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论的基本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第二期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annan Teachers College
No.2
Apr.2003人格特质论的基本问题研究Ξ
李红菊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摘 要:特质心理学作为了解和认识人性较早的一种范式,随着“大五”研究的兴起,再一次成为人格心理学的
研究热点。
本文对特质论已经遭受或正在遭受的批评和质疑进行了综述,对特质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作了一定的探讨,主要包括循环论证的嫌疑、特质与行为相关性的问题、词汇假设和因素分析法适用假设的合理性问题、特质研究所达到的科学水平、特殊规律研究法和一般规律研究法的冲突和权衡以及价值中立等问题。
关键词:人格特质;自然语言;词汇假设;因素分析;价值中立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03)02-0040-04
从人格心理学研究史可以看到,人格特质这一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这样那样的怀疑和挑战。
和动机、需要等理论一样,特质理论在一开始就受到了循环论证的嫌疑。
1968年米歇尔发起了“人-情境”之争,心理学家们开始怀疑特质对人的行为的决定作用。
随着特质的进一步研究,人格心理学家提出了人格特质研究的两个前提假设:词汇假设和因素分析适用假设,针对这些假设又有人提出了批评。
从特质研究全程来看,该理论还遇到了其它一些质疑:特质对人的科学解释到底达到什么水平,如何用特质理论来揭示个体人格独特性等。
在所有的质疑中,某些针对的是特质概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信、有效,这一类的质疑主要是为了特质理论本身的完善;而另一些质疑往往是从根本上怀疑特质的存在,对特质理论来说有颠覆性的作用。
本文就这些特质理论基本问题作了较全面的综述和一定的探讨。
一、循环论证的嫌疑
特质论有循环论证的嫌疑。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有攻击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到他打人了。
他为什么打人呢?因为他有攻击性。
某一特质成了相应行为的原因,而这一行为又是我们推断出该特质的依据。
按这种逻辑,最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多少种行为出现,就需要有多少种特质来对应。
这与心理学史上出现过的动机、需要等理论的情况一样,行为被生成机制(特质、性情、需要、本能、动机等)解释,而生成机制在结构上又与需要解释的行为模式同形。
[1]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循环论证。
这一批评似乎把特质看成是特质论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而事实上特质论者却没有这种困惑。
特质论先驱者奥尔波特在对特质下定义时这样说:“特质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2]。
卡特尔和艾森克都强调特质具有较强的基因遗传性。
卡特尔考察了人格的决定因素,指出人格特质估计有2/ 3由环境决定,另1/3由遗传决定。
艾森克就其PEN三因素模型的三个特质(精神质、外倾性、神经质)作了大量的研究,探讨特质存在的生物学基础;而且艾森克还强调特质进化论上的意义,他说:“我觉得人格最重要最基本的维度有可能是那些在变异上具有进化意义的维度”[3]。
还有人对大五进行了遗传学研究,如双生子研究、遗传率研究[4]等。
这些研究表明:遗传对所有的大五因素都有影响。
最近,人格特质的进化心理学研究也有许多进展。
[5]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所持的观点是,人格特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公正性、宜人性利于维持群体的存在和活动。
说明特质有进化论角度的存在基础。
所以,可以说从生物学、遗传学和进化论这三个层面都可以说有特质存在的依据和基础。
二、特质与行为相关性问题
早在1968年,米歇尔(W.Mischel)就在研究中发现,人格特质的分数与行为测量分数之间的关系系数(即“人格系数”)为30左右,这也就意味着,从统计学角度上人格只能解释行为变异的10%。
尽管米歇尔本人并不否认人格特质的存在,他还解释说他的不满主要是针对人们对人格测验分数的夸大的解释。
但是,当时米歇尔严厉的批评对特质这一概念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
也正因为如此,引起了
Ξ收稿日期:2002-07-15
作者简介:李红菊(1978-),女,浙江湖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格心理学。
特质论者在这一领域里进行了较为详尽和深入的研究。
有不少研究者发现了更高的特质与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6]。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许多学者特别是情境决定论者在研究中得出的人格系数非常低呢?特质论者就这一点开展了许多研究,综合起来发现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行为有许多原因 特质论者认为一种特质很难与一种具体的行为存在高相关,因为某一具体的行为受人所具有的相关特质的综合作用。
另外,还有情境的原因。
自从“人-情境”之争后,特质论者越来越重视情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2.行为测量不够完善 在“人-情境”之争中,爱普斯坦(S.Epstein)认识到许多情境论者的研究不能得到较高的特质与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原因在于他们对于行为的测量不够准确。
这些研究所使用的人格测验虽然是有信度和效度的,但是他们经常只用由很少几个题目组成的测验来测量行为。
所以,特质论者主张在行为测量时进行数据汇总(ag2 gregation)。
在对行为进行测量时,应测量一系列的行为,而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较准确地测量到行为,提高特质与行为间的相关系数。
3.要考虑到缓和变量 撇开环境因素不谈,人的某一种特质也还不能说就是行为的决定因素,这还要取决于一些缓和变量(moderate variable),这些缓和变量会影响人的某种行为的一致性。
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个体差异和行为差异。
某一种特质对某些人来说很重要,而对另一些人却无关紧要,这就是个体差异。
奥尔波特就将个体所有的特质按重要性依次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有些人没有首要特质。
对一个人越重要的特质,越容易用它来预测出一个人的行为。
一般规律研究法假设所有特质对每个人的重要性都是相同的,D.Ben&A.Allen 认为这不对。
他们指出在特质研究中应考虑到个体差异,每个人具有的对其重要的特质是不一样的,应采用特殊规律研究法,对每一个个体开展具体深入细致的研究。
另一种缓和变量“行为差异”指的是行为本身的类别对人的意义。
一般而言,对个体意义重大的行为,个体会表现出更大的一致性。
4.对具体行为应采用一定情境中的独特特质 用特质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时,会碰到这样一对矛盾,即带宽和确信度。
带宽是某特质可预测的行为的宽泛程度;确信度是对某一具体行为进行预测的准确性。
用特质来预测人的行为时,一定情境中的独特特质预测性较好,而适用所有情境的全面特质对其预测力很差。
5.特质和情境存在交互作用 自从1968年米歇尔发起了“人-情境”之争后,人格特质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刺激,由此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特质论者深刻地认识到不仅单一的情境不能准确预测行为,单一的特质也不能做到这一点。
在分析人的行为时,应该考虑到情境和特质的交互作用。
情境和特质交互作用的研究成果颇多,如对挫折攻击假设的再研究。
研究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遵循这一行为规律,具有非权威性人格特质的人遇到挫折攻击性会增强,可是权威性的人却相反。
[7]
6.要区分弱情境和强情境 不同的情境对人的影响不一样。
所以,要针对具体的情境分析它对人行为的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情境的作用会远远超过人自身的特质的作用,占据主要地位。
这种情境就是强情境。
而弱情境对行为的影响很小,身处其中的人的行为表现主要由这个人的特质所决定。
三、词汇假设的合理性问题
特质的研究是在词汇假设的前提下进行的。
特质论将自然语言作为人格结构的描述者。
特质论者认为语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具。
人类在适应自然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一定会被自然语言所表征。
那些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密切的自然因素和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进入人们的语言系统。
他人的人格特点也是一个影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必然会被自然语言所表征,而且,与人的生存越密切的人格特征,在语言中描述它的词就会越丰富。
所以,人类的自然语言中必然蕴涵了人类重要的人格结构。
特质论者由此提出了词汇假设,认为那些非常突出的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个体差异都会被人的自然语言所编码、表征。
词汇假设遭到了质疑和批评。
其中最大的质疑就是用词汇来研究人格特质的合适性,人的重要特质真的会被语言全部表征吗?有人甚至认为特质论所研究的内容仅仅是民俗心理学[8],或者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看法,而不是人格的实际结构。
语言语义学认为人类的发展就是人类语言的发展。
挪威心理学家斯麦兹伦特认为,心理常识内在于人的自然语言中。
[9]这样看来,揭示人的日常语言就能揭示人的心理,特质论的词汇假设不无道理。
特质论的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对人的意义的研究。
而且,从心理学现状看,所缺乏的正是意义研究的方法。
人们已经认识到心理学如果“要从物理方法的独裁中解放出来,克服方法中的诸多限制”,就要“重视意义的地位,采纳释义学的方法,打破所谓的科学桎梏,以活跃心理学克服科学方法论的专制。
”[10]从这个角度来说,特质论从词汇着手研究人,是心理学
14
第2期 李红菊 人格特质论的基本问题研究
方法上的一种突破。
当然,用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待这一质疑会更加深刻。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所有知识都是受语言约束的,关于真理的各种主张从来也无法独立于语言,真理只是话语的效果。
[11]这样看来,沦为“民俗性学问”的危机并不只是人格特质理论所独有的,其他许多学问都有这种危机,因为可以说任何一种思想都得受语言的束缚。
除此之外,特质论在词汇假设上所遭受的质疑还有选词的问题。
这主要是对已有的特质研究方法的一些批评。
第一,特质用的是非专业性的语言,这可能会导致对人格的非科学理解。
对于这一点,D. Funder作了反驳,认为直觉意义上的特质有很多的优点。
第二,选词的主观随意性太大。
正如Telle2 gen等指出的,“大五”研究者在制定特质词分类标准,并按此选词构成测量词表时,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使词表内容有偏颇,很多潜在的人格术语进入不了因素分析的筛选范围。
第三,自然语言中除了形容词,还有名词、动词以及句式、段落和篇章等语言单位,这些都可能与人格有关,而特质研究仅仅选了形容词。
还有,语言具有时代性和文化差异,选词时应该对这些特点给予重视。
四、因素分析法适用假设的合理性问题
自卡特尔以来,研究者们多是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人格特质的。
因素分析法是心理学家创造的一种统计方法。
用它来测量人的特质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即因素分析得出高相关的人格问卷项目,反应的是同一个潜在的人格特质,而彼此不相关的项目测量的是不同的特质,因素分析可以考察出人格测验项目间的相关模式,从而分析出存在于人格中的重要维度和因素。
但是,由于特质理论分析的词汇假设还存在争议,因素分析的内容是否就代表了全面的人格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还有很多批评者认为,因素分析法所得到的并不一定是重要的人格因素[12]。
如“大五”模型除了受到“大七”的质疑以外,还有其它一些研究认为,“大五”并没有把所有的人格维度都涵盖进去。
[13]
因素分析法的使用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不同的研究者对运算程序主观选择不一样,不同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结论。
如艾森克用正交旋转得出人格由3个因素组成;而卡特尔(1993)却偏爱斜交旋转,他批评说大多数“大五”研究者都把5个因素看作是互不相关的正交因子而使用正交旋转法,但事实上,5个因素之间是相关的,应使用斜交旋转。
因素分析还因其非理性受到了批评。
卡特尔就曾指出,心理学家在开始研究前不能先入为主地提出人格特质模型,不做预先的推断,而应该用实证的方法寻找人格结构。
批评者指出,这种研究没有内在的人格理论作指导,对分析出的因素进行解释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会导致对研究结果作任意解释,特质理论中存在的因素命名、含义上的不一致就是问题的表现。
例如,大五虽然已经广泛得到承认,但五大人格特质的命名还不统一。
另外,因素分析法忽视了人的复杂性、独特性以及人格的动态过程。
人格心理学创始人奥尔波特就反对使用因素分析法,他认为因素分析法把人视为由一些不能以有意义的方式与个体相联系的抽象单元组成的,忽视了人的独特性和整体性。
然而尽管因素分析法所受的非议颇多,我们仍然不得不说它是特质理论能发展到今天的一大功臣。
它既使人格研究有了自己的科学方法,又使人格心理学家有可能解释人格普遍存在的结构。
不过,为了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并使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更有说服力,特质论还应该多采用一些其它的研究方法,如已有的对场依存型人格测验,用的就是实验法。
五、特质研究的科学水平
有些批评者认为特质论很难从对人格的描述转向对人格的解释,因为人格的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或形成程序还很模糊。
就这一批评,特质论者一直在寻找进化、基因和生理发展上的证据。
奥尔波特的特质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个体差异的描述,二是行为的决定原因。
从第二层意思上来说,他认为迟早会发现每一种特质其实都与相应的神经结构相联系。
艾森克就发现内外向特质与脑电有关,外倾者比内倾者唤醒水平要低,外倾者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达到与内倾者一样的唤醒水平。
这就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外倾者需要寻求更多的刺激。
而有些学者认为特质论的研究注定它只能停留在表面水平描述一个人的行为,而不能对行为进行解释。
现在有许多特质论观点将特质术语代替真正的行为原因,忽视了人类的本性,滑到非专业人士的水平上去了。
可以说,用特质来解释行为是混淆了特质和其生成机制的表现。
[1]
六、特殊规律研究法和一般规律研究法的冲突和权衡
人格心理学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特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描述人的普遍的特质,这是共同规律研究法研究的,常用因素分析法;另一类为个人记叙的特质,这是特殊规律研究法研究的。
他认为人是由互相依赖的子结构所形成的统一系统,而因素分析把人看成是由几个独立的元素组成的;他主张要对个体的机能模式和组织进行深层次的个人记叙研
24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
究。
卡特尔、艾森克等人却把因素分析作为发现人格单元的一种主要工具。
16PF 、三因素模型以及大五、大七等研究都有这样一种理念:人的性格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结构,这些心理结构由一些共同特质组成。
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差异只表现在这些特质的表现程度及结合方式上,而不是人格本身有何不同。
一般规律研究法极大地推动了特质理论的发展。
但是如果事实就像一般规律研究法所认为的那样,人格中出现的许多现象无法得到圆满的解释,如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同于平时的行为。
随着研究的发展,人们又注意到了特殊规律研究法的重要性。
D.Ben &A.Allen 在研究中主张针对具体的个体用特殊规律研究法来解释这种行为上的不一致性。
一般规律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特殊规律研究。
我们寻找人类总体的人格结构,是为了理解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如大五揭示了所有人可能共有的人格结构,使纷繁复杂的人格现象得以简化,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
但在人格研究中,研究者始终要有这样一种意识即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不能将人格看成是几个独立特质简单相加。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我们期待的是能真正尊重个体独特性的方法和理论出现。
七、对价值中立的质疑
特质理论中的大五和大七之争,可以说主要是价值中立与价值负荷之争,这一直是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争论的焦点。
在近代心理学中占主流地位的科学主义心理学沿袭自然科学的传统,力图建构物理主义的心理学理论模式。
他们主张心理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最高价值标准,主张只研究事实、知识,不研究价值、意义。
而事实上,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物上对象化的结果,即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而价值观又渗透在精神文化和物质产品之中,因此作为精神科学的心
理学不可能回避人的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
[15]
美国心理学家萨姆森(E.E.Sampson )指出心理学不可能摆脱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而研究什么抽象的、一般的和普遍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因为人的心理、意识总是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的。
由此可见,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格研究中不能将人等同于物,只作事实研究,不涉及存在于人格中的价值问题。
否则,所研究的人是不完整的人,所得到的特质理论也是不完整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Wiggins ,J.S.In Defense of Traits.n Hogan ,R.,Johnson ,J.,&
Briggs ,S.R.(Eds.).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M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1997.111-113.
[2] 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226.
[3] 珀文,L.A.人格科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6.
[4] Mark Abney ,Mary Sara McPeek ,Carole Ober ,Broad and Narrow
Heritabilities of Quantitative Traits in a Founder Population [J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 enetics ,2001,(5):652-681.[5] Buss D.M.Evolutionary Personality Psychoology[J ].Annual Re 2
view of Psychology ,1991,Volume 42:471-473.
[6] Costa P.T.J r.&McCrae R.R.An Approach to the Attribution of
Age ,Period and Cohort Effects[M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2.238.
[7] Cloninger ,S.C..Personality :Description ,Dynamics ,and Develop 2
ment [M ].New Y ork :W.H.Freeman &Company.1996.82.[8] M.艾森克.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M ].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702-703.
[9] 邵迎生.心理真相在日常语言中的呈现-话语观念与心理学研
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论文,2002.[10] 陈立.平话心理科学向何处去[J ].心理科学,1997,(5):385-478.
[12] Paunonen ,S.D.,Ashton ,M.C.,Big Five Factors and Facets
and the Prediction of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 2cial Psychology ,2001,(3):832-851.
[13] 车文博,许波,伍麟.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发展规律的探析[J ].
社会科学战线,2001,(3):41-52.
责任编辑:李自茂
Analysis of the B asic Issues of the Personality T rait Theory
L I Hong 2ju
(Depart ment of Psychology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Cent ral China Norm al U niversity ,W uha 430079,China )
Abstract :Trait theory is a relatively early paradigm to analyze personality.With the tide of five 2factor model research ,it has be 2come the research focus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The author summarizes those criticisms and o pinions the theory has suffered or is suffering ,and discusses its basic issues ,such as sus picion about circulation argument ,correlation of trait and behavior ,rationality of as 2sumption of language and applicability of factor analysis ,conflict and balance between generic approach and idiographic approach in re 2search and the issue of value 2free.
K ey w ords :personality trait ;natural language ;assumption of language ;factor analysis ;value 2free
34第2期 李红菊 人格特质论的基本问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