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廊道规划——以生态福州总体规划的相关实践为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许多城市已经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 手段。被欧洲环境委员会评为首个欧洲绿色之都的斯德哥尔摩市,就把营造生物多样性的环 境作为其城市绿色发展的目标之一[6]。
在我国,随着生态文明在城市化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开始出现。 早在 2003 年,建设部就提出要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7]。《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与行动计划 2011-2030》也提出要编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一些地市已经出台了生物 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多是侧重物种丰度等指标要求和宏观政策,很少有结合 城市规划对生态空间格局进行管控。同时,在城市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多的由环保部门、 园林部门主导,侧重环境质量、空气质量以及城市景观的内容具多。但事实上,物种丰富度 和景观多样性并不是简单的成正比的关系[8]。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基于整个生态系统的 空间格局优化,因此需要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功能布局相结合,从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
2. 城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廊道
2.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 约》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 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 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 的多样性”[3]。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涵盖的空间范围很广,城市生物多样性(urban biodiversity) 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范围内生物体的基因、物种以及生态系统的分 异度[4]。
优化动物栖息空间。种植鸟嗜植物和虫媒植物,吸引鸟类和昆虫,促进物种传播。在河流水 系和闽江口附近海域加强针对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保育,对水生动物的产卵场回游等场所进 行针对性保护。(3)提高生态廊道连续性,链接破碎化的生境板块,促进生物空间迁徙和种 群间交流。(4)防控外来入侵物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相关技术标准 和制度,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御和治理能力。强化生物安全,严禁在生态敏感区引入外 来物种,对已入侵的外来物种进行清除防治。(5)保护物种遗传基因多样性,就地保护、迁 地保护和离体保护相结合。市区内重点通过植物园、动物园等建设进行迁地保护。建立物种 基因库和信息平台进行离体保护。(6)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市民对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视 程度。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营造生物保护的城市文化。
图 7 福州生态问题 (左:人工硬化和渠化的河道,不利于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右:水葫芦是外来物种入侵的代表。来源:
左图为作者拍摄,右图来自参考文献[14])
规划提出了对福州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对退化生境进行修复和重建,优化 生态系统本底,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管理, 对城市公园、绿化带、草坪等进行生态修补。加强各类林地、水系、湿地的保育。推广乡土 植物,适当引入外来物种,构建本地特色的生态群落。(2)扩大生态栖息地,营造生态化和 开放的公园系统。合理进行乔、灌、藤、草植物和水生植物搭配栽种,促进植被自然演替,
长期以来,人类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对于城市范围 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缺乏足够认识。城市内的环境和物种常常被认为没有外围地区的重要, 但事实上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有可能比外围地区更高[5]。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安全和人 居环境的重要保障,是居民直接接触自然的媒介,有效的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从生 物圈的角度来看,生物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基于城市整体性的考 虑,统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在中心城区外围,依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构建四大生态核心区,
作为核心斑块,即最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密集的生物群落栖息空间。四核具备生态涵养和生
态修复的功能,也具有维持生态系统中物种安全和健康的功能,可以为大型生物提供栖息地,
为其种群数量的维持提供生态空间。四核的规划如表 1。
表 1:“四核”规划列表
代表物种 水杉,珙桐,桫椤,秃杉,望 天树等,以及鸟语林内的珍稀 鸟类
格木、福建柏、凹叶厚朴、闽 楠、水松、鹅掌揪、油杉等
绿阔叶林、次生灌木林和其他保护动 露芽名茶、南方红豆杉、福建
植物
柏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
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南方红豆杉、刺桫椤、国家级
竹林,以及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动物云豹等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廊道规划 ——以生态福州总体规划的相关实践为例
李昊 郭大力
摘要: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观点主要关注城市外围的自然保护区等区域, 对于中心城区特别是城市建成区以内的生物多样性考虑较少。而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对于城市与自然的关 系协调、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区域整体生态安全格局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生物多样性在空 间上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自然生境“岛屿状”的破碎化。生态廊道则可以通过连通斑块,优化生态格局, 促进物种交流,有效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本文讨论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廊道构建的现实意义、 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案例,并以《生态福州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为例论述了具体的规划实践。该规划探索 性的提出了在中心城区构建两种宏观生境廊道以及三种微观生物通道,以优化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城 市生物多样性。本文最后对今后的规划实践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图 5 生态福州山水城市框架的三重维度
3.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福州市横跨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带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气候优越、 地形多样。规划区范围涉及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极其 丰富。
图 6 福州动植物种数统计(左:植物;中:陆生动物;右:水生动物)
但近些年来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较为显著的冲击。主要问题有: (1)生态格局破碎。公园绿地分散,各斑块相互之间缺乏联系,景观生态系统高度碎片化, 景观破碎度高于阈值。(2)生态廊道缺乏。建成区内绿地公园之间连接度低,与城外自然山 体也没有空间与功能上的联系。(3)生态功能不足。城市绿化过于重视景观效果,忽视基础 生态功能保育。(4)人工干预过度。对本土物种重视不足,群落结构单一类同。(5)外来物 种入侵。本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四核 北部 生物 核 东部 生物 核 南部 生物 核 西部 生物 核
空间 莲花山及其附近福州国家 森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园、鸟毛巢等自然 保护区
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及其 周边区域
五虎山森林公园及其周边 区域
旗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 区域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
天然阔叶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野生 物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人工 马尾松林、古树名木以及其他珍稀动 植物
2.2 生态廊道建设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在空间上的落实,是基于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模 型。哈佛大学教授 Forman 于 1995 年提出了这一模型来解释城市区域这一土地嵌合体(land
mosaic)的演化和变迁[9]。这一框架将生态学空间化,从人的感知角度来优化景观生态的规划 和分析。其中斑块(patch)是指内部均质并不同于周边环境的区域,是生物群落的栖息空间。 廊道(corridor)是指狭长带状生物栖息地,可以有效连接生态景观单元。而垫脚石作为非核心 的网络斑块,也有助于物种在斑块间的迁徙和扩散,在空间上不连续的组成垫脚石廊道。基 质(matrix)是景观系统中连接程度最好,面积最大的要素,是整个系统的本底和背景。
图 4 城乡生态走廊建设示意图(来源:改编自参考文献[10])
3. 案例:生态福州总体规划的相关实践
3.1 福州生态城市建设的体系框架
在福州的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福州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 态廊道的构建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规划在福州市中心城区构建以山水城市为核心的自然生 态体系,作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核心框架。这一框架包涵了构建城市的山水格局、城市的 自然安全体系和生态多样性格局三个视角。其中,城市的山水格局是基础和本底,城市的自 然安全体系和生态多样性是总体生态格局具体的功能体现。三重维度的生态格局在空间和管 控上充分衔接。
图 3 两类生态廊道 (左:微观层面的生物通道,来自参考文献[10];右:宏观层面的生境走廊,来自参考文献[12])
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对生态廊道的专项规划,特别是注重人工环境中生态廊道的构 建。澳大利亚颁布了《国家野生动物廊道规划》,规划构建一个全国性的生态廊道网络,对 于包括城市和外围地区的不同尺度的生态廊道建设进行了指导(图 4)。加拿大 Banff 国家公 园为减少穿越公园的高速公路对生境的切割,建立了二十余条路上和路下式的生物通道,有 效的加强了栖息地的联通并减少了动物穿越道路的死亡率[13]。北京的奥林匹斯森林公园的 “绿色大桥”(图 10)则开了我国城市内生物通道建设的先河。
3.3.2 三楔
以四大生物核为基础,通过三大生物楔,将原生境由郊区引入市区,吸引更多的生物到
城市中,并帮助中心城区调节小气候。同时通过增加市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交互界面,
帮助小型斑块和垫脚石重新被领域化(re-colonized)。
三大绿楔分别从北部生物核从莲花山到金牛山以及金鸡山、登云水库区域扩展;从东部
3.3 生态格局构建
构建以“生态多样”为导向的生态格局是福州生态城市空间格局三个层次之一。生态安
全格局是生物多样性所依赖的空间基础,在这一基础上,通过修复生态系统,优化生境空间
结构,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基于景观生态分析,在规划区内构建“四核、三楔、七
节点”生态安全格局(图 8)。
3.3.1 四核
图 1“廊道‐斑块‐基质”模式图(来源:由参考文献[10]改编) 在这一系统中,廊道对于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岛屿生物学的理论认为,斑 块之间的廊道,可以联系“岛屿化”的生境,在生态过程上维持群落的连续性,有效降低物 种灭绝的可能性。城市建成区的城市用地基质与外围地区的农田基质、森林基质不同。因此 城市中的生态廊道更多的是促进人工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中生境的连续(图 2)。
生物核由鼓山向金鸡山、登云水库区域以及城门山、光明港区域扩展;从南部生物核由五虎
生态廊道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EI),通过连通森林、湿地、公园和保护区,有效 维持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以往的城市规划多重视生态廊道的景观和绿 化功能,很少考量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因此,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 中,亟需从生态学角度来提升生态廊道的重要性。
本文将基于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结合《生态福州总体规划》的相关实践,探索性的将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廊道的构建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在总体层面对其进行探讨研究。
图 2 城市范围内原生境演替示意图○1 (1:人类干预之前的原生境;2:人工建成环境出现并不断扩张;3:原生境不断缩小并碎片化的被人工环
境所包围;4:生态廊道的出现可以串联原生境,通过交汇与互动扩大生态缓冲空间)
生态廊道根据不同的空间尺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宏观尺度上的生境走廊(habitat
corridor),可以连接大型生物栖息地和保护区,帮助物种迁徙;另一种是生物通道(wildlife crossing),是在小型保护区和公园绿地之间或者内部连接因道路切割造成的破碎生境,帮助 物种穿越交通的廊道[11]。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城市
1.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的生态化越来越成为趋势。生 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出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但传统城市规划 过于重视中心城区的人工环境属性,而忽略了其自然属性,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不足。 事实上,城市是由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工环境两大异质景观单元组成的镶嵌地理结构[1], 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城市伯克利》的作者吉瑞斯特认为,通过合理的生态城市建 设,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可以超过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2]。
在我国,随着生态文明在城市化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开始出现。 早在 2003 年,建设部就提出要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7]。《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与行动计划 2011-2030》也提出要编制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一些地市已经出台了生物 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多是侧重物种丰度等指标要求和宏观政策,很少有结合 城市规划对生态空间格局进行管控。同时,在城市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多的由环保部门、 园林部门主导,侧重环境质量、空气质量以及城市景观的内容具多。但事实上,物种丰富度 和景观多样性并不是简单的成正比的关系[8]。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基于整个生态系统的 空间格局优化,因此需要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功能布局相结合,从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
2. 城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廊道
2.1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 约》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 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 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 的多样性”[3]。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涵盖的空间范围很广,城市生物多样性(urban biodiversity) 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范围内生物体的基因、物种以及生态系统的分 异度[4]。
优化动物栖息空间。种植鸟嗜植物和虫媒植物,吸引鸟类和昆虫,促进物种传播。在河流水 系和闽江口附近海域加强针对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保育,对水生动物的产卵场回游等场所进 行针对性保护。(3)提高生态廊道连续性,链接破碎化的生境板块,促进生物空间迁徙和种 群间交流。(4)防控外来入侵物种。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相关技术标准 和制度,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御和治理能力。强化生物安全,严禁在生态敏感区引入外 来物种,对已入侵的外来物种进行清除防治。(5)保护物种遗传基因多样性,就地保护、迁 地保护和离体保护相结合。市区内重点通过植物园、动物园等建设进行迁地保护。建立物种 基因库和信息平台进行离体保护。(6)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市民对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视 程度。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营造生物保护的城市文化。
图 7 福州生态问题 (左:人工硬化和渠化的河道,不利于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右:水葫芦是外来物种入侵的代表。来源:
左图为作者拍摄,右图来自参考文献[14])
规划提出了对福州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对退化生境进行修复和重建,优化 生态系统本底,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管理, 对城市公园、绿化带、草坪等进行生态修补。加强各类林地、水系、湿地的保育。推广乡土 植物,适当引入外来物种,构建本地特色的生态群落。(2)扩大生态栖息地,营造生态化和 开放的公园系统。合理进行乔、灌、藤、草植物和水生植物搭配栽种,促进植被自然演替,
长期以来,人类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对于城市范围 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缺乏足够认识。城市内的环境和物种常常被认为没有外围地区的重要, 但事实上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有可能比外围地区更高[5]。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安全和人 居环境的重要保障,是居民直接接触自然的媒介,有效的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从生 物圈的角度来看,生物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基于城市整体性的考 虑,统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在中心城区外围,依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构建四大生态核心区,
作为核心斑块,即最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密集的生物群落栖息空间。四核具备生态涵养和生
态修复的功能,也具有维持生态系统中物种安全和健康的功能,可以为大型生物提供栖息地,
为其种群数量的维持提供生态空间。四核的规划如表 1。
表 1:“四核”规划列表
代表物种 水杉,珙桐,桫椤,秃杉,望 天树等,以及鸟语林内的珍稀 鸟类
格木、福建柏、凹叶厚朴、闽 楠、水松、鹅掌揪、油杉等
绿阔叶林、次生灌木林和其他保护动 露芽名茶、南方红豆杉、福建
植物
柏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
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南方红豆杉、刺桫椤、国家级
竹林,以及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动物云豹等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廊道规划 ——以生态福州总体规划的相关实践为例
李昊 郭大力
摘要: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观点主要关注城市外围的自然保护区等区域, 对于中心城区特别是城市建成区以内的生物多样性考虑较少。而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对于城市与自然的关 系协调、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区域整体生态安全格局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生物多样性在空 间上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自然生境“岛屿状”的破碎化。生态廊道则可以通过连通斑块,优化生态格局, 促进物种交流,有效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本文讨论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廊道构建的现实意义、 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案例,并以《生态福州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为例论述了具体的规划实践。该规划探索 性的提出了在中心城区构建两种宏观生境廊道以及三种微观生物通道,以优化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城 市生物多样性。本文最后对今后的规划实践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图 5 生态福州山水城市框架的三重维度
3.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福州市横跨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带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气候优越、 地形多样。规划区范围涉及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极其 丰富。
图 6 福州动植物种数统计(左:植物;中:陆生动物;右:水生动物)
但近些年来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较为显著的冲击。主要问题有: (1)生态格局破碎。公园绿地分散,各斑块相互之间缺乏联系,景观生态系统高度碎片化, 景观破碎度高于阈值。(2)生态廊道缺乏。建成区内绿地公园之间连接度低,与城外自然山 体也没有空间与功能上的联系。(3)生态功能不足。城市绿化过于重视景观效果,忽视基础 生态功能保育。(4)人工干预过度。对本土物种重视不足,群落结构单一类同。(5)外来物 种入侵。本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四核 北部 生物 核 东部 生物 核 南部 生物 核 西部 生物 核
空间 莲花山及其附近福州国家 森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园、鸟毛巢等自然 保护区
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及其 周边区域
五虎山森林公园及其周边 区域
旗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 区域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
天然阔叶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野生 物种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人工 马尾松林、古树名木以及其他珍稀动 植物
2.2 生态廊道建设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在空间上的落实,是基于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模 型。哈佛大学教授 Forman 于 1995 年提出了这一模型来解释城市区域这一土地嵌合体(land
mosaic)的演化和变迁[9]。这一框架将生态学空间化,从人的感知角度来优化景观生态的规划 和分析。其中斑块(patch)是指内部均质并不同于周边环境的区域,是生物群落的栖息空间。 廊道(corridor)是指狭长带状生物栖息地,可以有效连接生态景观单元。而垫脚石作为非核心 的网络斑块,也有助于物种在斑块间的迁徙和扩散,在空间上不连续的组成垫脚石廊道。基 质(matrix)是景观系统中连接程度最好,面积最大的要素,是整个系统的本底和背景。
图 4 城乡生态走廊建设示意图(来源:改编自参考文献[10])
3. 案例:生态福州总体规划的相关实践
3.1 福州生态城市建设的体系框架
在福州的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福州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区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 态廊道的构建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规划在福州市中心城区构建以山水城市为核心的自然生 态体系,作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核心框架。这一框架包涵了构建城市的山水格局、城市的 自然安全体系和生态多样性格局三个视角。其中,城市的山水格局是基础和本底,城市的自 然安全体系和生态多样性是总体生态格局具体的功能体现。三重维度的生态格局在空间和管 控上充分衔接。
图 3 两类生态廊道 (左:微观层面的生物通道,来自参考文献[10];右:宏观层面的生境走廊,来自参考文献[12])
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对生态廊道的专项规划,特别是注重人工环境中生态廊道的构 建。澳大利亚颁布了《国家野生动物廊道规划》,规划构建一个全国性的生态廊道网络,对 于包括城市和外围地区的不同尺度的生态廊道建设进行了指导(图 4)。加拿大 Banff 国家公 园为减少穿越公园的高速公路对生境的切割,建立了二十余条路上和路下式的生物通道,有 效的加强了栖息地的联通并减少了动物穿越道路的死亡率[13]。北京的奥林匹斯森林公园的 “绿色大桥”(图 10)则开了我国城市内生物通道建设的先河。
3.3.2 三楔
以四大生物核为基础,通过三大生物楔,将原生境由郊区引入市区,吸引更多的生物到
城市中,并帮助中心城区调节小气候。同时通过增加市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交互界面,
帮助小型斑块和垫脚石重新被领域化(re-colonized)。
三大绿楔分别从北部生物核从莲花山到金牛山以及金鸡山、登云水库区域扩展;从东部
3.3 生态格局构建
构建以“生态多样”为导向的生态格局是福州生态城市空间格局三个层次之一。生态安
全格局是生物多样性所依赖的空间基础,在这一基础上,通过修复生态系统,优化生境空间
结构,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基于景观生态分析,在规划区内构建“四核、三楔、七
节点”生态安全格局(图 8)。
3.3.1 四核
图 1“廊道‐斑块‐基质”模式图(来源:由参考文献[10]改编) 在这一系统中,廊道对于生物多样性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岛屿生物学的理论认为,斑 块之间的廊道,可以联系“岛屿化”的生境,在生态过程上维持群落的连续性,有效降低物 种灭绝的可能性。城市建成区的城市用地基质与外围地区的农田基质、森林基质不同。因此 城市中的生态廊道更多的是促进人工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中生境的连续(图 2)。
生物核由鼓山向金鸡山、登云水库区域以及城门山、光明港区域扩展;从南部生物核由五虎
生态廊道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EI),通过连通森林、湿地、公园和保护区,有效 维持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以往的城市规划多重视生态廊道的景观和绿 化功能,很少考量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对于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因此,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 中,亟需从生态学角度来提升生态廊道的重要性。
本文将基于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结合《生态福州总体规划》的相关实践,探索性的将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廊道的构建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在总体层面对其进行探讨研究。
图 2 城市范围内原生境演替示意图○1 (1:人类干预之前的原生境;2:人工建成环境出现并不断扩张;3:原生境不断缩小并碎片化的被人工环
境所包围;4:生态廊道的出现可以串联原生境,通过交汇与互动扩大生态缓冲空间)
生态廊道根据不同的空间尺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宏观尺度上的生境走廊(habitat
corridor),可以连接大型生物栖息地和保护区,帮助物种迁徙;另一种是生物通道(wildlife crossing),是在小型保护区和公园绿地之间或者内部连接因道路切割造成的破碎生境,帮助 物种穿越交通的廊道[11]。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城市
1.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的生态化越来越成为趋势。生 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出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但传统城市规划 过于重视中心城区的人工环境属性,而忽略了其自然属性,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不足。 事实上,城市是由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工环境两大异质景观单元组成的镶嵌地理结构[1], 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城市伯克利》的作者吉瑞斯特认为,通过合理的生态城市建 设,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可以超过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