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核心价值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周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发 周 周 生了第一次巨大变迁,即在充分 文 发展宗法礼制的基础上,大体形 武 王 成了能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 王 较为稳定的“自强不息”和“厚 德载物”相统一的核心价值观, 或者说,整个中华民族初步具有 了这一共同的心理素质和认同感。 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核心价值观, 是凝聚全民族力量去创造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的脊柱与载体,是 中国人有别于他国人的本质基因, 甲骨文 还是中国人观察现实、指导未来 坑 的思想方法和参照系。
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的形成
1、孔子思想的产生:乱世里的梦
1-3岁,出生,父慈母爱。 3-15岁,父死,迁居,墓地学 礼。 15-26岁“志于学”母亡,赴 宴被拒,娶妻生子,做委吏、 乘田养家糊口。 27-54岁办私学,广招门徒, 修五经,奔走齐鲁,官至司寇, 仕途曲折。 55-68岁,周游列国14年,10 余国“累累若丧家之狗” 68-73岁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 工作。
罢黜百家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独尊马术
1978年
马克思主义的主导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 西方文化的引进
五、当代核心价值观的重建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
——张岱年
谢谢倾听
中国五千年历史,前半部由我改纂、 后半部因我改变。
中国人核心价值观 的传统变迁与当代 重建
目录: 一、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二、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初建 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的形成 四、核心价值观的冲击与丧失 五、当代核心价值观的重建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 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 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 理的发展过程之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要素。
1、比较封闭地理环 境,这种大陆型的 地理结构既关隘重 重,又具有十分广 阔的回旋余地,因 此,必然会决定中 国人具有自强不息 的阳刚之气与厚德 载物的阴柔之美相 融合的二元价值观, 后来形成的以儒家 为代表的入世文化 就是这种价值观的 基本载体。
二,中国古代发育较 早的农耕经济,直接 为中国人古代核心价 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坚 实的经济基础。一方 面,农耕经济需要自 强不息的辛勤耕耘; 另一方面,在农耕经 济条件下不但居住较 为固定,而且收成也 较为稳定,远不及海 洋文明条件下的动荡 漂泊,因此,这极有 利于培养人厚德载物 的涵养精神。
三,中国的古神话是中国 人核心价值观的最初积淀。 神话是人类童年的印记, 透过它我们可以清晰地把 握民族自身脱胎出来的遗 传特性,可以窥视民族初 年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倾向, 从而透视出一个民族核心 价值观的起点。如女娲补 天、精卫填海、、愚公移 山、大禹治水等等,都极 其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初民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核 心价值观。
五 常
忠:忠于国家、忠于人类、忠于事业
自厚 强德 要求,是“国之干”。 不载 现了重视理性、追求真理、判断是非的特点。 息物
悌:长幼有序,恪守职责,爱护后者
引申 礼:德法体用。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又一个核心规范
孝:尊敬长辈,赡养老人。 智:智慧明辨。 “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体
信:诚信尽职。被视为做人的根本和美德之一。所谓 “立 勇:勇敢,有魄力、有决断力 人之道”、“进德修业之本”、“立政之本”和“立国之 耻:是非感,羞耻心。 本”,都离不开“信”。
北宋五子
邵 雍
邻 居
表兄弟
朋友
张载
程珦(xiàng)
周敦颐
父 子
王阳明
陆九渊
程颢
程颐
朱熹
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的形成
4、从治国的指导思想变为法定的教义
在宋明理学中,天地之性与气 质之性的二元人性论基本解决了传 统人性中的善、恶矛盾,而性、理、 心的一体化,又克服了传统人性中 灵与肉、德性与欲望的分裂和矛盾, “存天理、灭人欲”又是加强传统 人性修养的有效方法,因此,中国 人的核心价值观在宋明理学这里, 实际上演变为一切都得遵从“天 理”。这时,一个以儒家为主干, 道家、佛家为两翼或补充的三维结 构终于形成了,这是中华民族古代 典型的自给自足的传统文化形态和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 核心价值体系。 妾,人欲也。”——朱熹
王 阳 明
由王阳明所创造的“良知说”提 倡理性的自得与独断,打破了传统 经典和程朱理学的教条主义束缚。 所倡导人人皆可成为圣人的“成圣” 论,在当时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 各阶层的意识形态的界限,为下层 民众及新兴的阶层打开了精神世界 的大门。王阳明运用良知的独断意 识反对程朱的教条,但对程朱理学 的内在精神还保持一种调和的态度。 王阳明是要将普遍的道德要求从上 到下逐层分摊下去,是道德的承担 者不仅是高层的士大夫和官僚,并 且要扩大到乡村、城市中的绅衿与 农民、商贾与市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的形成
3、从个人致用之学到治国者的指导思想
董 仲 舒
经过了秦以来儒与道的激烈论战,在 董仲舒的极力倡导之下,汉王朝经过反复 比较和慎重选择,最终确立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文化格局。从此,儒家就从 春秋战国时的一个普通学派一跃而成为天 下独尊,孔子也迅速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圣 人。特别是董仲舒“三纲五常”、“天人 感应”等所谓天人合一价值模式的确立, 事实上就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封建化的最 终完成,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核心价值 观的内在分裂及其异化,中国人的价值和 精神生活完全政治化、宗教化了。纵观整 个两汉时代的文化史,一是以汉民族为主 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宣告正式形成;二是以 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人终于找到了一种适 合自身发展的文化精神形态或核心价值体 系,这就是儒学。
四、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冲击与丧失
1840 鸦片战争 新思潮萌发 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文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及其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冲突为主线,并以 中法战争 戊戌变法 1911 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和 1919年“五、四” 甲午中日战争 辛亥革命 八国联军侵华 新文化运动 运动的爆发而告终。 1919
仁——礼——中庸, 这三者就构成了一种由内在的 善之人性和外在的礼之规定共同指向中庸目标的稳定的三 角关系。仁与礼犹如车之两轮,仁是心之理,礼是实现仁 的外在形式,人们通过礼,充分发挥其仁之本性,就可以 达到中庸这一最高的伦理政治境界。当然,要达到这种最 高境界,还必须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逐 层递进上升的修养方法,只有不断修炼,才有可能登顶, 这就是孔子整个伦理政治学说的基本结构。事实上,就孔 子的整个伦理政治学说而言,内容上的仁、礼、中庸等, 就是对厚德载物的充分展开;而修养方法上的“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等,则主要是对自强不息的全面阐释, 它教导人们要积极“入世”,都是对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 必要扩展和进一步构建。
欧罗巴&宙斯
四,西周较为 严谨的礼制, 直接孕育了中 国人厚德载物 的核心价值观, 如孝、忠、德、 礼等等。礼制 不仅是一种道 德规范与价值 标准,而且也 是一种社会秩 序的设臵。
五,中华民族第一部具有完 整理论形态和思想体系的流 传千古的杰作——《周易》, 包含了对立统一、阴阳互根、 阳逆阴顺、此消彼长、物极 必反等规律,和这些规律数 千年沉淀形成的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 知足等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特征,以及中华文化的核心 和精髓——和谐意识。初步 总结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为以后中国人认识自身民族 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发 展奠定了坚实而科学的基础。
总之,我们通常说的传统意义上的或封建时代的中 国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在先秦时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 期,得到了充分地孕育和全面展开,形成了所谓的 “百家争鸣”时代。但是,这些精神要素都是以胚胎 的形式出现的,既没有形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价值系 统,也没有任何一种学说占据主导地位。到汉唐时代, 不但儒、道、佛都得到了抽象性地充分展开,各自的 发展已经相当丰满了,而且还确立了儒家大一统的主 导地位。到宋明时代,宋明理学在复兴古典儒学的形 式下,把儒、道、佛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最终 形成为以儒家德性为主干,以道家道心、佛家佛性为 两翼或补充的一体化的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 值观的三维结构。
三纲 五常
帝国主义 以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西方文化及 十月革命一声 北洋政府 封建主义 炮响,给中国 其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三者 送来马克思主 官僚资本 交织以及相互冲突为主线,并以 1949年中国共 义,…… 国民政府 主义 产党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1949
仁:博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伦理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
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思维特点和行为规范 义: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做贡献。 的基本要求,是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首要核心理念。 礼: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义:公平正义。 是传统核心价值观对人的价值和品质问题 智:学习本领上进“知识就是力量”。 的伦理思考与本质揭示。 信:诚实守信。
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的形成
2、天下“救世之学”变成个人“致用之学”
孟 子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 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 体的政治实践活动中,实行王道,反对 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孟子提出一些切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 改善民生,加强教化。把仁政说与王道 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 心,即不忍人之心,行仁政,天下可得 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 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 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强调以仁政 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 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 “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 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