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的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科护理研究·
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的护理
李晓庆,刘亚楠,张会,朱蒙蒙,徐来长
【摘要】目的探讨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室积血或脑积水患者行颅骨钻孔
侧脑室引流的护理措施。结果除2例因术后再次发生脑室内出血而死亡,其余28例均好转或康复出院,无术后并发
症的发生。结论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是治疗脑室积血及脑积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护理上务必做到要严密观
察病情,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尤其是血压及瞳孔的变化;要加强引流管的管理,包括掌握引流袋放置高度,注意引流液的
量及性状,掌握体位引流的方法,保持引流管的通畅;要严格遵守手术及护理过程中的无菌操作,预防颅内感染及肺部感
染,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如此才能保证手术效果,从而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152(2012)04-0659-02
脑室积血可缘于脑室本身出血或脑出血流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逆流入脑室系统,此积血通过脑室系统流入蛛网膜下腔,堵塞中脑导水管、四脑室侧孔、正中孔可引起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堵塞蛛网膜颗粒引起交通性脑积水,致颅内压急剧升高,使下丘脑或脑干损伤而致患者迅速昏迷并危及其生命,内科常用的脱水治疗不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临床采用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术,不仅可以预防脑积水的发生,而且对已经发生脑积水的患者起到缓解症状,降低颅内压,为外科手术做准备。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术是治疗脑室积血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此类患者多存在年龄大、体质差、合并症多等因素,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侧脑室引流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我科于2004 2009年进行此类微创手术共30例,通过积极配合,精心的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3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50 89岁,平均69.5岁,其中脑室出血7例,脑出血流入脑室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已经发生脑积水8例,其中梗阻性脑积水7例,由脑室出血引起者3例,由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引起者1例,由脑叶出血破入脑室引起者1例,由小脑出血破入脑室引起者2例,交通性脑积水1例,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尚未发生脑积水者22例,均采取了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
1.2治疗方法30例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随后确定钻颅部位,传统方法是在前发际上3.0cm正中线旁开2.5 cm,垂直于双外耳孔假想连线进行定位,现在多采取改良的方法,即把侧脑室前角看作血肿,按血肿定位的方法直接从前额穿刺[1-2]。术前常规应用甘露醇,速尿等药物脱水降颅压治疗,并处理内科并发症,降低过高血压使之平稳[3],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60 180mm Hg(1mm Hg=0.133kPa)后在行侧脑室引流,躁动者给以镇静处理。协助医生在床头进行单侧侧脑室前角穿刺引流,对于基底节出血或脑叶出血破入脑室采用双针(即加给颅骨钻孔脑内血肿清除引流术)。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神智瞳孔等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必要时吸痰,随时准备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4]。术后引流管连接引流袋持续引流,于术后第2天起在无菌操作下,每天用尿激酶2万U加入生理盐水2ml溶解后注入脑室,夹闭2h后开放,每日1 2次,引流时间视脑室积血及脑脊液通畅情况而定,待患者病情好转,复查CT脑室积血基本消失,再夹管观察1 2d后拔管。
1.3护理方法
1.3.1基础护理
1.3.1.1生命体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可以反映生
作者单位:233400安徽省怀远县人民医院内二科
通讯作者:李晓庆,电子信箱:ahhylxq@163.com 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的改变,若患者呼吸减慢、心律减慢、血压升高,提示高颅压综合症,若患者出现昏迷进行性加深、血压居高不下,烦躁不安,酣声呼吸,提示脑疝先兆,若病情继续加重,出现两侧瞳孔不等大,或出现一侧瞳孔忽大忽小,或光反射迟钝并逐渐消失提示脑疝的发生,应立即给予降颅压药物,协助医生积极抢救,术后早期体温升高常提示中枢性高热,采用药物降温效果不佳,可给予冰袋外敷大血管处散热或亚低温治疗仪治疗。
1.3.1.2意识、瞳孔的变化意识的变化往往早于生命体征的变化,意识能反映大脑皮质和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状态,其改变往往提示病情的变化,患者由清醒转为神志不清,或意识障碍程度加重,伴有喷射性呕吐,说明颅内压增高明显;瞳孔变化是脑疝早期重要观察指标之一,护士应密切观察瞳孔变化,如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并详细记录。
1.3.2引流管的管理
1.3.
2.1掌握引流袋放置高度颅骨钻孔侧脑室引流术后均置引流管连接无菌引流袋,引流袋的高度可放于平侧脑室上10 15cm为宜,不仅便于引流脑室内的血凝块或血性脑脊液,而且可以维持一定的脑室压力,引流袋放置过高使脑脊液引流受阻,不利于引流,从而因引流不畅失去引流作用,引流袋放置过低,则使脑脊液引流过快,导致颅内压骤降,易引起脑室出血或小脑幕疝等。
1.3.
2.2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严防在检查或翻身过程中牵拉引流管,使引流管滑脱,出现以上情况时应先关闭引流管,将患者取合适体位调整引流袋高度后再开放引流,严密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完全畅通应有随呼吸上下波动的液面,波动幅度在2 10mm左右,如不通畅,液面静止不动,如引流管平面无波动,仔细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变压、折叠等,若考虑管腔阻塞,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1.3.
2.3注意引流液的量及性状正常成人脑脊液的分泌量约为0.3ml/min,24h分泌量小于500ml,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无沉淀。侧脑室引流时,初期引流液为暗红色并有血凝块,逐渐转为淡红色,若引流液的颜色较前加深或流速加快,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加重,或由清醒转为神志不清,烦躁不安,伴血压升高时应考虑为脑室内再出血,此时应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若引流袋中无引流液流出,应考虑有无血凝块阻塞,可用生理盐水5ml冲洗,冲洗时动作轻柔,注入量与排出量一定要相等,可同时注入尿激酶2万U以利于血块溶解。当然,引流液镜检及离心沉淀也是尿激酶应用的重要参考指标。我们可以随时检验引流液,如镜下已很少见红细胞,离心沉渣只是血红蛋白,而CT片仍然可见侧脑室后角一定量“积血”,则这些积血只是破裂的红细胞碎片及血红蛋白沉渣,对此,我们不必再注入尿激酶而“溶解”之;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液沿脑室系统逆流进入侧脑室后角者,由于其量不大,同时逆流于此的红细胞多已破裂,因此不主张应用尿激酶,因为在这些情形下
·
956
·
中华全科医学2012年4月第10卷第4期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April2012,Vol.10,No.4 DOI:10.16766/ki.issn.1674-4152.2012.0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