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艺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小调 1.使用环境:完全脱离了 劳动,主要在茶楼、酒肆 、书场演唱 2.艺术特征 (1)结构匀整、旋律婉转 典雅、内容充满世俗情调 (2)形式方面:分节歌唱 (3)演唱者方面:为职业、 半职业歌手
二、民间歌舞
民间歌曲与舞蹈相结合,构成“民间歌舞”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舞,大多是载歌载舞,歌舞并 重,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 音乐专曲专用 变通使用
民间工艺美术主要种类
(1)剪纸
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普 及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用 途很广,每逢节日、节令, 或出嫁、生子、寿辰等佳时, 都用红纸剪制出各种象征吉 祥喜庆的花样,装饰在门窗 内,或放在嫁妆、彩礼、祝 寿礼物上面,以增加祥瑞吉 庆的气氛。
龙凤呈祥
(2)皮影
1.皮影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影像造型 2.与剪纸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装饰性强,戏剧程度高 4.还受到壁画、雕塑、通俗小说、民间传说、戏剧 脸谱等方面的影响。
苗族蜡染
蓝印 花布
(二)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由广大民众自己创造、并广泛传播于 民间。民间歌舞、说唱、戏曲、民间器乐等在内的 诸类音乐,统称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在口耳相传 中,不断变异求新。
民间音乐分类: 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
一、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是由唱词(文学)和曲调(音乐)组 成,在民间音乐的五大门类里历史最为久远,伴随 着民众经历了人类社会的每个历史阶段,被马克思 成为各民族的“编年史”。 民歌的题材形式主要分为号子、山歌、田歌、 小调四大类。
拾玉镯
含焉梳妆
(3)年画
1.年画的历史 (1)年画是中国各地普遍流行的民间美术品,广泛 应用于年节驱邪纳福活动。 (2)最早的年画,主要用于巫术和宗教活动。 (3)唐宋以后,大量武将型门神出现,门神画与年 节活动更加紧密结合,年画被大量制作并在市场售卖 (4)明、清时代,小说、戏曲影响了年画艺术,小 说戏曲中的人物故事成为民间年画的重要内容。年画 的装饰性作用增强,迷信色彩愈加淡薄,年画由以往 的驱邪纳福,越来越趋向于吉祥喜庆。
(一)号子
1.使用环境:号子产生并使用 与各种集体劳动场 合,如搬 运、建筑、打渔、农事、伐木 等 2.艺术特征: (1)内容上:有历史传说、 人物故事,也有即兴编 就的 生活内容。唱词加入虚词衬字, 使音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2) 曲调上:鲜明、激奋、 简洁 (3)歌唱形式上:“一领众 和”或“众领众和” 3.功能:“举重劝力”,统一 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 , 鼓动劳动者情绪。
关羽、赵云
(5)民间瓷器
1.中国的陶瓷技术历史悠久, 人们称中国为“陶瓷之国”。 2.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原始时代, 先民便会烧制精美的彩陶和黑 陶器物。 3.商周时代,有了原始的瓷器 4.汉代,制瓷技术有了较大发 展。 5.从魏、晋、南北朝直至唐宋 元明清各代,中国制瓷技术逐 渐成熟发展。
黑陶埙
(6)民间刺绣
中国民俗专题
Chinese folk themes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艺术
華南師範大學觀光系 張習明 主講
邮箱:jacky4784@126.com
民间艺术的最高荣誉 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到世界遗产的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划分 为二大主轴一是有形遗产,二是无形遗产, 两者间的差异从字的涵义去分析,有形遗 产(tangible heritage),是有固定的物迹 呈现、有形状的显示、有空间的限制,又 可称之为「物质遗产」;
刺绣又名针绣、扎花、 绣花,是用彩色丝、绒、 棉线,在绸、缎、麻葛、 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 行穿刺,从而以绣迹构成 花纹、图像或文字。由于 多为妇女所作,古籍中称 为“女红”。 四大名绣:苏绣、湘绣、 蜀绣、粤绣
(7)民间印染
周代时,染色工艺已经出 现了。汉代时,印染工艺 已经相当精湛,最迟在东 汉,人们已经掌握了扎染 技术。 贵州的蜡染,湘西的蓝印 花布,云南和湘西的扎染, 都是民间印染中几个极具 特色的品种。
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到“非物 质文化遗产”
1998年10月召开的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会议指出,由 于“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不可分的,因 此在以后的鉴别中,在“口头遗产”的后面加上 “非物质”的限定,这就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 产”概念的基本形成过程。
2002年是联合国文化遗产年,通过了《伊斯坦布尔 宣言》,由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取代“人类口 头和非物质遗产”,成為法定用语,进一步将“非 物质文化遗产”分列为五个领域 。
二、民间舞蹈的分布
1.北方汉族地区 2.南方汉族地区 3.青藏高原地区 4.内蒙古自治区 5.西北维吾尔族地区 6.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 秧歌舞蹈 花鼓舞蹈 藏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 西域乐舞 铜鼓舞等
陕北秧歌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之来源
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 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 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 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 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 出现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 一“文”字,“文”指非物质文 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 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 下共护“文”字,意取团结、和 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这是“中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
2.年画的题材 神像 神话传说 戏文故事 吉祥图符 娃娃美人 风俗时事
绵竹年画
(4)民间雕塑
1.就制作材料而言,有木、 竹、泥、陶、砖、玉、石、 骨、角、牙、果核多种。 2.就题材来说,民间雕塑 的题材不局限于宗教,还 大量取材于戏曲、小说、 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 人趣事等。 3.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富 艺术价值的是木雕和砖雕、 木雕——刘备、诸葛亮、 石雕。
工 业 遗 产
人 类 口 述 遗 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延伸扩充遗产
民间艺术概说
一、民间艺术概念
民间艺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 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创造活动。 民间艺术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其 本身便是复杂纷纭的民俗事象。
二、民间艺术的产生
(一)艺术的发生 1.在社会发生阶级分化以前,原始的艺术是全民性的 艺术。 2.物质生产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生产劳动是原始 艺术最基本的题材和内容。 3.人类的精神生产对于艺术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音乐、舞蹈和美术往往成为巫术和原始宗教活动的重 要表现方式。
一、民间舞蹈产生的背景 (一)原始舞蹈的产生 1.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2.原始舞蹈本身萌芽于生产劳动,用以调节劳动的动 作和节奏以达到协调一致,并以舞蹈的形式传授狩猎 和种植的技艺或庆祝狩猎的成功。 3.原始舞蹈是宗教仪式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和手段,在 原始宗教舞蹈中侧重反映动物祟拜、神灵祟拜和图腾 崇拜三方面内容。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成为一个国 际性问题。相关的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为此做了许多工作,开展了各项计划,并通过 了一些相关的文件。2003年9月29日至10月17日,教科文组 织大会第32届会议在巴黎举行。10月17日会议通过了《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这是一项关于非 物质遗产保护的重要的国际公约,也为各成员国制定相关国 内法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公约的宗旨如下: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尊重有关群体、团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鉴 赏的重要性的意识; 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
四、民间说唱音乐
民间说唱音乐融文学(说、念白)、音乐(唱腔、伴奏)、 戏剧(动作、表情)于一体。 “讲述故事、描写人物、状物写景、抒发感情”
民间说唱音乐分类
1.汉族民间说唱 (1)以说为主 →评话、相声、快板书 (2)以唱为主 →鼓词类、弹词类、时调小曲类、道情类、 牌子曲类、琴书类、走唱类、杂曲类 2.少数民族民间说唱 好来宝(蒙)太平鼓(满)琵琶歌(侗)大本曲(白) 宴席曲(回)果哈(苗)蜂鼓(壮)四弦弹唱(彝) 冬不拉弹唱(哈)
五、民间戏曲音乐
民间戏曲音乐是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唱腔和伴 奏音乐,是戏曲中塑造任务、推动情节的主要手段, 也是区别不同地方剧种、声腔的根本标志。 戏曲音乐的产生、形成,同民歌、歌舞、说唱、 器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歌等是戏曲音乐的源头 和基础,而戏曲音乐则是它们合理的继承和新的综 合发展。
(三)民间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内容
根据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 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 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 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也可简称为 非物质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又译为无形 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 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 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 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 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 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三、民间器乐
民间器乐是用民间乐器演奏的音乐。 民间音乐中唯一不直接与文学(唱的)相结合, 仅通过乐器作为演奏工具构成的特殊类别。 广泛应用于民间生活:节日、婚礼、葬礼、祭祀
(一)中国传统乐器 1.曾经使用过及现在还存留的各民族乐器,大约有四五百种 2.分为四个大类: 吹奏乐器,如笙、唢呐、笛、箫、巴乌、葫芦丝等 打击乐器,如鼓、锣、钹、板、钟、磬等 拉弦乐器,如二胡、板胡、京胡、马头琴、萨它尔等 弹拨乐器,如琴、琵琶、三弦、冬不拉、热瓦甫等 (二)民间器乐表现形式 1.独奏 自娱性的演奏 2.合奏 有三种用途: 为婚、丧、节日喜庆活动助兴 为曲艺、戏曲伴奏的乐队 “雅集”型乐队
反观无形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的呈现,是指具 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口 头文化的表述形式,其中包 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 仪式、舞蹈风俗和各种艺术 表达手段,又称之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分类
有形遗产 无形遗产
文 化 遗 产
自 然 遗 产
复 合 遗 产
文 化 景 观 遗 产
(二)民间艺术的出现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艺术逐渐脱离了物质生产和 巫术、宗教等活动,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 同时有了社会上层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区别。
三、民间艺术的主要类别
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音乐 民间舞蹈
(Fra Baidu bibliotek)民间工艺美术:是指在宫廷 美术、宗教美术和文人美术以外, 由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创造、享用并 传承的美术。 特点: 自发性 传统自然经济的产物
(二)传统民间舞蹈的产生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部分原始舞蹈出现了同宗 教仪式逐渐发生分离的现象,在与宗教分离的同时, 出现了与娱乐和社交关系日益密切的发展趋势,最 后逐渐地发展成为现在民间舞蹈,并保留了丰富多 样的形式。 一部分民间舞蹈由于某些客观因素仍然保留原 始舞蹈的风格,成为原始舞蹈的当代遗存。
(二)山歌
1.使用环境:山歌是山野之 歌,主要在山区、高原及草 原,也是在劳动生活中咏唱。 2.艺术特征: (1)体裁上:悠长、自由、 奔放,随意性强 (2)鲜明的地域性:每个 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高原山地 几乎都有代表性的山歌歌种。
(三)田歌 1.流传区域:流传于长江、 汉水流域广大稻作区 2.艺术特征: (1)内容方面:传说、历史 故事、人物传记均可入篇。 (2)体式方面:篇幅长大, 一般用“套曲”结构。 (3)歌唱形式上:采用领合 手段,但不受种田劳动动作 制约。 (4)演唱者方面:歌者不参 与劳动,半职业性的歌手。 3.功用:从早到晚一直与田 间劳动相伴,调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