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临床感染及实验室检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流行情况
美国CDC统计的流行情况
※ 正常人群李斯特菌感染发病率:0.26/10万人 ※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发病率:12/10万人 ※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发病率:8.6/10万活产
临床流行情况
1964~2010,28 省,共报告147例李斯特菌病 中枢感染31%,血流感染46%, 局灶性感染或胃肠炎23% 死亡率: 成人26%,新生儿46%
临床治疗
首选氨苄西林、青霉素或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复方新诺明 妥布霉素与庆大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不宜单独使用 利福平易透过血脑屏障,且对该菌作用强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头孢菌素天然耐药菌
病例分享
病例1、 男63岁 肝癌6年,糖尿病1年主因1个月来
无明显诱因腹胀、乏力入院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药敏试验
根据CLSI M45-A3 不常见菌药敏实验指南
*微量肉汤稀释法,使用阳离子调节MH肉汤,补充
2.5%~5%裂解马血
*直接菌落制备0.5麦氏标准菌悬液 *空气环境下35 ℃孵育20~24h *质控菌株为肺炎链球菌ATCC49619 *首选抗菌药物为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
2. 血液葡萄糖琼脂:圆形、 光滑、透明、露滴状菌落, 狭窄β溶血(菌落下溶血)
3. 麦康凯上不生长;
4. 4℃可生长—故称“冰箱 菌”
半固体培养基,置室温孵育可出现倒伞形 生长(动力)
选择性培养基 1. 李斯特菌选择性培养基:加入
七叶苷
Oxford:灰黑色,周围有黑色水晕 PALCAM :灰黑色菌落,周围有
Feng Y,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human listeriosis in China, 1964-2010. Trop Med Int Health. 2013 18(10):1248-56.
临床流行情况
报道李斯特菌病的相关文献121篇, 1964-2013年
38.8
硬化失代偿
6 74 男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 糖尿病、高血压 发热、腹胀
38.2
肝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腹膜炎患者的实验室特点

外周血
例 白细胞计 中性粒细胞
数(×109 比例(%)
/L)
1 13.04
91.9
外观
洗肉水样
腹水
白细胞数 多个核细胞 培养报阳 (×109 数(×109/L) 时间(h)
黑色晕圈;培养48h以上呈灰绿色 ,菌落中心黑色凹陷
无法区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与英诺克李斯特菌
2.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采用属特异性β-葡萄糖苷酶 和磷脂酰肌醇或胆碱酶显色技术
科马嘉显色培养基: 单增李斯特菌:蓝绿色,带乳白色晕环 英诺克李斯特菌:蓝绿色,无乳白色晕环
抽取患者无菌体液标本可直 接注入需氧及厌氧培养瓶中 (血液8~10mL,脑脊液>1 mL /瓶),血培养系统进行 培养。
李斯特菌的分布
生存环境 • 在2-42℃下生存,最适温度为30℃~37℃,能在冰箱 可塑性大 冷藏室内较长时间生长繁殖。
适应范 • 酸性、碱性条件下都适应;具有耐盐性;热耐受性较 围大 强,50℃经40min不能杀死,63℃加热15~20min死亡。
• 存在于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废水)、昆虫、植
季节性
多发生于夏秋两季6-9月为发病高峰。11 月至次年2 月发病少。
易感人群 新生儿、孕妇、老年人、免疫缺陷者
潜伏期
3~70天(中位21天)
是否发病 菌的毒力、宿主的免疫状态
胞内寄生菌,不接触体液内的抗体、中性粒细胞 或抗生素,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干扰和清除。
感染2~3天后,在T细胞激活下,更多的巨噬细 胞被吸引到炎症部位,导致炎症清除。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可穿过胃肠道黏膜入血,穿过胎盘屏障以及血脑屏障 导致血液、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胎儿及新生儿感 染,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
流行病学特点
传播途径
污染的食品:约占病例的85-90%。 眼及破损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 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 性接触:也是本病传播的可能途径,且有上升趋势 已知污染食品:奶酪、未充分加热的鸡肉、未再次加 热的热狗、鲜牛奶、巴氏消毒奶、冰激凌、生牛排、 羊排、卷心菜色拉、芹菜、西红柿、豆芽菜、法式馅 饼、冻猪舌、香瓜等。
原发病
1 47 男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
基础疾病
糖尿病
症状
体温
发热、腹胀、黑便 39.8
2 60 男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 肝癌
3 40 男 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
发热、腹胀
38.0
发热、腹胀
40.2
4 58 男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 糖尿病、冠心病 发热、腹胀
40.6
5 71 女 非酒精脂肪性肝炎肝 糖尿病、高血压 发热、腹胀
协同溶血试验(CAMP)
原理 :有的细菌产生一种胞外多肽物 质—CAMP因子,能增强β溶血素溶解红 细胞的活性,因此在两菌落交界处溶血 圈变大,形成窄的溶血带。
B群链球菌CAMP试验 培养基: 血琼脂平板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
李斯特菌协同溶血试验
平行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红球菌, 在两者之间垂直接种可疑李斯特菌,垂 直线两端与平行线相近但不相交, 35℃ 培养18~24h。
与相关菌属的鉴别
菌名
β溶血 触酶 动力
CAMP 4℃生长
单核细胞增 +
+
+
++
生李斯特菌
丹毒丝菌属 V
-
-
-
-
棒杆菌属 V
+
-
V-
无乳链球菌 +
-
-
+-
菌属内鉴别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 仪无法准确区分单核细胞增生 李斯特菌和无害李斯特菌。
API Listeria 生化鉴定鉴定系统
分布广 物、蔬菜、鱼、鸟、野生动物、家禽。动物很容易食
入该菌,并通过口腔-粪便的途径进行传播。
目前李斯特菌属包括17个种,仅单核细胞增生李斯 特菌和伊氏李斯特菌为致病菌。
单核细胞增生 李斯特菌
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伊氏李斯特菌
羊、牛等反刍动物
Renato H. Orsi, Martin Wiedmann .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Listeria spp., including Listeria species newly described since 2009.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6; 100: 5273–5287.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可以准确鉴定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菌,而且相较于常规生化鉴定方法 要节省1~2d,可为该病的治疗争 取到一定时间。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其他检测方法
1、免疫学检测:Listeria-Tek 、Liateria免疫试剂盒 2、分子生物学检测:PCR及其衍生分子检测技术、核 酸探针杂交、基因芯片
EUCAST 还推荐纸片扩散法,使用含20mg/L βNAD(辅酶Ⅰ)脱纤维马血MH琼脂,直接菌落制 备0.5麦氏标准菌悬液,5%CO2环境下35 ℃孵育 16~20h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药敏试验解释标准
结果报告和解释
★ 仅对怀疑治疗失败或青霉素过敏患者分离株进行 药敏试验;
★对头孢菌素天然耐药; ★未发现有青霉素或氨苄西林耐药株。
报道李斯特菌病256例
非围生期病例122例,
发病年龄
新生儿86例,
围生期孕妇48例;
感染部位
血液系统感染103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03例 局灶感染39例 未明确感染部位11例
散发病例252例,爆发1起 涉及病例4例 总体死亡率30.8%, 新生儿组死亡率52.6%,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死亡率39.1%.
标本采集
细菌学检查
1.无菌部位:血液、脑脊液 2.呕吐物、分泌物,粪便标本多采用肛周拭子采集 3.新生儿:血、CSF、羊水、呼吸道分泌物、胎盘/ 皮肤拭子、胃抽出物等。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或在4 ℃短暂保存,如需要长 时间保存标本推荐-20 ℃下保存。
形态与染色
革兰阳性小杆菌,常呈V形成对排列;
发病率可能被低估 临床表现不特异,病死率高
加强实验室检测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实验室检测
常规检查
1.血常规 患者血白细胞总数常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增多明显,单核 细胞增多并不常见。 2.脑脊液常规 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大多外观混浊,白细胞数为(100~10000) ×106/L,其中2/3为多核细胞,蛋白质含量增高达0.5~3.0g/L ,而糖量降低者仅占40%,未合并脑膜炎的患者脑脊液常规多为 正常,或仅有轻度蛋白质含量增高及淋巴细胞增多。
孙照琨 等.李斯特菌病既往中国文献报告病例分析[J]. 中国微生态 学杂志. 2016;28(11):1323-1326.
2014-2018 发病年龄 感染部位
临床流行情况
报道李斯特菌病的相关文献83篇, 报道李斯特菌病407例 非围生期病例112例, 新生儿252例, 围生期孕妇43例; 血液系统感染311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91例 局灶感染5例
李斯特菌对头孢菌素天然耐药
经验治疗
后续治疗
治疗转归
均首选 三代头孢 48h
菌素
碳青霉烯 类抗生素
1例放弃 2w ,3例死

病例2
2例孕妇均有巴氏消毒牛奶食用史,入院治疗前均有发热等上呼 吸道感染症状
胎儿情况
第一例,孕妇急性刨宫产1女婴,诊断为败血症,急性呼吸窘 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损伤等,出生第二天血培养、痰培养结 果均提示LM感染,于出生后第9天死亡 第二例,孕妇入院后第2天发生难免流产,娩出1例死胎。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临床 感染及实验室检测
右安门社区服务中心
刘树新 2019.6.27
主要内容
• 李斯特菌简介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流行病学特点 • 李斯特菌病临床分布特点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测与药敏 • 病例分享
李斯特菌简介
李斯特菌是1926年英国科学家穆里在病死的兔 子体内首次发现的,为纪念近代消毒手术之父、英 国生理学家约瑟夫·李斯特(1827~1912),1940 年被第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命名为李斯特菌。
入院当天 第8天
第11天
第17天
临床表现 腹胀、乏力 发热、腹泻 腹泻
缓解
血培养、腹 送检腹水培 回报腹水 腹水培养
微生物培养 水培养

(52h): (阴性)
(阴性)
单核细胞增
生李斯特菌
治疗
头孢唑肟 美罗培南 美罗培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腹膜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
病年 性 例龄 别
体液免疫对该菌感染无保护作用,故在细胞免疫 低下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该病的发病率相对 较高。
临床表现 无症状或临床表现多样
※ 健康成人可出现轻微上感样症状:发热、乏力 、头痛、肌肉酸痛等。 ※ 易感者可突发高热,呼吸急促、剧烈头痛、恶心 、呕吐、腹泻、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抽搐 、昏迷、脑膜炎、败血症、孕妇出现流产等。 ※ 本菌尚可引起肝炎、肝脓肿、胆囊炎、脾脓肿 、关节炎、骨髓炎、脑脓肿、眼内炎等。
无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但在营养丰富的环境(含 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也可形成荚膜; 在20℃~25℃培养时能形成1~4根周鞭毛(动力活泼), 但在37℃培养时鞭毛很少或无(失去或动力缓慢); 老龄菌体可转为G-短小杆菌,呈两极着色,易误认为 双球菌。
培养特性
1.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不 高;对食盐耐受力很强;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培养报 阳所需时间多为1-2d左右,且 多为双瓶阳性
生化反应
• 触酶 阳性 • 分解 葡萄糖、麦芽糖、鼠李糖、水杨苷 • 不分解 甘露醇、木糖、蔗糖 • 能水解七叶苷,甲基红、V-P和CAMP试验阳性 • 不形成吲哚,不分解尿素,不还原硝酸盐
鉴别要点
1.本菌特征:革兰阳性短杆菌,菌落较小,有狭 窄的β溶血环,25 ℃时有动力,37 ℃时无动力 ,触酶、CAMP试验阳性,分解葡萄糖。
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点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 菌的溶血增强,斯氏李斯特菌的溶血也增强, 而伊 氏李斯特菌在马红球菌附近的溶血增强。
实验室漏检与误检 ※易被误认为污染的杂菌(类白喉杆菌)而漏检。 ※培养48h后多转为G-,误用革兰阴性板鉴定。
※当遇到25℃培养动力阳性的杆菌,而按照阴性杆菌鉴 定不符时,应考虑李斯特菌的可能。
/L)
7.0
1.82
21.5
2 3.01
64.2
洗肉水样 0.12
0.12
14.1
3 5.69
70.2
洗肉水样 0.20
0.11
18.2
4 7.58
77.4
洗肉水样 1.38
0.76
36.5
5 6.53
78.9
黄色浑浊 2.77
1.28
30.3
6 4.76
80.5
洗肉水样 0.56
0.31
24.7
临床治疗与转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