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

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
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

第35卷第34期Vol.35 No.34

企业技术开发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2016年12月

Dec.2016供"#營理研)

徐豪1,2

(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52;2.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052)

摘要: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了所在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企业面临的共同问 题。文章系统介绍了供应链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管控三个方面,为企业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提 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6 @34-0115-03

DOI:10.14165/https://www.360docs.net/doc/fa867183.html,ki.hunansci.2016.34.042

Research of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XU Hao1,2

(l.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Management,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052, China;

2.School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052, China) Abstract:T he supply chain has become a key factor of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ompanies.lt is a common problem that how to manage the supply chain risk.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main processes of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such as risk identification,risk evaluation and risk mitigation.It could be a theory foundation for companies to implement their risk management.

Keywords :Supply Chain;Risk Management

供应链管理的质量,关系到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决定着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如何保障供应链的平稳 运行,降低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少风险对 供应链的潜在影响,是很多企业在实际运营中面临的一 个实际问题。

1供应链风险定义

供应链风险,指的是导致整个企业所处的供应链失 控或者停滞的各种内部或者外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 定可能存在于供应链本身,比如,供应链中信息流通不 畅;也可能存在于供应链外部,比如自然灾害等。根据风 险管理理论,我们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定义风险:①风 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叫不确定性;②风险发生的条件、原因和环境等;③风险发生后产生后果的严重性。

2供应链风险识别

根据供应链上各种风险的来源,我们可以将供应链 风险分为两大类,即供应链的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当供应链的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同时作用时,供应链所承 受的损失往往会加剧,当然损失程度会根据供应链的结 构不同而有所差异。

2.1供应链外生风险及识别

外生风险,指的是引发供应链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 因素。按照外部环境因素所属范畴,可以将外生风险归 纳为下面几类:①自然环境风险,指自然环境对供应链 的全球化运营造成的影响所引发的风险,比如灾害性天

收稿日期=2016-10-19

作者简介:徐豪(19#$—),男,上海人,在读MBA/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项目管理

116企业技术开发2016年12月

气,如台风、地震等;②法律风险,指法律因素对供应链 的日常运营产生的影响所引发的风险,常见的法律风险,比如反垄断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③经济风险,指经济 因素对供应链的日常运营产生的影响所引发的风险,常 见的经济风险,比如汇率风险、金融危机等;④文化风 险,指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供应链的日常运营的影响 所引发的风险,比如文化习俗、文化禁忌等;⑤公众意识 风险,指消费者对自己购买行为的深层次关注给供应链带 来的风险,比如,随着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消费者 更加倾向于购买由可循环利用材质生产的各类产品等。

2.2供应链内生风险及识别

供应链的内生风险,是由于供应链本身的属性导致 的,供应链是一个多级的、复杂流动的动态系统。供应链 内部风险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方式是 对风险的不同解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综合使用 不同的维度,以便对供应链风险做到全面的覆盖。下面 从供应链结构和供应链资源流这两个常用的维度对供 应链内部风险进行分类。

2.2.1以供应链结构维度分类

供应链的内生风险,按照供应链结构维度可以分为 以下三类:①供应风险,在供应链的供应环节中存在的 风险一般归类于供应风险,常见的供应风险有单一供应 商、交货提前期变更、生产线柔性低和产品质量波动等;

②需求风险,在产品需求端存在的不确定性一般归类于 需求风险,常见的需求风险,有需求预测不准确、商品订 单变更和产品更新换代等;③体系风险,在供应链体系 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一般归类于体系风险,常见的体系 风险有供应商退出、供应商不合规等。

2.2.2以资源流的维度分类

供应链的内生风险,按照资源流的维度可以划分为 以下三类:①物料流风险,物料流是供应链管理者接触 最多的一个资源流。物料流风险,是指供应链中与物料 的移动和仓储等环节相关的风险。物料流的概念,涵盖 了供应链中的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常见的物料流 风险有原材料中断、在制品转运停滞等。②资金流风险,资金流风险是与供应链中最引人注目的现金结算等环 节相关的风险,这类风险往往会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关注。此类风险中,较为常见的有账期的延长、企业之间结算 方式变更等。③信息流风险,信息流上存在的风险,是供 应链管理者经常需要面对的风险。信息流风险涉及信息 的获取、传递、反馈等。此类风险中,比较常见的有设计 变更信息传递、库存信息的传递、发货信息的传递等。

上述供应链风险系统分析框架,为供应链风险分析 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确保在风险分析的过程中,从不同纬度全面地去考虑不同的风险因素。当然在具体 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产品供应链的具体特征筛选 出适合的要素。

3供应链风险分析与评估

基于风险识别的结果,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分 析与评价是进行风险控制的基础。供应链风险分析与评 估,是指通过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对风险发生的概率 和风险发生后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价。供应链风险评估 的方法种类很多,对象不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方法也 不尽相同,要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特征有针对性的选用。

3.1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对待评价的因素集合做出定 性或定量的评价。该方法用一个模糊集合和矩阵运算全 面评估各因子的权重,评价结果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对每个因子都有对应的评价。

3.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在风险管理中最常见并且广 受研究者欢迎的一种评价方法。该方法可以将复杂的问 题进行解构,首先,按照因素间的支配关系创建层次分 析矩阵,然后,两两比较,利用矩阵对风险要素进行评 价。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思路清晰、方法简单、系统性强,尤其适合分析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问题。

3.3多层灰色评价

灰色系统理论根据信息的完整程度进行区分,即非 灰色系统和灰色系统。未知信息组成灰色系统;已知信 息组成白色系统;两者兼有为灰色系统。灰色系统理论 相对于其他方法的优点在于,该理论可以在信息不完整、不精确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

3.4风险指数评价法

风险指数评价法,是将风险因子按照发生的可能性 和影响的严重程度两个维度,进行等级定义与区分,根 据等级区分的结果可以形成风险评价矩阵,然后,进行 赋值进行定性描述。这种方法在风险管理中也较为常用。

4供应链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措施要基于风险因素识别、分析和评价的 结果。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 风险或者降低风险发生后的影响程度。风险管理的过程 一般从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潜在影响这两个维度人手,

第35卷第34期徐豪: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117

即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降低风险可能产生的影响。那么风险控制的策略就可以分为概率导向型策略和损 失导向型策略。

4.1概率导向型策略

概率导向型策略一般适用于风险发生以前,属于预 防性策略,即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使风险可控。常 见的有回避策略和预防策略。

回避风险,是指改变原有计划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 在风险发生后拒绝承担后果。在供应链的环境下,回避 策略可以降低甚至是消除风险对于供应链中某一个体 的影响,但是这种策略往往是牺牲供应链中其他合作伙 伴的利益而获得的。如果供应链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一方 一味采取回避策略,会供应链整体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

预防风险,指采取预防性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 率,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预防风险比回避风险更 加积极,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也更加常见。在实际操作 中,预防需要分析导致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并针对这 些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4.2损失导向型策略

损失导向型策略,一般是对风险发生后所可能导致 的后果的一种管控,是一种防御性策略。常见的损失导 向型策略有下面几种,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可以根 据企业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具体条件进行选用。

风险分担,是指供应链中多个企业共同承担某一风 险所带来的后果,避免风险对供应链中某一环节造成严 重损害,确保整个供应链的安全。一般会按照风险承担能 力,损失最大原则或者风险控制能力等原则进行风险分配。

分散风险,是指通过多源供应或者多地选址,来分散供应链外生风险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影响。但是这些 措施一般会增加供应链的运营成本,因此,在实际运用 过程中,需要进行评估以达到风险最低与成本最优之间 的平衡。

风险转移,是近些年来被各大跨国公司广泛采用的 一种风险控制方式,比如,通过保险、外包或者委托等方 式,将自己可能遇到的风险转嫁给第三方。虽然这种方 式可以降低风险对于企业本身的影响,尤其是财务影响,但是并不利于供应链稳定健康发展。

5结语

由于供应链系统本身和其所处的外部环境都是在不 断变化中,供应链风险管理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的 风险管理需要对风险处理的结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认真发现管理措施中的不足,为未来供应链风险管理积 累经验。同时,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的发生,对风险因素 的动态变化进行跟踪,建立健全反馈机制,都有助于企 业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党夏宁.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分析与防范[J].管理现代化,

2003,(6):45-48.

[&]段伟常,刘凯,高爱颖.供应链战略风险研究[%].物流技术,2006(1):58-61.

[3]Chapman P,Christopher M,Juntter U,et al.Indetification

and managing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J].Logistic and Transportation Focus,2002,4(4):59-64.

[4] 雷臻,徐玖平.供应链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探讨[J].项目

管理技术,2004,(5):26-29.

!上接第101 %)培养一批专业的管控团队加强协作,让 各部门共同配合积极完成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工作任务。

战略成本管理贯穿于制造企业各环节阶段,制造企 业必须充分运用各种科学资源,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硬件 和技术,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成本管控系统,对制造企业 经营过程中所需的各类信息及时进行收集,从而促进战 略成本管理的有效运行,确保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 高水平发展。参考文献:

[1] 陈牮华.制造型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战略模型的构建与应

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3 (17):196-199.

[2] 邹玲.战略成本管理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应用探讨[J].当

代经济,2015,(3):8-10.

[3] 齐亚芬.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应用[J].中

国商论,2015,(36):43-45.

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相关主要内容 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更大变化的却是人们的社会环境 和经济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由此企业也就面临着更加多样的竞争环境,这就迫使企业的管理 者必须应对更加复杂和快速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外部的风险时刻显现,因风险处 理不当而遭受损失甚至破产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建立一定的风险 防范和应对机制,既保证企业可以稳定的发展,又可以对风险事件做出快速反应,且不使做 出的决策偏离企业的战略正途。 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体系化风险防范机制是在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 理代表着风险管理的最前沿的理论和最佳实务。 全面风险管理是这样一个过程:它与企业的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紧密相关,在战 略制定中得到应用,贯穿于整个企业,用来识别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潜在事件,在企业风险 偏好的指导下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由此可见,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就是为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提供合理 的保证,也就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由企业战略决定的范围 之内。换句话说就是全面风险管理可以帮助所有的企业,不管其大小或目标是什么,来全面 系统地辨识、衡量、排序并处理所面临可导致其偏离企业目标的风险。 同时,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还可以确保企业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确保企业内外部 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经营 效率,保护企业不至于因灾害性事件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由风险战略、风险管理职能、综合内控、风险理财及风险管理信息系 统五个模块组成。 风险战略是指导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是针对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设计的一整套风险处理方案。 风险管理组织职能是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者,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和职能安排,可 以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风险。 内部控制作为全面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通过针对企业的各个主要业务流程设计和实施 一系列政策、制度、规章和措施,对影响业务流程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风险理财是指企业运用金融手段来管理、转移风险的一整套措施、政策和方法。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传输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状况的信息系统,其包括企业信息和运营 数据的存储、分析、模型、传送及内部报告和外部的披露系统。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成—风险战略 如同企业战略是指导企业运作的总纲领一样,风险战略是指导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指导 方针和行动纲领,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将围绕风险战略展开。 风险战略是指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总体策略,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 发展战略,确定企业的风险偏好或风险承受度,以及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标准,然后选择风险 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分散、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 工具,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配置的原则。 风险战略首先需要确定量化风险时所使用的量化模型,制定企业的风险度量标准。统一 的风险度量标准使得企业可衡量不同业务之间风险的大小,确定企业应当着重管理哪些风险,并明确分配风险管理资源的分配基准。 企业制定风险战略,在充分考虑企业风险承受度的基础上,还要选择各种手段以进行风 险应对。例如如果某项业务所含固有风险超过企业风险承受度,则在风险战略的指导下,企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意义 核电产业由“适度发展”向“积极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为企业成长带来了广阔的空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深入,防范各种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内控管理逐步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上海电气党委对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制度完善作为纪委工作的重点工作抓,而作为世界级工厂建设的企业过程中如何充分认识企业内控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找准企业内控管理的对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发展 1、企业内部控制含义。 常用的定义是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简称为企业内控。 从上述我们可知,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 2、企业内部控制发展

内部控制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1934年美国的《证券交易法》中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2001年底以来美国安然、世通、施乐等大公司的一系列会计丑闻被曝光后,2002年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美国的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我国的内部控制发展较晚。直到2008年和2010年,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共同构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控规范的发布是中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接轨和整合。企业对于内部外部的风险可以得到更系统有力的控制。内控规范为中国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框架,在理念、实施和制度层面为企业提供了基础,即解决了什么是内控的问题,又解决了怎样开展内控的问题。 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重要意义 1、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在不断地加以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使各项规章制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让企业生产经营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形成人人都能够遵循的统一完整的制度体系,达到能够使企业各项活动都能被体系涵盖并有效的控制。纪检监察工作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步骤,通过直接参与和监督检查等形式,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督促企业有关部门加强制度建设, 及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李勇刚 14号 (机电学院工业工程0101班) 摘要:供应链管理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被关注过,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由于种种原因,在运行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为供应链上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风险.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各企业要共同协调起来,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共同防范和规避供应链管理风险.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的风险防范 工业化的充分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日益恶化。企业面对的是一个需求多元消费群苛刻而且不稳定,产品生命周期短,需求多样化的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商业环境。竞争的结果使得企业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只能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从而导致了企业间更多的合作和协同。 供应链(Supply Chain,SC)的概念在80年代末提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摸式。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结构模式。当然包括企业中的一个内部物流过程(它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到制造企业的用户的一个过程。) 供应链管理要求建立一种机制,用以协调位于供应链上的所有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的资源,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时延向最终用户交付合格的产品或服务。然而供应链管理有其非常特殊的地位,即管理的主体并不能控制供应链上所有的资源,然而整个供应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供应链上的企业毕竟是一个个独立的经营主体,有其各自的经营战略,目标市场,技术水平,运作水平以及各自的企业文化等,甚至存在一个企业同属多个相互竞争的供应链的情形,所有这一切都会增加供应链运作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供应链管理的风险的产生。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各种风险的存在。 1.供应链的风险分析 供应链作为一个由原材料不断增值为最终用户产品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整个供应链由一个企业运作或是由多个企业协同运作。就单个企业而言,如果其只作为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就极大的减少了运作整个供应链的投资风险;但就整个供应链而言,由于它是多个独立企业的联合,因此就增加了经营的不确定性。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节点出问题,都会波及整个供应链,而个别企业的经营风险,又远非别的企业能够控制。因此,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要考虑供应链的风险。 1.1供应链风险的来源 供应链的风险来自多方面,简言之,有自然灾害这种不可抗力的因素,如地震、火灾、暴风雨雪等;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独家供应商问题。供应链上出现独家供应商,采取独家供应商政策存在巨大风险,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 2)、IT技术的缺陷会制约供应链作用的发挥。如网络传输速度,服务器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软件设计中的缺陷,病毒等。3)、信息传递方面的问题。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复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会增加供应链

供应链风险管理

供应链风险管理

供应链风险管理 第一章风险识别 1.5 几个概念的联系 风险:概率和后果危险:威肋的来源脆弱性:发生的概率 暴露:可能造成的后果风险事件:可能事情的实际发生 风险的负面风险和正面风险创新与守旧 风险的负面后果包括:直接损失(现金,财务);间接损失(信誉) 风险类型最初的影响最终的影响 质量风险产品召回,客户背叛财务损失 环境污染不良的公众形象,客户 不满意与背判 财务损失 健康和安全伤害工人赔偿诉讼,员工不 满 财务损失, 对人的伤害 火灾对人造成伤害,生产, 资产受损财务损失,对人的伤害 计算机故障无法接单,处理工作, 发出发票 财务损失 市场风险收入下降财务损失欺诈金钱偷窃财务损失安全金钱,财产,计划的偷 窃 财务损失国际贸易外汇汇率损失财务损失

政治风险外国政府将资产据为已 财务损失 有,阻碍利润汇回本国 关键的损失种类和分析 财务损失;信誉损失;环境损失;健康与安全;机会损失总结:越是复杂的组织越需要风险管理 2.11 风险管理的益处(背5点) 1.避免生产和收入流的中断。(拓充:例如,由于数据或资产损失,供应不足,物流中断,技术故障) 2.保护市场份额(拓充:例如,通过对市场营销,与品牌有关的和信誉方面的风险进行控制,通过避免技术陈,避免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被告偷窃等) 3.提高企业和供应链弹性 4.保护组织关键人力资源 5.使组织吸引并挽留高素质的员工,供应商和风险伙伴(例如,通过避免雇主品牌和声誉受损,避免因事故丧失士气)6.促进组织和供应链的合作(通过鼓励跨职能和跨供应链的风险问题沟通) P13 风险的识方法:(5点) 1.环境扫描与公司评估(STEEPLE和SWOT分析)2.范围扫描(发现可能带来新机会和风险的未来发展)3.监测同类组织中的风险事件 4.市场情报收集和管理信息系统 5.过程审计(检查质量管理,环境管理,绩效管理和其他流程的效果) 6.研究项目计划,供应链等,发现可辩认的脆弱性

浅谈企业风险管理论文全文

浅谈企业风险管理 蔡则明吉林大学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企业都处在多变的环境中, 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步突显出来。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企业报告的可靠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执行都将是十分有益的,对于提升企业生存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本文介绍了风险管理的理论,并对风险管理的内涵及过程进行了阐述,指出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将有助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讨论分析了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并指出风险管理新趋势对我国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启示。本文总结了风险管理的意义及我国的风险管理现状,并讨论了完善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启示 一、企业风险管理简介 (一)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人们只能把风险缩减到最小程度。这就要求社会各部门积极主动认识管理风险,以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运行,在此背景下,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层根据战略决策的要求,对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价、管理与处理,为使风险损失、可能性、发生频率降到适当低的水平的系统管理过程。企业风险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目前的市场环境看现代企业主要针对投资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防范[1]。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含义

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 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三)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企业的经营活动难免存在各种风险,企业必须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才能避免或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从而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2]。 1.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有必要进行风险管理,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健全的风险控制制度,可以增强企业的管理功能,会计信息可以在会计系统中畅通无阻地传递,对于偏离企业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的经济行为,可以立即予以发现并及时反馈到企业各级管理机构,便于采取措施,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既定的方针进行。 2.有利于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风险控制系统要求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能够相互协调和制约,通过业务处理的授权,使企业各职能部门明确工作范围和职权,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风险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信息产业已经发达的现代社会,不断完善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

食品供应链的风险控制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a867183.html, 食品供应链的风险控制研究 作者:曾佑新张立波苗润青季楠 来源:《物流科技》2013年第05期 摘要:通过近期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食品供应链的构成环节,归纳出每个环节可 能出现的风险以及所有环节的综合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为食品行业中的实践操作提供借鉴和指导,以推进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进程。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供应链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从“三鹿奶粉”、“黑心鸭蛋”、“有毒馒头”到2012年的“注胶虾”、“硫磺竹笋”、“皮鞋制奶”等等,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暴露了食品供应链的脆弱性,整个食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这些事件一次次的为我们敲响警钟,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食品供应链的重要性和进行食品供应链风险控制研究的必要性。目前国内学者对食品供应链风险的研究集中于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且从宏观角度来识别风险种类较多,尽管都不同程度地提出相应的风险对策,但本文认为有必要从微观和宏观结合来分析食品供应链中的各环节风险和综合风险,避免仅片面宏观分析,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对风险进行控制,以推进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风险控制研究进程。 1 食品供应链相关概念回顾 食品供应链是从食品的初级供应商到消费者各环节的经济利益主体所组成的自上而下的供需网络,其中经济利益主体包括食品原料供应商、食品加工生产商、食品分销商、食品零售商和消费者。食品供应链通过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流通,尽量以最低的食品供应链成本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实现食品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供应链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相应的食品供应链中的风险问题也更加凸显,对食品供应链的风险控制进行深入探索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内学者也对食品供应链风险控制问题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斯樊锋(2005)针对当时中国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如何把供应链思想应用于食品供应链[1];杨波(2008)根据食品行业的特 殊性,总结出食品行业供应链中的常见风险为质量风险、市场风险和物流风险,并且针对不同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2];徐琪(2011)基于食品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了模糊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食品供应链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以期达到规避或消除风险的目的[3];罗爱学(2011)指出了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食品供需安全风险、食品质量安全 风险、食品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风险,针对各种风险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防范措施,以期能够加强和改善我国的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4];易正兰(2007)论述了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必 要性,并结合食品供应链设计的基本要求、我国食品供应链的特性分析和食品供应链的优化管

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

目标 风险管理是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只有明确目标,它才能发挥有效作用。否则,风险管理将仅仅是形式,没有实际意义,也无法评估其效果。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性。因此,这不仅是安全生产问题,还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它涉及许多方面,例如财务,安全,生产,设备,物流,技术等。这是一个完整的方案和一个系统的项目。 确定风险管理目标通常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风险管理目标与风险管理主体(例如生产企业或建设项目所有者)的总体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2)目标的现实是确定实现目标的客观可能性。 (3)目标的确定是正确选择和实施各种方案,并客观地评估效果。 (4)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综合效果,应根据目标的重要性区分主要和次要风险管理目标。

风险管理的特定目标也需要与风险事件的发生联系起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损失前目标和损失后目标。 (1)亏损前目标 ①经济目标。企业应采取最经济的方法来防止潜在的损失,即在实际发生风险事故之前,必须使整个风险管理计划,方案和措施最经济合理,这需要对安全计划的成本进行准确的分析。,保险和防损技术。 ②安全状态目标。安全状况的目标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风险管理者必须让人们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而不是隐瞒风险,这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预防风险并积极配合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 ③合法性目标。风险管理者必须密切注意与经营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并检查每项经营行为和每份合同的合法性,以免造成企业蒙受财务损失,人才损失,时间损失和声誉损失;并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

④实现外部委托的企业责任目标。例如,政府法规可以要求企业安装安全设施以避免与工作有关的伤害,同一企业的债权人可以要求贷款抵押必须有保险。 (2)亏损对象 ①生存目标。不幸的是,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将给企业造成损失。损失发生后,风险管理的最基本和主要目标是维持生存。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人们通过风险管理具有足够的抗灾能力和救灾能力,使企业,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能承受损失的影响,不会因自然灾害而受到严重伤害或崩溃。灾难或事故。为了达到维持生存的目的,前提是灾害风险主体可以在损失发生后的合理时间内,部分恢复生产或运营。 ②保持生产经营的连续性。风险事件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和伤害,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时会使生产和生活瘫痪。这对于必须提供不间断服务的公用事业尤其重要。

一 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中国企业风险管理面临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1缺乏正确的风险理念。风险理念是指对风险的态度和认识。风险理念应该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资源状况以及企业战略相适应,应该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正确的风险理念既不是对风险的刻意回避,也不是片面为高回报而刻意追求;既不是对风险 视而不见,也不是对风险过分强调。 2有待于从战略高度认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中国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大都停留在职能管理的层次上,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高度,也没有得到企业高层的必要关注。 3缺乏系统性风险管理手段。中国企业的风险管理缺乏风险分析和度量手段,缺少专门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往往按职能被切分到财务、运营、市场、法律等多个层面,缺乏全局 性的整合框架和主线。 4全面风险管理还未渗透到组织和流程的各个层面。组织的风险理念往往缺乏清晰的表达和内部贯彻,并没有为大多数员工理解和认同,也无法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工作中。 (二)国内外大公司各类重大风险事件频发为我们敲响了必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 警钟 如果企业未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或企业的风险管理失效。将会在某种程度上毁灭股东价值甚至社会价值,将会面临丢失客户、丧失信誉、丢失合作伙伴、营业中断或直接导致破产等风险,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企业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1因运营风险而破产的巴林银行。巴林银行创建于1793年,在上世纪90年代前是英国最大的银行之一。1995年2月27日,英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资产清理。这意味着具有23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管270多亿英 镑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告破产。 1995年,当时担任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执行经理的里森,同时身兼首席交易员和清算主管两职。有一次,他手下的一个交易员因操作失误亏损了6万英镑,当里森知道后,因为害怕事情暴露影响他的前程,便决定动用88888“错误账户”。而所谓的“锚误账户”,是指银行对代理客户交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经纪业务错误进行核算的账户。以后,他一再动用“错误账户”,使银行账户上显示的均是赢利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备用账户使用后的恶性循环使公司的损失越来越大。此时的里森为了挽回损失,竟不惜最后一搏,在日本神户大地震中。多头建仓,最后造成损失超过10亿美元。这笔数字,是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及储备金的1.2倍,233年历史的老店就这样顷刻瓦解了。 巴林银行的破产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职责划分和上级对下级从事业务的监控机制。公司巨 大的运营风险导致了其最后的失败。 2因战略风险而倒闭的日本八百伴公司。八百伴公司创业于1930年。八百伴起初是在静冈县热海市开办的蔬菜水果店。经过30多年的奋斗,小商店有了相当大的发展。1962年正式更改店名为八百伴百货店。从此,八百伴大举拓展海内外事业,开始增辟生产线。兼营家庭生活用品和服装。并先后在巴西、新加坡、香港、上海、英国、美国建立了一系列分号。掀起一股流通业国际化的浪潮,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36亿日元资本、42家日本国 内骨干店铺、26家海外超市的连锁企业。 1997年9月18日。八百伴日本公司向公司所在地的日本静冈县地方法院提出公司更

咖啡供应链及其风险管理研究

咖啡供应链及其风险管 理研究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咖啡供应链及其风险管理研究 咖啡供应链及其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咖啡供应链以贸易商、生产商和零售商为核心环节,占据咖啡供应链上收益的大部分,而咖啡种植农户面临咖啡供应链最大的风险,却占最小的收益。咖啡供应链要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考虑以整体的角度思考供应链风险,由咖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风险进行整体思考和有效利用各种工具进行管理。 关键词:咖啡供应链;核心企业;风险管理 1 咖啡供应链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1]。 咖啡供应链由咖啡种植者、收购商、贸易商、烘焙商、零售商几个环节构成。目前世界上有76个国家栽培咖啡,咖啡种植的产区主要位于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其中,巴西的咖啡产量占到全球咖啡产量的1/3,其次是哥伦比亚、越南、印尼等国。咖啡树从播种、种植、幼苗到长成成木,前后约需4到5年的时间,大概会在第3年结子,其经济寿命约在30年左右。一棵咖啡树每年约可结果3~5公斤咖啡果实。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是咖啡豆成熟的季节。在南半球则为每年的5月至8月。咖啡的种植需要良好的气候、海拔、温度和水分等条件,霜冻、干旱、洪涝等不良天气会对咖啡的种植收获产生巨大的影响。咖啡收获后,经过水洗、去皮、发酵、烘焙、冷却等工序之后,包装进入流通环节。经过咖啡拼配、碾磨、冲泡等工序后进入零售环节与终端消费。在整个种植、加工、生产、分销、零售环节,咖啡的价值在不断的增值。据统计,1千克咖啡在生产国卖元人民币,运到美国磨成粉后零售价是

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风险

进出口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关务风险 (一)背景 海关、政府法律法规繁多 国家政策不断调整 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 (二)关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海关对申报商品的归类、货值等有异议,造成无法及时通关 2、清关资料上数据错误,提供给代理前未能检查

3、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及时、准确,造成清关要求未达到。 4、内部沟通衔接不好,导致清关所需的许可证等未及时办理,从而造成延误清关 5、特殊业务需求,如修理物品等进出境手续繁琐 6、相关数据信息没有及时进行整理、汇总、分析,在需要时不能及时提供给海关 (三)企业的关务风险 关务风险就是影响企业关务管理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财务负担,导致企业正常经营中断或受到影响,可能给公司或集团的总体战略带来不利影响,还会对经营者和管理人员的个人利益带来损害。 1、影响公司财务状况的风险 (1)潜在少缴和未缴关税的风险 潜在少缴或未缴关税的危害在于不能使企业及时准确在对商品的成本进行核算,对生产和销售的决策产生错误的影响;另外,海关稽查、核查,如果发现企业有少缴或未缴税的事情,不但会追缴关税或其他税款,还可能对企业处以罚款或者其他处罚,从而对企业末来的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进口货物未向海关申报,低报或漏报应税的对外支付款项,从境外关联企业或者其他特殊关系的企业进口的申报价格过低,特许权使用费未向海关申报,商品归类时归入错误的低税率税号,等等。 (2)多缴税款,承担不当税负 由于对中国法规理解不深,关务如安排税率使用不当,部分企业可能因此多缴税款,而多缴的税款往往无法退还,这就造成企业的净损失,使企业承担不必要的税负负担,损害股东的利益。

企业风险管理定义

1企业风险管理定义 所有的主体都面临不确定性,对于管理当局的挑战在于确定在追求增加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同时,准备承受多少不确定性。企业风险管理使管理当局能够识别、评估和管理面对不确定性的风险,它对于价值创造和保持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它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它们与管理当局经营企业的方式密不可分。这些构成要素联系起来,成为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 本框架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帮助企业和其他主体的管理当局在实现主体目标的过程中更好地处理风险。但是企业风险管理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和解释,难以形成共同的理解,因而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意味着不同的含义。因此,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把各种不同的风险管理概念整合到一个框架之中,在这个框架中构建一个共同的定义,辨别构成要素,并讲述关键概念。这个框架容纳大多数观点,为各个主体评估和增进企业风险管理、为规则制定团体和教育机构的未来行动提供一个出发点。 不确定性与价值 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每一个主体,不管是营利性的、非营利性的,还是政府机构,存在的目的都是为它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所有的主体都面临不确定性,对于管理当局的挑战在于确定在追求增加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同时,准备承受多少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潜藏着对价值的破坏或增进,既代表风险,也代表机会。企业风险管理使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处理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机会,从而提高主体创造价值的能力。 在企业经营所处的环境中,诸如全球化、技术、重组、变化中的市场、竞争和管制等因素都会导致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来源于不能准确地确定事项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所带来的影响。不确定性也是主体的战略选择所带来和导致的。举例来说,一个主体采取基于向其他国家拓展业务的增长战略。所选择的这个战略带来

咖啡供应链及其风险管理研究

咖啡供应链及其风险管理研究 咖啡供应链及其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咖啡供应链以贸易商、生产商和零售商为核心环节,占据咖啡供应链上收益的大部分,而咖啡种植农户面临咖啡供应链最大的风险,却占最小的收益。咖啡供应链要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考虑以整体的角度思考供应链风险,由咖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风险进行整体思考和有效利用各种工具进行管理。 关键词:咖啡供应链;核心企业;风险管理 1 咖啡供应链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不仅是一条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1]。 咖啡供应链由咖啡种植者、收购商、贸易商、烘焙商、零售商几个环节构成。目前世界上有76个国家栽培咖啡,咖啡种植的产区主要位于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其中,巴西的咖啡产量占到全球咖啡产量的1/3,其次是哥伦比亚、越南、印尼等国。咖啡树从播种、种植、幼苗到长成成木,前后约需4到5年的时间,大概会在第3年结子,其经济寿命约在30年左右。一棵咖啡树每年约可结果3~5公斤咖啡果实。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是咖啡豆成熟的季节。在南半球则为每年的5月至8月。咖啡的种植需要良好的气候、海拔、温度和水分等条件,霜冻、干旱、洪涝等不良天气会对咖啡的种植收获产生巨大的影响。咖啡收获后,经过水洗、去皮、发酵、烘焙、冷却等工序之后,包装进入流通环节。经过咖啡拼配、碾磨、冲泡等工序后进入零售环节与终端消费。在整个种植、加工、生产、分销、零售环节,咖啡的价值在不断的增值。据统计,1千克咖啡在生产国卖19.5元人民币,运到美国磨成粉后零售价是120元每千克。1磅咖啡豆磨粉后能冲出78杯咖啡,以每杯售价最低为16元计算,终端零售环节每磅咖啡可卖出1248元。其中,咖啡果价值贡献仅占1.56%,经加工后的咖啡粉价值贡献为8.9%,最终的咖啡零售环节为最终产品创造的价值占90.38%[2]。可见,咖啡种植是咖啡供

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的综述与分析

文章编号:1001-4098(2006)03-0001-07 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进展的综述与分析 周艳菊1,2,邱莞华1,王宗润2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2.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摘 要:随着供应链中断事件的频繁发生及其严重后果,供应链风险管理目前成为供应链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文章评述了供应链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过程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指出应加强对供应链网络风险的识别研究,定量化的风险评估研究,动态环境下具有反馈机制的风险管理过程研究等,最后给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005年初“苏丹红”事件震惊全中国,除了以“苏丹红”为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商损失惨重外,以其为纽带的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零售商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如肯德基中国1200家店在这一事件中4天至少损失进帐2600万元;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公司损失1460余万,用于缴纳行政罚没款、产品损失、利润损失、退还消费者货款、处理费等其他费;湖南辣椒类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下跌了四成左右。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以“管理”的术语来诠释即为供应链的“脆弱性”(V ulnerability)。所谓脆弱性,P ater(2001)将其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脆弱性是企业内部供应链缺乏敏捷性(A g ility)的结果;外部脆弱性则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资源和运输的复杂性;需求和预测的不确定性。而“敏捷性”为一个组织在一个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商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环顾全球,许多供应链故障的发生是因为供应和需求的中断,如第三方干涉、罢工、自然灾害、人为错误、客户消费习惯的改变、技术失败、财务困境等。例如,2001年,因为“点co m”(dot-com)的破灭,网络电子设备的销售大幅降低,导致其原材料和在制品库存大量堆积在合同制造商处。其中,思科系统公司透露了一笔22.5亿美元的库存销账,这一期间它的股票价格下跌6%(Barr ett2001)。此外,还有2000年3月,位于新墨西哥州L os A lamos地区的诺基亚和爱立信的手机芯片供应商——飞利浦电子半导体工厂的大火;2001年的美加边境因“911”恐怖袭击关闭(致使福特公司不能及时从其加拿大的供应商那里得到足够的零部件而不得不关闭它的5个工厂);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石油价格大幅上涨),SA RS危机等等。 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负面事件,还有一些事件,因为它们在供应链里只是引起了一些小摩擦,缺乏戏剧性而很少被注意到。例如,随着对外包依赖程度的增加,网络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的连接失败可能引起企业获取原料、部件,以及生产时间的延迟;或者由于关税表格的错误填制,货物包装缺陷所产生的交货延迟;或者因为气候问题导致产品的损坏,无法履行交货任务等。因为这些事件很频繁,供应链的计划者倾向于将其内在化为“经营企业的成本”(Stauffer,2003)。但是他们应该区分经营成本和和因风险所导致的成本,不应该将经营的可变性视为不可避免性。事实上,企业可以以很小的代价轻松地降低这些事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但如果忽视,将引起不同程度甚至难以估量的损失。 另外,企业的战略和战术决策决定了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减轻或者加重企业风险事件的影响。例如N ewman (1989),W aters-Fuller(1995),Coleman(1998),A ichlmay r (2001)都认为,虽然准时生产制(Just-in-T im e)和单独外 第24卷第3期(总第147期) 系 统 工 程V ol.24,No.3 2006年3月 Systems Engineering M ar.,2006  收稿日期:2006-01-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372011);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30006009) 作者简介:周艳菊(1972-),女,湖南湘潭人,中南大学商学院讲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邱莞华(194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决策理论,风险管理;王宗润(1973-),中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金融工程,风险管理。

供应链与风险管理

第一章风险识别 1、风险定义:不希望得结果发生得概率 2、危险:可以定义为“一切潜在伤害得来源”或者威胁得来源、 3、固有风险:就是指在采取措施管理风险之前由某一特定风险产生得暴露 4、残余风险:就是指在对固有风险采取控制与减轻措施之后仍旧残留得风险水平 5、风险偏好:组织愿意承受风险得大小 6、风险管理:可以应对不确定性,采取合理优化得措施,以取得更大利益 7、风险得后果包括:(1)正面后果,积极结果得不确定性,结果比预期 得好;(2)负面后果:负面结果得不确定性。 8、负面后果包括:(1)直接损失:直接来自风险得损失;(2)间接损失:声誉与商誉等后果性损失。 9、关键得损失种类:见下表 损失影响减轻措施示例 财务得(如事件造成汇率丢失、 利润损失、XX、资产损 失) 财务损失;利润率下降;生存能力下降; 投资损失 保险;财务控制;财务管理;XX 信誉得(如源于违法得或不道 XX贸易、雇佣以及环境实践、 资产损失) 吸引xx 员工与供应商能力下降;失去

投资者得支持;失去商誉与影响力;商标 权益得贬值;xx 积极主动得问题管理;危机管理计划;道 德与质量政策与政策监督与检查;供应商 监督与管理 10、有效风险管理得益处:(1)降低成本或将不利因素最小化;(2)避免生产与收入流得中断;(3)减轻供应链脆弱 性,保障供应安全;(4)保护市场份额;(5)提高企业与供应链弹性,促进业务持续性,支持灾难恢复;(6)保护关 键人力资源免受伤害、苦难、不安全与贫困;(7)吸纳高素质员工、供应商与风险伙伴;(8)帮助管理者成功应对风 险;(9)提高制定战略、政策与决策得水平;(10)促进组织与供应链合作;(11)提高利益相关者得信心与满意度。 11、外部风险:在组织外部环境中产生得风险。外部环境:市场与社会环境,包括行业结构、国家经济、法律、政治、文 化、自然资源。 12、STEEPLE模型:(1)社会文化因素S:变化就是如何影响客户、供应 商或其她利益相关者得需求或期望得;(2)技术 因素T:就是否存在发展机会或者过时得风险;(3)经济因素E:变化就 是如何影响产品需求与输入供应及成本得;(4)环 境因素E:哪些因素会引起供应问题、合规性问题、市场压力与信誉风险; (5)政治因素P:政策或供应变化得可能含 义就是什么;(6)法律因素L:组织为了做到合规,需要如何适应政策与惯例;(7)道德因素E:哪些问题会造成市场压 力或信誉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企业风险管理—— 整合框架 内容摘要(简体中文翻译:中国东北财经大学方红星教授)

内容摘要 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前提是每一个主体的存在都是为它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所有的主体都面临不确定性,管理当局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在为增加利益相关者价值而奋斗的同时,要确定承受多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能会破坏或增加价值,因而它既代表风险,也代表机会。企业风险管理使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应对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机会,增进创造价值的能力。 当管理当局通过制订战略和目标,力求实现增长和报酬目标以及相关的风险之间的最优平衡,并且在追求所在主体的目标的过程中高效率和有效地调配资源时,价值得以最大化。企业风险管理包括: ? 协调风险容量(risk appetite)①与战略——管理当局在评价备选的战略、设定相关目标和建立相关风险的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所在主体的风险容 量。 ? 增进风险应对决策——企业风险管理为识别和在备选的风险应对——风险回避、降低、分担和承受——之间进行选择提供了严密性。 ? 抑减经营意外和损失——主体识别潜在事项和实施应对的能力得以增强,抑减了意外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或损失。 ? 识别和管理多重的和贯穿于企业的风险——每一家企业都面临影响组织的不同部分的一系列风险,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有效地应对交互影响,以及整合式地应对多重风险。 ? 抓住机会——通过考虑全面范围内的潜在事项,促使管理当局识别并积极地实现机会。 ? 改善资本调配——获取强有力的风险信息,使得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评估总体资本需求,并改进资本配置。 企业风险管理所固有的这些能力帮助管理当局实现所在主体的业绩和赢利目标,防止资源损失。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确保有效的报告以及符合法律和法规,还有助于避免对主体声誉的损害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总之,企业风险管理不仅帮助一个主体到达期望的目的地,还有助于避开前进途中的隐患和意外。 事项——风险与机会 事项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也可能会带来正面的影响,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代表风险,它会妨碍价值创造或者破坏现有价值。带来正面影响的事项可能会抵消负面影响,或者说代表机会。机会是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对目标——支持价值创造或保持——的实现产生正面影响的可能性。管理当局把机会反馈到战略或目标制订过程中,以便制订计划去抓住机会。 ①也有人将其翻译为“风险偏好”、“风险需求”、“风险承受能力”等——译者注。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有何现实意义(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有何现实意义(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有何现实意 义(新版)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企业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定向机制、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保证企业的资金流能够合理正常的运转。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资金运动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地“流动”。资金活,生产经营就活,一“活”带百“活”,一“通”就百“通”。如果资金不流动,就会沉淀与流失,得不到补偿增值。正因为这样,资金管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亦是一种客观必然。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特点 1.涉及面广。首先就企业内部而言,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资金不发生联

系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每个部门也都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提高资金使用率上接受财务的指导、监督和约束。2.综合性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管理是一个由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诸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也就是说,财务管理渗透在全部经营活动中,涉及生产、供应、销售的每个环节和人、财、物的各个要素。3.灵敏度高。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面向市场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扩大收入。收入增加意味着人、财、物相应增加。都将以资金流动的形式在企业财务上得到全面的反映,并对财务指标的完成发生重大影响。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认识 1.财务管理要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企业投资决策关。决策是企业管理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决策是有成本的,这一点容易被人忽视。 2.财务管理要为企业管好资金,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流通与安全。 3.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和责权明确的法人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