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社会认知、评价方法以及世界视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追求目的、愿望
3、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 (1)二者之争 实证主义:社会事实-因果律-自然科学方法 反实证主义:动机与愿望-理解与解释 (2)社会实践是主客观(体)辩证统一过程 追寻人们个人行为动机背后的历史动因与趋势 目的、动机之主观表现、关切与客观内容、条件
(3)由人们行动目的之间冲突而来的双重思考 消极:冲突博弈-定分息争, 积极:扩大交往-提升活力与效率 4、应避免与克服的两种错误 主体性=主观性=价值性,从抽象人、观念、意识出发 以自然科学为标准,否认社会现象的客观性、规律性 (二)社会认知的任务:揭示客观真理与合理价值向度 1、真理 真理:达致社会现象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而非表象认知 或事实描述 规范要求:数据公开、逻辑合理、结论明确、同行审查
(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1、民众利益之双重维度: 民本→民主、民生
2、民众利益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 利益分化与多样化、教育大众化与新媒体时代: 代表制+民众批评监督、积极参与
第九讲 世界视野 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浪潮:世界眼光+全球视野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2、全球化背景与趋势:地球村 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与发展应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 (二)经济全球化 1、含义: 生产要素(资金、人员、资源、商品、市场、技术)的 跨国流动和全球化配置,经济活动国际合作全球性拓展 布林顿森林体系+华盛顿共识 2、特点: 整体相关性日益突出:资本、人力、商品、信息市场相 互融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日益加大,次贷危机 经济发展主体的多极性:多级并存、相互激荡
“国际学术前沿报告· 全球化研究系列”一套七本 全球化与现代性批判 全球化与公民社会 全球化与后现代性 全球化与风险社会 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 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 全球化与文化资本
2、社会认知之独特性: 最高目的:获取真知、自我理解、规范与实现、共识 价值评价的多样性 价值评价标准:社会历史实践 3、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 是什么、怎么样→应当怎样 规范性和秩序性:实践理性或历史理性,引导工具理性
4、二者之张力与统一 目的与手段、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之间的矛盾 具体历史的统一
第八讲 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各类社会现象,发现社会规律,指导社 会实践。 需要与价值多元化时代:事实认知+价值评价?
一、真理与价值 (一)社会现象的双重性:事实性与价值性 1、基本定义: 真理:观念把握了的客观现实; 价值:事物、对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
2、自然界-人
自然界:力的原则+本能原则
(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1、目的与问题意识 2、经验观察:总任务——收集资料 分类:实地调查与文献调查,《江村经济》 社会调查的历史传统、现实情境、参与性,如何获取 “活生生的现实材料”而非“僵死的事实” 3、事实描述:相互对照、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三)概括、综合 社会认知之最高任务:理性的抽象→思维的具体 批判性研究:社会批判理论、内在批判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认知的特点 1、共同点 主要依靠思维的抽象力(研究社会历史与经济活动) 中间层次较多、间接性较为明显(中介性) 社会认知与人们的利益关联 理解方法地位重要 2、理解方法 涵义:人们凭借社会经验、常识,运用体验、想象或移 情,尤其是对上述情况的理性反思,达致沟通与共识 理性反思:成见不可避免,角色转换、同情理解、视域 融合、达致共识
1、以世界眼光观照当地社会发展 各国、地区与民族处于世界性的开放性与竞争性中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科技、Biblioteka Baidu度和管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 科技兴国+人才强国 激烈竞争与深度合作:全球性问题与风险社会 2、三重关系 全球化与民族化:中西关系、本土化、民族复兴 统一性与多样性: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物化→个人全面自由发展
基于经济利益的分化组合,地区性组织和世界性组织的 作用日益突出。世界贸易组织、全球气候峰会
3、内在矛盾: 全球经济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 信息鸿沟日益加深、发展能力差距加大 利用金融、意识形态以及其他手段,干涉其他国家、民 族内部事务,激化其内部矛盾以及与发达国家矛盾 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 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综合运用系统、主体、利益与矛盾、历史分析方法 广阔世界视野、深邃历史眼光、科学态度、人类解放
1、历史研究之要求与困难: 要求:秉笔直书、实事求是 困难:充满歧见、争论,主、客体都有原因
2、黑格尔:世界历史 《历史哲学》:原始历史、反省的历史、哲学的历史 世界历史:合理过程,世界精神实现自由本性之过程
3、马克思:创造性转换 主要动因:物质生产实践 核心概念:社会形态 具体分析:劳动概念、物质生产力、世界市场、新工业 (二)民族历史→世界历史 1、大背景:地理大发现+近代国家贸易拓展、工业化 2、《德意志意识形态》 生产力巨大发展,世界市场,各民族、国家普遍交往 个人摆脱民族局限与地域局限而同世界的生产(也是精 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 生产(人们创造)的能力
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一)社会历史进步发展 1、近代意义上的进步主义观念 基本背景: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理性为 基础,以人的理想为目标,形成对人类未来的乐观语言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 伯瑞:智识、力量与道德、人性的进步与完善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民富国强(近代中国)
3、《共产党宣言》: 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 为世界性的, 新的工业建立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 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 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物质的 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亦是如此。 二、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 (一)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1、三个阶段 以英国为首西欧资本主义文明中心→两极对立格局→冷 战结束、多极化格局
2、马克思主义进步观:现实的人自身发展与解放历程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交往的普遍化 物质生产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 社会总体的发展+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与自我解放
(二)社会生产力是根本标准 1、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和能力的集中体现 2、全面丰富的系统概念: 人们各种能力尤其是自由自主创造能力, 密切关联社会关系和社会所有权,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 同拥有和掌握 并非简单的GDP增长或技术标准,应视为人的潜力、 能力的全面开发、指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3、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 (1)二者之争 实证主义:社会事实-因果律-自然科学方法 反实证主义:动机与愿望-理解与解释 (2)社会实践是主客观(体)辩证统一过程 追寻人们个人行为动机背后的历史动因与趋势 目的、动机之主观表现、关切与客观内容、条件
(3)由人们行动目的之间冲突而来的双重思考 消极:冲突博弈-定分息争, 积极:扩大交往-提升活力与效率 4、应避免与克服的两种错误 主体性=主观性=价值性,从抽象人、观念、意识出发 以自然科学为标准,否认社会现象的客观性、规律性 (二)社会认知的任务:揭示客观真理与合理价值向度 1、真理 真理:达致社会现象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而非表象认知 或事实描述 规范要求:数据公开、逻辑合理、结论明确、同行审查
(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1、民众利益之双重维度: 民本→民主、民生
2、民众利益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 利益分化与多样化、教育大众化与新媒体时代: 代表制+民众批评监督、积极参与
第九讲 世界视野 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浪潮:世界眼光+全球视野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2、全球化背景与趋势:地球村 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与发展应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 (二)经济全球化 1、含义: 生产要素(资金、人员、资源、商品、市场、技术)的 跨国流动和全球化配置,经济活动国际合作全球性拓展 布林顿森林体系+华盛顿共识 2、特点: 整体相关性日益突出:资本、人力、商品、信息市场相 互融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日益加大,次贷危机 经济发展主体的多极性:多级并存、相互激荡
“国际学术前沿报告· 全球化研究系列”一套七本 全球化与现代性批判 全球化与公民社会 全球化与后现代性 全球化与风险社会 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 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 全球化与文化资本
2、社会认知之独特性: 最高目的:获取真知、自我理解、规范与实现、共识 价值评价的多样性 价值评价标准:社会历史实践 3、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 是什么、怎么样→应当怎样 规范性和秩序性:实践理性或历史理性,引导工具理性
4、二者之张力与统一 目的与手段、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之间的矛盾 具体历史的统一
第八讲 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各类社会现象,发现社会规律,指导社 会实践。 需要与价值多元化时代:事实认知+价值评价?
一、真理与价值 (一)社会现象的双重性:事实性与价值性 1、基本定义: 真理:观念把握了的客观现实; 价值:事物、对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
2、自然界-人
自然界:力的原则+本能原则
(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1、目的与问题意识 2、经验观察:总任务——收集资料 分类:实地调查与文献调查,《江村经济》 社会调查的历史传统、现实情境、参与性,如何获取 “活生生的现实材料”而非“僵死的事实” 3、事实描述:相互对照、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三)概括、综合 社会认知之最高任务:理性的抽象→思维的具体 批判性研究:社会批判理论、内在批判
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认知的特点 1、共同点 主要依靠思维的抽象力(研究社会历史与经济活动) 中间层次较多、间接性较为明显(中介性) 社会认知与人们的利益关联 理解方法地位重要 2、理解方法 涵义:人们凭借社会经验、常识,运用体验、想象或移 情,尤其是对上述情况的理性反思,达致沟通与共识 理性反思:成见不可避免,角色转换、同情理解、视域 融合、达致共识
1、以世界眼光观照当地社会发展 各国、地区与民族处于世界性的开放性与竞争性中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科技、Biblioteka Baidu度和管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 科技兴国+人才强国 激烈竞争与深度合作:全球性问题与风险社会 2、三重关系 全球化与民族化:中西关系、本土化、民族复兴 统一性与多样性: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物化→个人全面自由发展
基于经济利益的分化组合,地区性组织和世界性组织的 作用日益突出。世界贸易组织、全球气候峰会
3、内在矛盾: 全球经济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 信息鸿沟日益加深、发展能力差距加大 利用金融、意识形态以及其他手段,干涉其他国家、民 族内部事务,激化其内部矛盾以及与发达国家矛盾 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 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综合运用系统、主体、利益与矛盾、历史分析方法 广阔世界视野、深邃历史眼光、科学态度、人类解放
1、历史研究之要求与困难: 要求:秉笔直书、实事求是 困难:充满歧见、争论,主、客体都有原因
2、黑格尔:世界历史 《历史哲学》:原始历史、反省的历史、哲学的历史 世界历史:合理过程,世界精神实现自由本性之过程
3、马克思:创造性转换 主要动因:物质生产实践 核心概念:社会形态 具体分析:劳动概念、物质生产力、世界市场、新工业 (二)民族历史→世界历史 1、大背景:地理大发现+近代国家贸易拓展、工业化 2、《德意志意识形态》 生产力巨大发展,世界市场,各民族、国家普遍交往 个人摆脱民族局限与地域局限而同世界的生产(也是精 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 生产(人们创造)的能力
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一)社会历史进步发展 1、近代意义上的进步主义观念 基本背景: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理性为 基础,以人的理想为目标,形成对人类未来的乐观语言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 伯瑞:智识、力量与道德、人性的进步与完善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民富国强(近代中国)
3、《共产党宣言》: 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 为世界性的, 新的工业建立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 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 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物质的 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亦是如此。 二、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 (一)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1、三个阶段 以英国为首西欧资本主义文明中心→两极对立格局→冷 战结束、多极化格局
2、马克思主义进步观:现实的人自身发展与解放历程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交往的普遍化 物质生产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 社会总体的发展+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与自我解放
(二)社会生产力是根本标准 1、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和能力的集中体现 2、全面丰富的系统概念: 人们各种能力尤其是自由自主创造能力, 密切关联社会关系和社会所有权,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 同拥有和掌握 并非简单的GDP增长或技术标准,应视为人的潜力、 能力的全面开发、指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