门提供信息为主。

3.2 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

3.2.1 丰产难丰收,“卖难买难”症结待解

2014年,国内农产品市场市场供求整体平衡,全国范围的“卖难买难”现象较往年有所减少,但阶段性、区域性的供求平衡仍大量发生。3月,浙江温岭1000亩冬季大白菜滞销,大量大白菜烂在地里。4月,四川泸州200万斤青椒难卖,批发价格降至每斤0.3元,不及成本的一半。5月,安徽歙县“三潭枇杷”产量翻番,由于公款采购大幅下降,加工订单减少,当地枇杷出现大规模滞销,销售价格不足往年的一半;河南宁陵百万斤包菜滞销,大量包菜烂在地里或喂猪;山东安丘由于气温偏高,大小樱桃成熟期重叠,不耐储运的红樱桃遭遇严重滞销,最优质的樱桃收购价格每斤也只有3元,仅比采摘雇工价格高出0.6元,大量樱桃烂在树上。7月,河南开封西瓜批发价格降至每斤0.1元,甚至几分钱一斤都无人问津;山东即墨、莱西等地西瓜收购价已降到每斤0.25元,有瓜农50亩地也卖不出一个西瓜。10月,广西南宁坛洛镇300万斤香蕉早熟,每斤香蕉平均只卖0.1元,也无人问津,蕉农损失惨重,有的只能拉香蕉回家喂牛。

这种“卖难买难”、“产销脱节”现象与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提高、跨区域的流通需求增加有关,与生鲜农产品季节性强、保鲜期短、加工比列低、产区供给波动大有关,与国内农业生产组织规模化程度低、产地加工和仓储水平滞后、抗

风险能力弱有关,与产销信息不对称、流通信息化体系不健全有关,也与生鲜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终端价格易涨难跌有关,但更直接的原因在于产销两地的市场壁垒过高,产销地差价难以抵消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产地租金、损耗以及初加工成本等。造成产区农产品虽然过剩却难以有效地向周围及全国市场释放。其中,单位低、利润空间小的包菜、青椒、西瓜等品种受市场壁垒的影响更大。

3.2.2 全程冷链覆盖率低,流通环节损耗大

近年来,国内冷库建设明显升温,冷库容量由2008年的1500万立方米快速增长到2012年的7111万立方米。但新建冷库主要集中在东部主销区,产地配套冷库仍然紧缺。国内果蔬、肉类和水产品冷藏运输虽然达到15%、30%、40%,但是全程冷链覆盖率分别只有5%、15%和23%,流通损耗率分别为25%、12%和15%,均高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

国内生鲜农产品全程冷链覆盖率低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冷链投资和运营成本较高,而多数生鲜农产品价格水平偏低且生产经营分散,难以通过规模效应取得合理的利润。为提升冷库周转率、冷藏车的装载率、保障盈利,国内冷链投资必然向价格水平高且需求集中、稳定的消费地倾斜。另一方面,或者说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国内农产品流通环节复杂分散,采收、运输、仓储、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主体缺乏利益共享机制。由于产地收购价格低,且利益独立分割,前端主体对降低损腐率的动力不足,而采收后的预冷保鲜,以及随后的冷链运输恰恰是降低整体损腐率的最关键节点。后端主体即使有动力降低损腐率,有能力进行冷藏保鲜但往往为时已晚。

3.2.3 中间环节多,配套服务落后

传统国内生鲜农产品流通一般经过农户、经纪人、运销商、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环节。层层转手过程不但增加了周转时间造成额外损耗,而且使得各环节的成本和利润不断叠加,直接推高了总体流通成本。流通层级过多与国内生鲜产品经营规模小,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密切相关。国内流通主体较为薄弱和分散,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加上生鲜农产品价格波动大,信息服务、安全检测、仓储保鲜等配套服务滞后,客观上要求产业链增加层级,分担经营风险。这种被动的适应机制反过来又进一步制约了现代流通建设的升级与良性发展,仅仅依靠流通主体自身的努力难以摆脱上述困境。

3.3 政府部门存在的问题

(1)鲜活农产品流通网络缺乏系统规划和合理布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