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进程中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贫策略研究——以贵州黎平县堂安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旅游的发展助力了许多地区脱贫。国内外学者对于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贫的关注较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谢会强以西江苗寨为例,总结出限制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主要因素包括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参与度不高、利益分配不公等[1]。辛纪元等以贵州民族村寨为例,指出在其旅游扶贫的现行机制中,政府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2]。学者们在各贫困县区、村镇等微观单位对民族村寨旅游展开了全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中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等都较少被提及。本文以堂安村为例,在理论的基础上把当地的旅游扶贫现状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构建乡村振兴与旅游扶贫相对接的策略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堂安村在旅游扶贫实践中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二、乡村振兴内涵介绍
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涵可用20字概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3]。
可以看出,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而其他四个部分都是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要达到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摆脱贫困是首要的前提。
三、堂安村旅游扶贫现状介绍(一)堂安村简介
1.堂安村的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堂安位于我
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该村距离肇兴侗寨仅5公里远。“没到过堂安,就不算来过肇兴”,堂安村是肇兴景区的一个
重点支线景区。堂安村现有民居20余栋,传统吊脚楼民居比重高达95%。堂安村现有总人口898,共207户,常住人口650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30户。
2.堂安村的旅游发展历程。堂安村的旅游发展
始于1999年堂安生态博物馆的建成。2011年,堂安村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首批生态博物馆示范点[5]。2012年12月,堂安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6]。随着堂安村的旅游地位凸显,也渐渐开
乡村振兴进程中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贫策略研究
——以贵州黎平县堂安村为例
马静张河清王蕾蕾
【摘要】以贵州黎平县堂安村贫困人口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当地旅游扶贫所面临的困境,发现堂
安村的旅游扶贫在贫困人口参与度、旅游扶贫基础设施、少数民族资源开发、旅游人才、旅游扶贫利益分配五个方面存在困境。为此构建了乡村振兴主要内涵与旅游扶贫相对接的运行系统,提出了五大策略。【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扶贫;民族特色村寨;堂安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族传统聚落‘文化与生态基因信息图谱’建模及应用研究”(7147305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ECT-10-0086);广州市“羊城学者”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研究项目(12A010G )。
【作者简介】马静,广州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张河清,广州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王蕾蕾,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实践探索◆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Feb.2019No.2Gen.583
2019年2月第2期
总第583期
始有游客来到堂安,但人数并不多。2013年的时候村里只有2家农家乐,提供简单的食宿。2014年
12月“贵广高铁”的开通为堂安村的堂安侗寨带来了大量游客。2014年有4家农家乐(客栈)。2018年,平均每天有200~300人会去到堂安,有8家客栈可提供食宿,总共能够提供住宿一百来人,但实际上客栈的入住率并不高。
四、堂安村旅游扶贫困境分析
(一)“乡风文明”:贫困人口参与意识不足,参与度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之一。旅游扶贫的根本意义在于以旅游产业为驱动,使贫困人口参与到旅游中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协助其通过自我的努力将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打造成他们的致富热土。目前堂安村的旅游发展呈现良好的趋势,但当地却只有小部分村民积极参与到旅游中。实际来说,堂安村的旅游发展的受益人群不到10户,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有一户参与到堂安的旅游中,无论是参与建设,还是参与利益分配。
在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之前,黎平县有专门针对建档立卡、低保户等的一系列金融优惠产品来帮助贫困户客服参与到旅游中的限制条件。堂安村大多数贫困户了解这一政策,但出于害怕、不敢冒险等心理,对于“特惠贷”的利用不够,旅游金融帮扶项目难以开展,从而导致贫困人口参与度不够。
(二)村内旅游产业发展大环境亟需完善的困境1.“生态宜居”:村内旅游扶贫基础设施亟需完善。乡村振兴提出“生态宜居”的要求,即乡村要建设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善适宜村民们居住的地方。但就实际情况来说,堂安村的用电、用水、消防等基础设施老化,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年老失修的设施难以保证当地村民的正常生活。2.“产业兴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且流失现象严重。
(1)少数民族文化流失严重。堂安村旅游资源虽丰富,但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活动以静态参观为主,体验性不够,侗族文化也没有得到深挖。同时堂安村的村民普遍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在利用和保护方面仅有少数人做到。另一方面,传统侗族文化的传承面临极大的困境。村寨内的青少年在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仅限于课堂上学习侗族大歌,鼓楼建造、侗族服饰制作等民族技艺渐渐被忽视。
(2)村内传统风貌保护出现冲突。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及旅游资源,堂安村的鼓楼、风雨桥及传统民居等建筑被严格保护,政府对村寨内传统民居有着严格的规定。但这与当地村民的需求矛盾突出,出于改善居住环境的强烈愿望,村民擅自建房的现象时有发生。
3.“治理有效”:旅游人才缺乏,旅游宣传和旅游项目设计面临难题。“治理有效”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村寨的“治理”需要专业的人才才能“有效”,但当前堂安村在旅游人才方面存在巨大缺口。堂安村的干部们也并非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在旅游精准扶贫的实践中,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进行梳理,对其他地区扶贫经验的套用导致堂安村的旅游项目同质化问题严重,扶贫效果堪忧。堂安村的旅游要发展,未来还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介入,面对庞大的资金需求,招商引资对于村内干部来说又是一大难题。
(三)“生活富裕”:利益分配不公,旅游扶贫长效性难以保证
调研结果显示,在堂安能参与旅游经营层面的只是少数的“精英阶层”,而贫困人口以及处于贫困边缘的村民由于资金缺乏、能力有限,游离在核心利益层面之外。在实际中,堂安生态博物馆每年会按人头给每位村民150元的补贴,但收益也仅够冲抵物价上涨带来的负面效应,无法激励村民们主动地去维护当地旅游资源。
精准扶贫背景下,堂安村的社区全面参与旅游更是受到巨大的挑战。由于教育程度和视野的局限,能力缺失,资金缺乏,堂安村的村民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被参与”。利益分配的不均对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提出挑战,出现“越扶越贫”的情况,扶贫目标偏离,精准扶贫的目标受到挑战,乡村振兴之路阻碍重重。
五、堂安村旅游扶贫策略
乡村振兴与旅游扶贫的最终目标是重叠的,在充分了解堂安村旅游扶贫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出如图1的模型,为堂安村的旅游扶贫提出具体策略。
(一)“扶智”与“造血式扶贫”
村民的素质是“乡风文明”的体现。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要顺利开展就必须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意愿和勇气,要对其进行脱贫思想教育,激发其自身想要改变现状的意愿,逐步提高村民素质。
在金融扶贫政策方面,黎平县扶贫开发投资有
◆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