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程序法和实体法的关系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程序法和实体法的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程序法对实体法的工具价值及自身独立价值,简要评析对两者关系不同观点,提出了程序法相对实体法而言有其内在价值而且程序法的地位优越于实体法。

关键词:实体法程序法独立价值优先地位

引言

按照国际法学界一种传统分类,将法律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从广义来看,程序法包括诉讼程序和非诉讼程序,而狭义的程序法仅指规范诉讼程序的诉讼法。本文对程序法的论述是在狭义的层面上展开的。程序法和实体法,程序和实体非常密切,“就像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联系,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系一样,审判程序和法律应该具有同样的精神,因为审判程序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的内部生命的表现。”[1]程序法和实体法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没有实体法,程序法成为缺乏实际内容的空洞形式;没有程序法,实体法就是一台无人启动的机器而无从发挥功能。但两者如何来界定呢?这是我们正确认识程序法和实体法关系的必要前提。《牛津法律大辞典》分别对两者作出有意义的说明,实体法(Substantive Law)是指“所有法律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各部门法的主要部分,它是有关特定情况下特别的法律上的人所享有的法律权利和应履行的法律义务的法律。”程序法(Adjective Law)是指“用来表示不同于实体法的法律原则和规则的体系。程序法的对象不是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而是用来证明或强制实现这些权利和义务的手段,或保证在它们遭到侵害时能够得到补偿。”对实体法和程序法两者的界定,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实体法是调整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确定法律责任的标准,表现为相对静止的状态;而程序法是围绕着这一静态的标准而具体实施的一系列诉讼行为规范,表现为运动着的渐进程序。那么程序法如何在这一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状态中展现自己的魅力?它又和实体法是怎样的关系呢?下面笔者从程序法的工具价值及自身独立价值两方面进行一般阐述。

一、程序法的工具价值及独立价值

在现代法治国家,公民、团体、单位以及国家机构的权利(力)义务、相互关系、行为的规则,以及违反规则构成违法或犯罪的界定和处理,都由法律加以规定。这些法律大多数是实体法律,如民法、刑法等。但是,徒法不能自行,只有采取种种措施,才能确保其得到执行和遵守,而程序法是保证实体法正确实施的非常重要的和最终的手段。如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一条都明确肯定了程序法保证实体法的工具作用,规定了保证法院正确适用法律,在权利义务明确的基础上解决民事、刑事案件的立法宗旨。就如英国功利主义论者边沁所言:“程序法的唯一正当目的,则为最大限度的实现实体法。”程序法是引导实体法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理想规范走向现实适用的桥梁和中介。它对实体法保证作用可归纳为:(1)明确了实施实体法的专门机关及其分工,在刑诉中规定了公检法三机关是进行刑事诉讼,行使国家刑罚权的专门机关;而在民诉中,只有人民法院是裁决民事纠纷的专门机关,行使国家审判权;(2)证据在程序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认清案件事实的核心基石,因而程序法规定了运用证据的一系列科学规则,如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3)同时在程序法中规定了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则,在专门机关的权力行使和权力制约基本上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也保障了实体法高效率的实施。如我国刑诉中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进行刑事诉讼,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在民诉中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必须公开进行并接受检察院的监督,法条的规定一方面明确公检法三机关的职权和职责,提高诉讼的效率,节约司法资源,最大程度上实现诉讼的公正;另一方面也充分保障和维护当事人在诉讼中应享有权利,防止了国家权力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侵犯。

程序法保障实体法的实施是其作为工具价值而言,但我们更应该重视其独立于实体法,

不取决于实体法的本身的价值。就如马克思所言“如果审判程序只归结为一种毫无内容的形式,那么,这种空洞的形式就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了。”程序法不应该是实体法的影子,而是可以使实体法美化或丑化的独立力量。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程序法规定和保障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和诉讼主体地位,体现了公平、民主和法治的观念;(2)程序法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实体法的不足,并创制实体法。程序法的工具价值是以实体法的完善为前提的。但即使在制定法国家,实体法试图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不切实际的,立法者不可能对可能出现的社会现实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周密的规定,更不可能预见到每一案件的具体情形,这种实体法的天然缺失以及现实变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决定着法官在审理案件是必须行使的自由裁量权,在诉讼过程上填补实体法的空白,解释实体法的不明之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实体法的不足;(3)程序法在特定情形下限制了实体法的实施。司法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被动性即不告不理原则,没有起诉,法院不能自行审判。根据民诉规定,只有实体权利受到侵害的人向法院提出诉讼,法院才能审理,法院也不能主动提起诉讼。在刑诉中,如果没有公诉机关的公诉或被害人的自诉,法院也不能进行审判。不告不理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民法确定民事实体权利的行使,刑法规定犯罪得不到惩罚。

二、程序法和实体法关系的价值评述

程序法和实体法是矛盾的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有实体法,必然要有程序法;有程序法,必然要有实体法,但两者之间的关系该如何来看待?对这一关系的不同回答构成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取向。这种价值的评述是研究主体主观见之于客观后面形成的各种见解、观点或者系统化的理论和学说,是研究主体某种价值理念的体现和结果。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之间的关系是同等关系,无所谓主次、轻重之分。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具有同等价值,程序法不是执行实体法的工具。日本学者在论述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关系时曾形象地指出:“实体法和形式法如同一辆车的两个轮子,对诉讼都起作用,在它们之间不可能存在主从关系。”[2]“在诉讼过程和法院裁判中,民事实体法和民事程序法均不可或缺。两者各有机能。民事实体法规定的裁判标准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形式在民事纠纷的解决过程做相互渗透,共同作用,决定着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和法院的裁判结果”。[3]“当前学界对程序与实体的并重对待,反映了学者们的价值觉悟,它是价值观导入的结果,也是法学走向成熟的表现之一。”[4]

第二种观点认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之间是先后、主从关系。有的学者认为出现有先后次序,程序先于权利而存在。旧中国诉讼法学家徐朝阳先生早就提出了程序法先实体法而存在的判断:“尝考各国法律发达之迹,程序法常先实体法而发生,故民事诉讼法之发生先于民法,而刑事诉讼法之发生亦先于刑法。盖国家组织既经成立,虽文化幼稚,法制未备,国家依其公力而匡正之,是则诉讼之所由起焉。因诉讼审理及裁判之惯行,则形成实体法。是法律发达之自然途径,程序法常先实体法而发生。”[5]日本当代的诉讼法学家谷口安平教授提出“诉讼法是实体法发展之母”,他指出:“作为新的实体法或新的权利形成的母体,诉讼以及诉讼法的创造性功能在今天仍然不会丧失,只是变得不可视了而已。这样的功能不但不会丧失,而且在最近更呈现了活跃的倾向。”[6]有的学者还以为实体法和程序法是主从关系,程序法只是实现实体法的工具而已。实体法是内容和目的,程序法是形式和手段,实体法决定程序法,程序法依附于实体法而存在。没有实体法程序法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正如英国学者边沁所言:“程序法的最终有用性要取决于实体法的有用性-----除非实体法能够实现社会的最大幸福,否则程序法就无法实现同一目的。”在国内,有的学者在论述程序保障的含义问题时也认为:“在传统的程序保障的含义中,程序的作用没有被置于独立的地位上,没有能够摆脱对实体的依附性关系。程序的地位被如此放置,显然与认为程序不过是实现权利的手段的观念有关。”[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