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摩擦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关于摩擦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山东费县第一中学 李键全 273400
在谈到摩擦力时,由于受生活中个别现象或已有生活体验的影响,人们思想中老是存
在着一些“错觉” ,下面结合一些典型模型作一剖析,以期望我们对摩擦力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一、有外力作用时才会有摩擦力产生吗?
如图1所示,用水平力F 拉放在地面上的物块,但未拉动,是
因为物块受到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的作用,但以此认为沿接触面的
外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前提条件却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如图2所示,放置在水平传送带上并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的
货物,在传送带加速或减速时,也会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其原因并不是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受除静摩擦力以外的其他外力作用,而是
因为货物与传送带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可见,相互接触的物体
要产生静摩擦力,物体间必须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这种“相对运动的趋势”既可由外力产生,也可以是因为运动状态的改变而产生。
如图3所示,汽车刹车后在水平方向上只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汽车是靠自身的惯性相对地面向前滑动,而不是其他外力的作用。
二、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吗?(即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摩擦力尽管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物体的运动一般是以地面为参
照物,因此,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对地的运动方向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即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既不充当阻力也不充当动力!
如图2所示,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加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左运动的趋
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右,与货物的运动方向相同,对货物的运动而言为动力;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减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左,与货物的运动方向相反,对货物的运动而言为动力。当货物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时,以上摩擦力就变为滑动摩擦力,也是既可充当动力也可充当阻力的。
又如人在加速跑动时,车辆加速前进时,由于人的脚或车轮(主动轮)与地面接触时
相对静止且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故地面给人的脚或车轮一个向前的静摩擦力,这个静摩擦
力是使人或车加速前进的动力。可以设想一下,若人或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时,能加速运
图1
图2
N v
f
(a) (b)
图3、
N v a f f mg mg (a) (b) (c) 图3、
图5 图4
2 动吗?
在如图4所示的情景中,物体匀速转动时相对转盘有向外运动的趋势,受到的静摩擦力指向圆心,与运动方向垂直!
在如图5所示的情景中,当人随电梯向上或向下加速时,受到的静摩擦力和运动方向成一夹角——不共线!
三、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静止,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运动吗?
通常的物体运动或静止是以地球为参照物,而摩擦力分类中的“静”和“动”是以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为参照物。静摩擦力中的 “静”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滑动摩擦力中的“动”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运动,对地球则不一定。
如图2中,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加速或减速运动时,货物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如图4中,物体随圆盘转动,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如图6所示,B 物体被抽出的过程中,A 物体和地面都静止不动,但
却都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四、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吗?
正压力是静摩擦力产生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但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
力并没有比例关系,但最大静摩擦力却与物体的正压力有关。
如图7所示,A 物体静止在墙面上,无论F 是增大还是减小,只要不
为零,受到墙面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均等于物体的重力。但是,当力F 增大时,物体和墙之间的正压力会增大,要使物体向上或向下移动就更困难,即最大静摩擦力变大。由以上分析知,求静摩擦力的大小时,常需将物体的状
态和其他受力情况结合起来分析。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N f μ=,正比于接触面之间的正压力。所以,不能将两种摩擦力大小的确定方法混淆。如下面的一个问题:
如图8所示,物体m放在木板上,木板与桌面间的夹角θ从0
O逐渐增大到90O的过程中(缓慢绕支点O 转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将怎样变化?
分析:夹角θ从0O增加到90O 的过程可分两个阶段:在θ 较小时,物体相对木板静止,受到的静摩擦力f=mgsin θ,θ增大时,
静摩擦力f 也不断增大;当θ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物体开始滑动,静摩擦力也“突变”为滑动摩擦力,且由公式得:f=μmgcos θ,其中μ为滑动摩擦因数;当θ再增大时,滑动摩擦力f 不断减小。综上可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将先变大后变小。
图8